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學術和商業(yè)會孕育出完美展覽嗎?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方翔 2015-09-06


達利最大油畫作品《意亂情迷》

畢加索、莫奈、達利、梵高、安迪·沃霍爾……這些世界級藝術大師接踵而至,更為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藝術大展無一不在人流密集的商業(yè)中心,藝術空間已經成為大型商場的“標配”。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副館長傅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因為我們沒有大英博物館、盧浮宮這樣藏有世界名家名作的大型博物館,而出國旅游的費用又比較高昂,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起,但是對藝術的需求,或者想要看名作的愿望普遍都具有。

記得去年舉辦的“莫奈特展”,掀起了全民觀展的熱潮。展覽開幕前網上訂票已售出7萬張,開展一小時觀展人數達1000人,全天達3500人。為了目睹40幅莫奈原作,觀眾不惜排隊等待近2小時。與此同時,這些大師們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屢創(chuàng)天價,特別是像王健林、王中軍等眾多中國藏家的介入,也使得人們的興趣高漲。據《商業(yè)空間藝術主題研究報告》中顯示,藝術主題對購物中心的商業(yè)促進作用十分明顯。綜合來看,購物中心的業(yè)績提升20%,推動商業(yè)租金提升70%,超過同期辦公30%的租金漲幅。例如,香港K11開業(yè)后,前三年的銷售額翻了一倍,目前保持超過20%的增長率,月均人流穩(wěn)定在100萬人次以上,并收獲2.8萬名VIP客戶,大大高出香港平均零售水平;而上海K11也在2014年3-6月莫奈展期間,日常營業(yè)額增長了20%,并推動商業(yè)租金提升70%,而同期辦公租金漲幅僅為30%。

在商場舉辦,都是民營公司主辦,展品通俗易懂,能吸引小朋友和家長共同欣賞——各類在商業(yè)中心舉辦的世界名家名作展,成為了暑期家長帶孩子去學習的最佳場所。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博物館總是比商場令人敬畏得多。如果可以輕松地帶著全家人去看看有趣的展覽,順便吃東西逛商場,何樂而不為?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少的展覽在做足了“商業(yè)”文章之后,學術上卻無法真正與大師們的地位匹及。

“鬼才達利”、“瘋狂達利”、“達利的盛宴”,從今年9月到11月,接連三場以達利作品為主題的展覽將分別在K11購物藝術中心、外灘十八號以及蘇州金雞湖美術館舉行。這樣的“撞車”雖然僅僅是個別現象,但是從中還是折射出了商業(yè)展覽中的“短板”——學術。

目前商業(yè)展覽的一大賣點就是大師真跡,在全球拍賣市場上屢創(chuàng)天價的大師真跡來滬,這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非常希望能夠親自去目睹真容,但即使是真跡,對于畫家一生的創(chuàng)作來說,其價值也是不同的。藝術大師作品頻繁來滬,觀眾會不會審美疲勞,作品的學術性又如何保證?這些都是商業(yè)性展覽不可回避的問題。

從海外市場的情況來看,重量級的大師展覽基本都是在著名的博物館舉行,并每每廣為媒體關注,很少有在大型商場舉行。究其原因,就是這些專業(yè)美術館在首推學術的情況下,非常重視商業(yè)的開發(fā)。在西方,十年之前,商業(yè)畫廊和博物館之間存在的明顯分界如今已經不存在了。頂級畫廊希望能夠簽到藝術家中的“藍籌股”,藏家和更加多樣化的公眾群體更加關注有名望的博物館專業(yè)人士,希望能夠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里看到有深度的展覽,學術可能在也在為商業(yè)服務。在策展人看來,舉辦具有博物館水平的展覽,往往可以幫助商業(yè)機構深化與希望代理的藝術家的關系或者獲得希望代理的藝術家遺產,這也是商業(yè)機構非常樂意贊助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舉辦高層次展覽的原因,而通過商業(yè)化的運作,使得這些展覽能夠更好地為市場所接受。

西方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在學術和商業(yè)上的完美結合,不但讓一代代人得以便利接觸到各個時代的文化藝術杰作,更是成為啟動和普及藝術教育的源頭。今天,當我們的商業(yè)機構已經看到藝術的力量時,對于各大學術機構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過,但愿這會是商業(yè)與學術的完美結合,而不是學術商業(yè)化的過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