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范美?。簳ㄅu應慎用地域標簽

來源:作者博客 作者:范美俊 2012-08-08

讀罷張恨無的文章《蜀中鴻寶——呂金光書法批評》(見2012年5月23日第20期《書法報》第7版),筆者對其觀點基本贊同,但不贊同其題目中的“蜀中”兩字,原因很簡單:第一,呂金光雖然在蜀中受教于四川大學著名書學理論家侯開嘉教授并留校任教,但呂金光不是四川人而是山東人,其書法的發(fā)蒙、求學和技藝的基本定型并不是在四川形成的;第二,呂金光的書法確實小有成就,但文中對“蜀中”書法風格等方面沒有嚴格界定,因此,說他是“蜀中鴻寶”并不妥當。該文給人的感覺是亂貼地域標簽,如果呂金光在北京或新疆工作,豈不是要說他的書法是“京城鴻寶”或“新疆鴻寶”?
  

筆者為何對地域性標簽如此敏感?是因為現(xiàn)在的書法界,有按照美術界打造畫派所慣用的地域性標簽去行文的傾向。比如,美術界有著名的“海派”,現(xiàn)在書法界也已經(jīng)有了“海派”的提法,但海派書法有自身的地域性嗎?書法家都是上海人嗎?是以戶 口、出生地為標準,還是以在上海成長、成名為標準?
  

筆者的一位朋友因工作關系經(jīng)常全國各地到處跑,到了一個城市辦完事后他幾乎不愿意出賓館,原因很簡單:全國各地的街道、建筑、旅游商品都大同小異,有啥可逛的?可能大家會有一個印象,20年前出差在外都喜歡捎帶一些地方土特產(chǎn),現(xiàn)在卻很少了。因為,只要稍微大一點的城市,有些土特產(chǎn)商店貨源很齊全而且很正宗。現(xiàn)在的網(wǎng)購也是越來越便捷了,在家中輕點鼠標就可以在全國甚至全球下單買東西了,如果特意去某地買點特產(chǎn)什么,說不定就會攤上假冒偽劣。2001年筆者第一次到杭州,在西湖邊自然就想到了龍井茶,看到不少商販在自家的門口支起鐵鍋現(xiàn)場炒青,于是買了一些。問:是正宗龍井茶嗎?商家坦言:茶葉并不是本地的,而是來自安徽,但質(zhì)地和味道與本地出產(chǎn)的龍井茶的做法和味道,沒什么區(qū)別。我當時有點擔心,說不定哪天普洱市也產(chǎn)龍井、鐵觀音什么的。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隨著交通、信息的發(fā)達和全球化的浪潮加劇,地球繼變圓變小之后,開始變平了,哪還有什么十足的地域性。當下在中國的地盤上,到處可見國產(chǎn)的王老吉涼茶和南京灌湯包,也可以看到國外的奔馳車、蘋果手機和可口可樂。
 

筆者想說書法的“地域性”是一個偽命題。書法的風格有師承、個性、市場等復雜的原因,某種風格的書法與地域性的關系其實很難講,因為書法是抽象的線條藝術,不像美術作品有題材、形象等差別較大的風格元素。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給人遒媚勁健、飄逸秀潤之感,這種風格與王羲之的時代、個性關系更大,還是與其地域的關系更大?過去的書風也可能與地域性有關,因此有了阮元從大的地域來劃分的“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但是也并非完全是以風格而論的,也有材料的碑帖因素。漢代的北方多木簡,而南方多竹簡,這是因為北方少竹,同樣是簡書,因材料的不同可能在風格上也有一定區(qū)別,但這種區(qū)別與地域的關系究竟如何,還需要仔細研究。而在今天,某種風格的作品在某屆書展中獲獎,估計下屆展覽這樣的作品會層出不窮,有的作品可能來自偏遠地區(qū)的書法愛好者。因為,現(xiàn)在的信息通暢,而材料和技法也相差無幾,哪還有什么突出的地域性書風?而只有一些流行書風、展覽書風,或者是流行的展覽書風。
現(xiàn)在美術界刻意“打造”的地方性畫派之多,也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有的省搞一個大的畫派不說,還在省的東南西北各地或是某條河、某座山都成立一些名稱各異的畫派,大有占山為王的意味。但可悲的是,這些畫派不但沒有地方特色,甚至連特色也說不上。當然,更談不上什么理論體系、整體畫風什么的??傊?,沒有特色是其特色。
 

因此,討論書法作品的地域風格,抑或是書家的地域性,在當下的書法批評中要慎之又慎。

 


【編輯:劉建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