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對于很多“文藝小清新”來說,“博爾赫斯”這個名字一定如雷貫耳:“騙局越是明目張膽,越不會露出馬腳”;“假如你像個男子漢那樣戰(zhàn)斗,你就不會像條狗似的被人絞死。”;“在那做夢的人的夢中,被夢見的人醒了”……這些博爾赫斯的名言不知占據(jù)了多少粉絲的QQ簽名檔。
這次,南京國際美術展(【專題】南京國際美術展)組委會也邀請到一位博爾赫斯的“死忠粉”--意大利藝術大師保羅·勞迪薩(Paolo Laudisa)(以下簡稱保羅),他將自己對博爾赫斯的喜愛與理解,轉化成傳統(tǒng)的架上藝術,演繹出文學與繪畫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與永不褪色的魅力。
保羅出生于意大利的巴里,現(xiàn)為羅馬美術學院教授,并在意大利復活節(jié)·盧卡斯(Pasquale LUCAS)美術館任藝術顧問。1975年開始,保羅在意大利著名的切薩雷·芒佐美術館(Cesare MANZO)嶄露頭角,70年代至80年代間,任職于巴里的波羅莫美術館(BONOMO),為羅馬現(xiàn)代國家美術館制作大型裝置設計,之后的幾十年一直活躍于世界各地藝術圈。
在保羅的繪畫中,抽象部分多采用原色,用平涂的手法還原出藝術家純凈的遐想,深淺不一的層次感給觀者帶來了視覺上詩意的拓展,彌補了通常意義上在繪畫作品中很難體現(xiàn)的文化意識,在這個清澈與幻想交織的世界里,不經意間冒出來的那么一小撇戲劇性的具象,是真正的點睛之筆和主旨所在。
不管作品的主題如何變換,抽象到極點的紅、黃、藍三原色和富有詩意的細節(jié)一直是保羅畫作的特點和創(chuàng)作手段。“我不在乎被看做是抽象還是寫實的畫家”,當每每被問及創(chuàng)作思路或者藝術主題時保羅總會這么回答。
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觀者總想把某個畫家或某些作品簡單的歸類到“抽象主義”、“現(xiàn)實主義”或者是別的什么“主義”中,而保羅恰恰在挑戰(zhàn)這些傳統(tǒng)觀念,將意象擴展到竟可能大的想象空間中。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與博爾赫斯不謀而合--總是那么出人意料,幾度輾轉后又不得不陷入沉思的靜謐中。
1988年,保羅在紐約維塞爾奧康納美術館(Wessel O‘Connor)和意大利羅馬莉迪亞·卡里艾里(Lidia CARRIERI)美術館舉辦了在個人藝術生涯中十分重要的兩次個展。這兩次展出的作品靈感都來自于博爾赫斯的短篇詩文《藍虎》,可以看到在大面積抽象的背景中,一些意想不到的細節(jié)--一塊石子、一些數(shù)字甚至一根羽毛“撞”了進去,正如同《藍虎》里變化莫測的藍色石頭,是在夢中才會遇到的物件,放到現(xiàn)實中不合常理,在夢中卻順理成章。使觀者好像在看一面巨大的鏡子,“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從某種程度上說,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禪意與冥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保羅于中國緣分頗深,1991年應邀參加了臺灣高雄美術館的意大利?當代藝術聯(lián)展。2011年又作為策展人,參加了杭州《馬可·波羅之路》(Seguendo il cammino di Marco Polo)意大利藝術家聯(lián)展。當提及此次參加南京國際美術展,保羅說,在中國很多人都喜歡博爾赫斯,他也是博爾赫斯的“死忠粉”,同時,在幾次中國之旅中,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禪”十分著迷,因此他非常期待這次在南京參展,能再次與中國文化和藝術產生交集,碰擦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