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語:從1895年開始以來,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已有上百年歷史,堪稱歐洲歷史最悠久的藝術節(jié);并與巴西圣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德國卡賽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 )并列世界三大視覺藝術展,是藝術界重要的國際嘉年華,也成為國內藝術界歷來關注的焦點。09年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即將于6月拉開帷幕,而本屆雙年展中,由藝術史家呂澎和意大利著名批評家奧里瓦聯(lián)合策劃的展覽“給馬克波羅的禮物”,作為雙年展的特別機構邀請展成為國內藝術屆最為關心的事件。鑒于此,我們采訪了本次展覽中方策展人呂澎,請他談一下“給馬可波羅的禮物”展覽的相關問題。
記者: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特別邀請展是個什么樣的展覽,和雙年展是什么樣的關系?
呂澎: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特別機構邀請展(collateral events)是雙年展展覽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雙年展的主題展、國家館展一樣,是雙年展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例如在2007年的展覽中,臺灣、香港、澳門展就屬于特別機構邀請展。通常,特別機構邀請展由意大利和國際文化藝術領域的知名機構舉辦,每個展覽包含一個完整獨立的事件,展覽的主題既與雙年展的大主題遙相呼應,又不囿于大主題的局限,有其相對獨立完整的發(fā)揮空間,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完成一個話題和事件深入而集中的探討,因而特別機構邀請展成為這個已有百年歷史的藝術盛事未僵化的原因之一。
記者:與威尼斯國際大學、上海MOCA的合作是基于怎樣的契機?
呂澎:有一個巧合。上海MOCA的龔明光館長很早就與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大學(VIU)有了聯(lián)系,商議著將蘇州藝術家葉放設計的中國園林在VIU實現(xiàn),成為在威尼斯的永久園林,讓意大利人每天都能看到馬可波羅很早就贊嘆過的中國文化。同時,葉放也會將今天的元素放入其中,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項目。事實上,這個項目仍然是一個當代與古代之間的關系的陳述,這個思路與今天中國當代藝術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省有直接的關聯(lián)。由于我們在理解上的一致,三個機構便共同策劃和安排了“給馬可波羅的禮物”這樣一個當代藝術的展覽。與過去其他展覽不同的是,我們強調了對歷史與當代之間關系的關注,強調了東西方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有趣的現(xiàn)象,也不簡單地將中國問題和西方國家問題做簡單地概念劃分。一句話,展覽是在一個全球化和歷史主義的視角下進行安排的。在準備工作中,威尼斯國際大學、上海MOCA做了很多工作。
記者:展覽的主題是“給馬克波羅的禮物”,為什么選擇這樣的一個主題,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呂澎:展覽的主題“給馬可波羅的禮物”一目了然,她涉及到了東方與西方,歷史與今天,文明與傳統(tǒng),以及關于全球化進程中當代藝術的立場與態(tài)度。八百多年前(1275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家庭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隨同父親與叔父到達中國,他在中國居留了17年。這正是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1260—1294),之前,成吉思汗的三次西征導致西歐基督教世界的震驚和好奇,教皇開始陸續(xù)派遣傳教士到東方試圖了解蒙古和傳播基督教。馬可波羅是這個充滿好奇與復雜心理的了解過程中——與馬可波羅父子同行的兩位傳教士中途就畏難退卻了——的一個杰出的范例,因為他的《游記》為威尼斯、意大利以及歐洲提供了一個全面、具體而生動的東方,尤其是中國。
人們知道,于1298年完成的《游記》(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不斷受到過質疑,以至有學者用“神話”來評價《游記》的真實性??墒?,這個“神話”通過數(shù)百種版本一直流傳到今天,她成為東西方交流以及相互審視的不可或缺的文獻,成為東西方相互想象并進行實際分析的范本,成為促成東西方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融為一體的全人類的歷史溶劑,而經(jīng)久不衰, 富有生命力。事實上,人類歷史與文化是以疊加對文明的不同看法和修正呈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歷了八百年,世界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其他領域的格局發(fā)生了幾乎是“滄海桑田”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僅發(fā)生在物質領域,更發(fā)生在精神領域,今天所謂的“全球化”,不過是馬可波羅們創(chuàng)造的神話的進一步延伸。在“神話”的創(chuàng)造中,在不斷解讀人類文明的過程中,中國當代藝術家希望提供自己的一個案例。
記者:參與這個展覽的藝術家有哪些?他們的作品是如何圍繞這個主題的?
呂澎:這次參加展覽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有九位,他們分別是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培力、吳山專、葉放。藝術家葉放在VIU校園內設計的園林,作為“給馬克波羅的禮物”,正是將中國哲學進行物化表達,這個濃縮了中國人自然宇宙觀的園子,是中國文化最理想的承載空間,也成為了一個文化融匯的舞臺。周春芽的禮物來自他將中國氣質與德國精神的融合。岳敏君將中國傳統(tǒng)園林看成是一個歷史與現(xiàn)實的迷宮,正如當年馬可波羅將威尼斯人帶進東方的迷宮一樣,今天中國的藝術家再次給威尼斯建造了迷宮。方力均用一種寓意性的方式暗示了沖突、對立與矛盾的現(xiàn)實,終究會煙消云散在始于馬可波羅們旅行的溝通與知道中。何多苓提供了一個園林色情的寓意,彰顯了今天中國人特有的,融合了現(xiàn)代主義悲劇和中國文人敏感的頹敗感傷氣質。張曉剛借用那個被翻譯與詮釋了無數(shù)次的“游記”內容,通過讓自己成為馬可波羅,試圖與歷史對話,以尋找今天自己與過去之間的關系。王廣義試圖通過營造一個象征性的歷史現(xiàn)場,傳達對歷史的感傷,對災難的反省以及對充滿悲劇的時間的緬懷。張培力試圖通過一個交流的物證,一個問題重重、讓人難堪的范例,表現(xiàn)東西方在相互觀看過程中,由于缺乏文明語境的知識訓練而暴露出的精神與歷史的空虛以及缺乏創(chuàng)新態(tài)度的拙劣。吳山專決定將他的那些文明的“水貨”用五彩斑斕的霓虹燈呈現(xiàn)出來,用這個無意義的符號群提供燦爛與有來源的語義。
記者: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做這樣一個展覽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記者:過去的一年里,當代藝術領域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歧與不同意見,除去沒有學術價值的漫罵,也的確有引起我們思考并面對未來的問題。因此,本次展覽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通過有趣的主題來回應那些對當代藝術產(chǎn)生懷疑和迷茫的疑問。
有意義的是,此次展覽安排了有意大利和歐洲其他機構的學者參加的專題學術討論“Venic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 VIU - San Servolo Island (Venice)International Art Meetings”,由意大利方策展人奧利瓦主持,以探討中國藝術家的“禮物”所涉及到的學術問題,相信這次學術會議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議題。
【編輯:霍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