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書畫PK當代藝術:誰更具有收藏投資價值

來源:投資與理財 2013-01-31

最近一段時間,本刊編輯部“火藥味”正濃,兩大副主編葉輝和羅忠學同學常因該收藏書畫還是油畫,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每次爭論完,二人依然故我,遂各自拉出自己的團隊,“火拼”了一把。也許,這場仗,能給即將入行收藏的讀者們以啟迪。首先,羅忠學放出第一彈——

葉輝團隊:

鄭逸群:別署硯堂、老逸。國家(書畫)司法鑒定人,國家畫院王家新書法工作室成員,河南省畫廊聯(lián)合會副會長,河南省中國書法院展覽部主任。

王寶林:別署三惜草堂主人,廣播電視工作者,目前擁有三家實體畫廊,三家網絡畫廊。

王繼超: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市楹聯(lián)學會常務理事。近20年收藏經驗,專注收藏京津畫家作品。

柳青凱:鳳凰畫館藝術總監(jiān),鳳凰書畫網CEO,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羅忠學團隊:

姜永平:策展人,先聲畫廊藝術總監(jiān)。

宋繼瑞:青年批評家,“青年藝術100”項目總監(jiān)

孫國勝:批評家,“青年藝術100”評委,《芭莎藝術》首席編輯

陳星州:新銳藝術家,中國第一個藝術慈善志愿者團體“行星團”發(fā)起人,世界實業(yè)家藝術家聯(lián)合會青年藝術家委員會理事。

最近一段時間,本刊編輯部“火藥味”正濃,兩大副主編葉輝和羅忠學同學常因該收藏書畫還是油畫,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每次爭論完,二人依然故我,遂各自拉出自己的團隊,“火拼”了一把。也許,這場仗,能給即將入行收藏的讀者們以啟迪。首先,羅忠學放出第一彈——

羅忠學:國畫創(chuàng)作是老而彌香,一提到國畫,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老頭子,不具有時尚感。當代藝術比較時尚,得到大多數年輕人和時尚人群的熱愛。

王繼超:國畫是歷史的沉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美術史已經定位的藝術,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喜愛。當代藝術最像快餐,食之無味,一段時間后就流行過去。

柳青凱:實在是畫肓!中國畫的發(fā)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時尚史。當代藝術首先是建立在國畫藝術的土壤中的,兩種畫風在百年后都是畫,都會是歷史,當代藝術還得歸于中國書畫美術史,但它占的份額只能是一點點。

王寶林:傳統(tǒng)書畫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現代人也喜歡返璞歸真,說明返璞歸真是最時尚、最長久的。而當代藝術是天天有創(chuàng)新,就是不長久。

葉輝:傳統(tǒng)書畫的收藏已經有千年歷史,收藏者眾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終端市場廣闊。油畫藝術在中國發(fā)展較晚,屬小眾,終端市場窄,今年的拍賣也證明了,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大跌,這也和受眾小有關。

姜永平: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們會先開始收藏本地傳統(tǒng)文化所產生的藝術品,如傳統(tǒng)書畫、古董等,然后會收藏自己成長階段中的當代藝術作品,最后才會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產生興趣。目前中國正處于第一階段,并慢慢轉入到第二、三階段的過程中。一個合格的藝術品投資者,并不應該把目光僅僅局限到眼前,而應放眼長遠,放眼到藝術價值洼地的當代藝術品中。未來的第二階段的藝術品才是投資的主力,所以中國的當代藝術才是更應關注的目標,而不能僅僅單純的從一兩場拍賣會去下結論。

宋繼瑞:藝術本是“興在百業(yè)后,衰在百業(yè)前”的行業(yè),經濟大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前后,藝術行業(yè)首當其沖受到影響,不管是書畫市場還是油畫市場,無一例外。

孫國勝:當代藝術盤子小,收藏人群相對少,但是它3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批穩(wěn)固的收藏群,并且代表了一些新興收藏階層的趣味,未來可期。

陳星州:在同樣的經濟背景下,當代藝術市場波動大,只是反映了收藏群體對自己的投資判斷不夠自信。

羅忠學:傳統(tǒng)書畫過于保守、傳統(tǒng),講究像誰,或者有誰的遺風,厚古薄今,棄今泥古,缺乏創(chuàng)新。當代藝術講究創(chuàng)新,與別人不同,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才是好的作品,而創(chuàng)新恰恰也是藝術之魂。

鄭逸群:其實,正本清源,正是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讓國人迷戀的地方。中華文明,淵遠悠久,其藝術脈絡沒有斷層,自然講究傳統(tǒng)。美國歷史不過200年,藝術有何傳統(tǒng)可言?說到當代藝術所謂的創(chuàng)新,是不是也有媚外的成分在呢?

王繼超:傳統(tǒng)書畫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歷經千百年走到今天,更像陳年的美酒,越陳越香。當代藝術講究與別人不同,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柳青凱:傳統(tǒng)是藝術的根本,中國畫更講究創(chuàng)新,不能創(chuàng)新的書畫家是站不住的。當代藝術只創(chuàng)新,胡編亂造是不會有群眾基礎的。

王寶林:空喊創(chuàng)新,實則空洞。

葉輝:傳統(tǒng)書畫流通性好,名家作品變現容易。相比之下,油畫作品流通性差,要變現很難。

姜永平:名家的經典作品,不論傳統(tǒng)書畫還是當代藝術油畫作品,要變現都不難。但必須符合一個前提條件:保證作品的真實。

宋繼瑞:誰說油畫變現難?你拿周春芽、艾軒、劉小東、曾梵志等一線藝術家的作品來,我立刻就能給你變現。

孫國勝:對于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和投資要區(qū)別對待,若要流通性好、短期變現的投資,需要買當代名家精品,若長期收藏則要選擇更有潛力的中青年藝術家。

陳星州:買到傳統(tǒng)書畫的贗品,你就不這么說了。

羅忠學:傳統(tǒng)書畫只在中華文化圈內少數幾個國家流行,市場范圍較小。當代藝術品市場具有世界性,各個國家的人都喜歡。

鄭逸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堅信,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定能引領世界藝術,中國書畫的價值也一定能創(chuàng)新世界最高拍賣紀錄。文化強大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

王繼超:傳統(tǒng)書畫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取向。歐美的各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傳統(tǒng)書畫,而且做為鎮(zhèn)館之寶。當代藝術品,只是外國投資客的投資工具,像尤倫斯這樣的當代藝術品收藏家,經營了二十多年,都出貨套現了,何存世界性?

王寶林:沒有哪種藝術是全人類都喜歡的,每個藝術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你投資現代藝術品將來會賣到非洲去?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柳青凱:誰說老外不喜歡中國畫?

葉輝: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老字畫已經經受歷史考驗,價格更真實,乃“硬通貨”。當代藝術被國內市場認可才二三十年,有些人雖然已經被炒到天價,但高價作品還需要時間檢驗,風險比較大,更像擊鼓傳花。

宋繼瑞:未來性是當代藝術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征。當代藝術市場僅僅用二三十年的時間,就經歷過谷底和谷峰,這對于一個市場的成熟以及進一步的健康發(fā)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從目前的市場來看,當代藝術市場日漸趨于理性、健康,盡管目前處于調整期,但對于未來市場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孫國勝:時間并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書畫,時間長了真假難辨,對于新晉收藏者,當代藝術更易入手。當代藝術和傳統(tǒng)書畫一樣都有多種選擇,不一定非要盯著那幾個天價藝術家。

陳星州:這就是考驗藏家的眼光和判斷能力的時候了,好的藝術品不管在任何時候,它的藝術價值都是凝固的。如果投資性價比高的當代藝術作品,一樣能經得住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羅忠學:傳統(tǒng)書畫市場具有地域性,大部分省市內出名的藝術家,在當地賣的價位很高,一旦離開當地,價位很低,市場也缺乏指導價。

鄭逸群:藝術品的受眾都有其地域性,不單傳統(tǒng)書畫,小說、電影、戲劇莫不如此。但是,真正經典的藝術品是凌駕于地域性之上的,白石老人的花鳥,中國人民喜歡,外國人民不也一樣喜歡嗎!

柳青凱:傳統(tǒng)書畫的市場有著強大的歷史交易傳統(tǒng),群眾基礎強大。它的傳統(tǒng)銷售模式始終在運轉,這個數字當代藝術再牛也不可能趕超上的。傳統(tǒng)書畫市場具有地域性,正是它的優(yōu)勢,當代藝術沒有地方優(yōu)勢,自然沒有地方影響力。

王繼超:傳統(tǒng)書畫流派紛呈,符合各個層面的審美,而且易于變現。

王寶林:有了網絡,每天可以逛全國的畫廊。鼠標動處,放眼世界,所有價格,一目了然。

葉輝:傳統(tǒng)書畫價格層次多,從幾百萬幾十萬到幾千元都有,適合各個群體收藏。當代藝術即使是個年輕藝術家,叫價動輒幾萬,最少也要幾千,說好聽點是“曲高和寡”,說難聽點是“漫天要價”。

姜永平:當代藝術作品也是從幾百元到幾千萬的都有啊。

宋繼瑞:當代藝術家一年也就創(chuàng)作十余幅,最多幾十幅油畫作品,有的甚至一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超過十幅,這與書畫家一日的創(chuàng)作量相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油畫家的“起步價”。但如果給油畫家和書畫家統(tǒng)計“GDP”的話,書畫家雖然“幅均”GDP低于油畫家,但總量要遠高于同等級別的油畫家。

孫國勝:一個藝術家一年只能畫十來張油畫,如果都是1000元一張,你讓年輕藝術家怎么生活?

羅忠學:傳統(tǒng)書畫創(chuàng)作周期太短,一天能畫好多張,一年千把張很正常,作品質量也良莠不齊。當代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比較慢,比如油畫家一般每年只能創(chuàng)作20-30張,甚至更少,每幅作品都傾注了作者更多的心血。

鄭逸群: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宋畫,大都是小品,那叫元氣淋漓,精光四射!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的是真情自然流露,八大山人的一只鴨子,一枝菊花,寥寥數筆,傳情達意足矣!當代藝術所謂的大制作,不是正在受到為創(chuàng)作而制作的批評嗎?

柳青凱:這個問題沒水平。難道傳統(tǒng)書畫就不傾注作者心血了?傳統(tǒng)書畫雖然一天可以好幾張,但傳統(tǒng)書畫家的學習卻是一輩子的事。

王寶林:傳統(tǒng)藝術的周期很長,有的窮其一生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地攤貨不是藝術,無論是傳統(tǒng)的還是現代的。

王繼超:工筆畫創(chuàng)作更難,而且更費時間。寫意畫,是作者長時間修養(yǎng)、思想和功力的綜合體現。

葉輝:傳統(tǒng)書畫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當代藝術路子太過新潮,能欣賞得了的人更少。

姜永平:這么說的人,太不懂當代藝術。誰說欣賞當代藝術的人少?收藏當代藝術的人恐怕比比皆是。如果你看反映當代生活的影視劇,里面的油畫作品多的是,要我給你推薦幾部嗎?

孫國勝:拿中國2000多年收藏歷史的中國書畫和30多年歷史的當代藝術比不公平,事實上如今懂得當代藝術價值的人正越來越多。

陳星州:只要認真的研究過美術史,就會發(fā)現人類在每個歷史進程時期,最優(yōu)秀的藝術品都是與所處時代的科技文化發(fā)展等社會狀況背景緊密結合的,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都不一樣,判斷好作品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喜歡當代藝術的人大有人在。

宋繼瑞:喜歡的人多并不代表什么,欣賞《愛情買賣》的人始終比喜歡《我的太陽》的人多。

羅忠學:傳統(tǒng)書畫作假簡單,假畫充斥市場,讓人難辨真假。有人說市場上流通的徐悲鴻、齊白石等人的作品95%以上是贗品。當代藝術作品很難做假。

鄭逸群:收藏書畫,其實不是簡單的投資增值,需要的更多的是鑒賞能力。收藏過程也是學習過程,隨著眼光的提高,品味隨之高雅,自然可辨真假。

柳青凱:這正說明傳統(tǒng)書畫受歡迎。當代藝術作品很難做假嗎?當代藝術作品不受歡迎,自然做假的就少了。

王寶林:只要有假鈔就有假畫,當代藝術也一樣。

王繼超:“有人說”只是一家之言,不可信。

葉輝:當代藝術炒作跡象明顯,價格暴漲暴跌,投資風險很大。

姜永平:其實炒作現象不僅僅存在于當代藝術之中。任何投資市場都有泡沫,傳統(tǒng)書畫市場也不例外。不能因為價格的一時波動而忽略未來發(fā)展的潛力。

孫國勝:當代藝術進入藝術市場和一般的收藏品或者商品并無太大區(qū)別,書畫、普洱茶、和田玉、瓷器等等都有市場周期,都有大浪淘沙的過程。當代藝術和傳統(tǒng)藝術的收藏都越來越專業(yè)化,都需要認真甄別,不然風險的確很大。

宋繼瑞: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不怕買得貴,就怕買得不對。股市如此、樓市如此,藝術品市場亦如此。

羅忠學:傳統(tǒng)書畫材料受限,只能用毛筆、宣紙、絹和傳統(tǒng)水墨,不能更大程度上的發(fā)揮。當代藝術材料多種多樣,可以布面,也可以木板,可以用丙烯、油畫顏料,甚至土、布、石頭等等,藝術發(fā)揮空間較大。

王寶林:文房四寶是傳統(tǒng)藝術的習慣性工具,如果該用筆你非得用木棍,那我想到了鄉(xiāng)下小孩的一個游戲:撒尿和泥。

鄭逸群:藝術表現,最終靠的是視覺效果打動人。八十七神仙卷,純用線描,一樣滿紙燦爛!

王繼超:傳統(tǒng)書畫所用材料正是它的優(yōu)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葉輝:當代藝術不像傳統(tǒng)書畫一樣,經過那么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一套價值分析體系。當代藝術市場價值體系不完善,當代藝術的藝術家經常是各領風騷一兩年,讓收藏者無從下手。

姜永平:這太片面了。從最初的F4,到現在的“三劉一曾”等藝術家作品依然具有明顯的市場號召力。

宋繼瑞:藝術品收藏涉及的問題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鑒真,一個是鑒價。鑒真是前提,在保證作品真實性的前提下,價格體系的建立才有意義。

【編輯:江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