●中美簽署限制進口中國文物備忘錄
●文物進口限制范圍涵蓋中國全境
●從公元前7.5萬年到公元18世紀中葉
●今后兩國博物館都不能購買贓物
1月15日(美國東部時間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周文重與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戈利·阿瑪利在美國國務院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從此美國海關將承擔查處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的職責?!秱渫洝范加心男﹥热?哪些中國文物進入美國將受限?它的簽署對保護中國文物有何積極意義?
美國將限制進口中國清乾隆中期以前文物
此次中美兩國簽署的《備忘錄》共有四條十九款,有效期5年,之后可修訂或順延。根據規(guī)定,限制進口的文物包括:原產于中國和代表中國的文化遺產、從舊石器時代到唐代結束(公元907年)的考古材料和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秱渫洝妨砀揭粋€由美國國土安全部公布的清單。該清單是在中國國家文物局提供的《中國限制出口文物舉要》基礎上形成的。內容包括各類金屬物、陶瓷、石材、紡織品、其他有機物質、玻璃和繪畫。
《備忘錄》中所指受限舊石器時代物品的時限從大約公元前75000年開始。而“至少250年以上”則是一個動態(tài)的年限。今年是2009年,往上推250年即1759年,為清乾隆中期;而100年后是2109年,往上推250年,這個年限就變成了1859年,即清咸豐時期。我國從2007年6月開始執(zhí)行1911年(辛亥革命)文物的出境標準,即在此以前的文物一律禁止出境。就是說,至少在《備忘錄》有效期5年內,美國將幫助中國“看住”乾隆中期以前的文物,而這之后與1911年之間的國寶仍需中國自己嚴加看管。
《備忘錄》從申請到簽署歷時11年
此份《備忘錄》從1998年中國起草并向美國提出申請,至2009年簽署,歷經11年。期間的2006年秋季,迫于美國部分博物館館長、藝術品交易商和古董商的壓力,美國國務院曾做出推遲對中國所提出限制中國藝術品以及文物進口要求審議的決定。而此決定,受到了美國考古界及相關法律研究機構的批評。此后,國家文物局利用一切機會,努力做美國主流博物館、文博機構、文化遺產領域專業(yè)人士的工作,表明中方態(tài)度、觀點,指出中美簽署限制進口中國文物的協(xié)定,不僅不會阻礙中美間正常的文化遺產交流,反而會因此得到中國政府和中國博物館界、文化遺產界的大力支持、協(xié)助和配合。
《備忘錄》簽署后,國家文物局表示,這是中美雙方作為1970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的締約國,根據該公約而采取的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也是我國繼與秘魯、印度、意大利、菲律賓、希臘、智利、塞浦路斯和委內瑞拉等8個國家簽署相關協(xié)定后的一次重要進展。
美國限制外國文物進口力度最大的一次
《備忘錄》的簽署,是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
在中國之前,美國已與11個國家簽署了限制文物進口的雙邊協(xié)議。但記者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這些協(xié)議限制的都只是該國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時期的文物。比如,美國與馬里簽署的協(xié)議,只是對馬里境內尼日爾河流域地區(qū)的文物實施進口限制;與薩爾瓦多簽署的協(xié)議則只限制該國在西班牙以前時期的考古遺址。
而本次《備忘錄》的限制范圍涵蓋了中國全境,時間跨度從公元前75000年到公元18世紀中葉,包括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全部朝代,是迄今為止美國在限制外國文物進口中,力度最大的。
將基本斬斷中國流失文物在美銷售鏈
眾所周知,美國因經濟發(fā)達,財力強大,其國內收藏市場非常繁榮,收藏家和博物館數(shù)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對境外文物的需求強烈,成為世界幾個主要文物走私目的國之一。連美國在其新聞署發(fā)布的材料中也稱自己是“批準1970年教科文組織公約的唯一藝術品進口大國”。
東方文物、特別是中國文物一直是美國買家追捧的“明星”。業(yè)內人士曾估計,從中國流出的近半數(shù)文物最終都落到了美國藏家手中。在許多著名的博物館中,中國文物占據了半壁江山,甚至是主力支撐。有專家指出,《備忘錄》的簽署與發(fā)布,將有力地打擊中國流失文物在美國的買賣,甚至基本斬斷這條銷售鏈。
同時,在已經與中國簽署類似協(xié)議的國家中,美國是唯一的文物走私目的大國。該國實行進口限制無疑將對非法掠奪中國文物的形勢產生重大的威懾作用。因此,該《備忘錄》不僅是防止中國文物非法流入美國的重要舉措,而且是推動國際社會在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具體行動,將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
追索流失美國的文物將進入常態(tài)法律程序
美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最早舉辦大規(guī)模出境文物展覽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由于受到國外文化藝術品和文化拍賣市場高價位的吸引,以及國際文物商非法收購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文物走私案件屢禁不止,這給中國的文化遺產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對流失海外的文物進行追索,是我國政府的權力和一貫的立場。以往的追索行動,常常需要中國進行大量法律范疇以外的工作,耗時耗力?!秱渫洝泛炇鹬?,美國海關在工作中,將對照美國國土安全部發(fā)布的中國文物限制進口的清單,遇到清單范圍之內、且無合法入境手續(xù)的文物,當即沒收上交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則要向中國政府通報,并將文物返還。這種主動返還,使中國對流失文物的追索進入一種常態(tài)的法律程序。
中國政府要承擔相應的職責
《備忘錄》是一個雙邊協(xié)議,有雙向制約作用。在要求美國政府承擔責任與義務的同時,也對中國政府有明確的要求。
據國家文物局介紹,在堵住美國國門的同時,中國也要關緊自家國門。鑒于中國的博物館曾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非法走私出境的流失文物,《備忘錄》在限制中國文物進入美國的同時,也要求兩國的博物館都不能購買贓物。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guī)司司長王軍解釋說,雖然博物館是善意購買,但在客觀上成為文物犯罪的誘因。有需求才有供給,買方市場規(guī)范了,非法的賣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間。
此外,中國政府還要承擔“制止盜劫或偷竊于內地的文物流入港澳特區(qū)”的職責。由于內地的法律不適用于港澳地區(qū),所以,如何防止文物進入港澳并進而流失海外,成為一項重要工作。記者問及此事,國家文物局表示正在積極與港澳的相關部門聯(lián)系,尋求合作,徹底截斷文物走私的暗流。
【編輯: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