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世界依然在劇變的道路上奔跑。未來已來,2025年我們準備好了。
全球經(jīng)濟逐漸復蘇,但依然面臨通貨膨脹壓力、能源危機和地緣政治沖突帶來的挑戰(zhàn);人工智能飛速發(fā)展,AI滲透各行各業(yè),為人類帶來更多便捷的同時,也在“搶奪”各個領域打工人的“飯碗”;科技的突破帶來文化的創(chuàng)新,藝術也在科技發(fā)展的洪流中,無法再古板與守舊……
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生態(tài)發(fā)生著深刻變化??v觀去年這些規(guī)模、調(diào)性各有千秋的展覽,藝術家們在多元化的表達中,探討個人、社會、文化與歷史交錯中的重要議題。與科技相結合的方法和數(shù)字網(wǎng)絡藝術的發(fā)展,又為未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乃至展覽展現(xiàn)出一種無可限量的發(fā)展的可能性。
藝術市場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游戲,認知、習慣、心理和經(jīng)驗,共同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的網(wǎng)。過去一年,從各地不同定位和特色的藝術博覽會形成某種聯(lián)動之勢,到二級市場的春秋大拍、四季拍以及網(wǎng)絡拍賣的輪番上陣……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格局的微妙變化,無不彰顯了區(qū)域分化與價值重構。而整個市場產(chǎn)業(yè)鏈中的不同角色也在發(fā)展中面臨不少挑戰(zhàn)。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我們用開放的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接受來自圈內(nèi)圈外的不同觀點,分享大家對2024年中國當代藝術在時代的驅動下,從創(chuàng)作到展覽,再到市場的親身感受和真實觀點。
與此同時,我們也開通了后臺留言,如果作為讀者的你,對中國當代藝術生態(tài)及市場有自己獨特的見地,也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
Q:
如果用一個詞總結2024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你會想到哪個詞?
觀點一: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去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我想內(nèi)循環(huán)可能比較合適。
無論是藝博會還是拍賣,香港和內(nèi)地有著明顯的分野。香港明顯傾斜西方和日韓的現(xiàn)當代藝術,內(nèi)地則更加強調(diào)自己獨立的立場和價值,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內(nèi)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觀點二:
韌性。
2024年其實對全球藝術市場來說都是充滿挑戰(zhàn)的一年,當然中國也并非毫發(fā)無損。不過市場也展現(xiàn)出了一定的彈性,讓人們有理由保持樂觀的信心。香港巴塞爾之后的夏季是一個市場低谷,隨著北京秋拍季和上海藝術季,有很多高金額藝術品需求,總體看來,市場是在理性中調(diào)整吧。
觀點三:
精品才是王道。
當然這并不局限在2024年。包括經(jīng)濟等等的不確定性讓藏家在藝術收藏和投資上更加謹慎了,對他們而言寧愿高價追逐頭部藝術家稀缺的精品,以確保在變幻的市場中,經(jīng)受起時間的考驗。
Q:
2024年中國當代藝術史市場有哪些值得留意的訊號?
觀點一:
代際分層的趨勢愈加清晰。像靳尚誼、陳逸飛、張恩利和劉野等藝術家作為砥柱,他們在拍場的高價成交彰顯了市場持久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年輕藝術家像仇曉飛、陳飛、陳可、王光樂等,他們是70-80后比較有市場共識的幾位藝術家,市場腳跟也站的比較穩(wěn)了。當然,藏家也處于迭代的當口上。
觀點二:
70、80后藝術家的市場有所回落。年輕藝術家的市場雖然被很多人視為當前市場的重心,不過相較于前幾年的高速成長,2024年比較明顯是年輕藝術家市場的下調(diào),超過500萬元關卡的拍品并不多見。
劉野《畫家和模特兒》
成交價:1308萬港元,佳士得香港
仇曉飛《國營物》
成交價:2127.5萬元,中國嘉德
Q:
就2024年中國當代藝術二級市場表現(xiàn)來看,你認為最好的驚喜來自哪位(或哪幾位)藝術家和作品?理由是?
觀點一:
75后的仇曉飛。去年他在嘉德秋拍成交的作品一下就突破了2千萬關卡。我記得他之前的紀錄是大概是500多萬。震驚之余也收獲了振奮。
陳飛也是我非常看好的一位年輕藝術家,《目露兇光》止步千萬我覺得還是有點遺憾的。
觀點二:
劉野的市場表現(xiàn)在2024年還是很突出的。他是卓納畫廊代理的唯一一位中國藝術家,在北京和香港兩地的拍賣行包括佳士得、嘉德、富藝斯、永樂和開拍都有他的作品上拍,成交十分穩(wěn)健。
李黑地《橘泳》
成交價:120.65萬港元,富藝斯
鞠婷《無題 080620》
成交價:86.2 萬元,開拍國際
薛若哲《被取消的風景》
成交價:97.7萬元,中國嘉德
Q:
就2024年中國當代藝術二級市場表現(xiàn)來看,你覺得哪位藝術家(或哪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價值被低估了?理由是?
觀點一:
我個人更關注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像李黑地。去年9月,她被佩斯畫廊代理,應該也是目前佩斯簽約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另外她2021年的《橘泳》在富藝斯刷新了個人紀錄,在今年5月佩斯香港還將舉辦她的個展。就市場層面來說,潛質還是很大的。
觀點二:
女性藝術家中,鞠婷是不可忽視的。她在一眾年輕藝術家中上升速度很快。在去年春拍作品價格首次突破50萬元后,11月在開拍又刷新了藝術家拍賣第二高價,大部分高價成交來自“珍珠”系列,也是她開展的比較早的一個系列。
觀點三:
我著重關注80后藝術家,薛若哲是其中之一。他的繪畫主題雖然以人物居多,但并不刻意地描繪肖像或情節(jié),而是帶著某種凝滯感,就像是戲劇的某種定格一般。他應該是在2023年進入拍場,已接連在開拍和嘉德刷新個人拍賣紀錄,并且是超最低估價數(shù)倍,相信突破百萬大關為期不遠。
Q:
如果入手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你最看中的是什么?
觀點一:
首先是審美和趣味,新一代的藝術家在視覺符號、語言模式上有了全新的轉變,很容易和當下、全球產(chǎn)生精神上的連接和共鳴。其實一個藝術家得到創(chuàng)作或是商業(yè)上的認可是要經(jīng)歷一個比較漫長的周期的,所以我不會一味從投資的角度去衡量。此外,頭部藝術家對我來說有一定的門檻,也讓我更向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傾斜。
觀點二:
我可能會更加考慮藝術家的未來性吧。不論是收藏還是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一件長期主義的事情。此外,我也認同學術和市場并行,藝術家獨特的語言、思想認知、敏感的神經(jīng)等等,我想這些也會取決于他的藝術道路可以走多遠。
觀點三:
我希望這個藝術家對待創(chuàng)作是真誠的。當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辨識度的語言也很重要,但是我覺得真誠可能更加重要。同時我也會考量這個藝術家的潛質,這種潛質既包括在藝術上的一股后勁,也希望能有市場上的發(fā)展空間。
宋冬個展“13個房子”之“天地間”
松美術館
梁紹基《傾天柱》
玻璃、立柱、水、鐵、PVC鏡面板 2023
攝影:林維嘉 藝術家供圖
2024年1月14日-6月30日,上海玻璃博物館
“跬步與徘徊:隋建國 1974-2024”展覽現(xiàn)場
西海美術館
Q: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2024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你會想到哪個詞?
觀點一:
中規(guī)中矩。
雖然也有一些看上去還不錯的、很用心的展覽,但整體來說,藝術家們還是習慣或者說是不得不在“安全區(qū)”內(nèi)創(chuàng)作和展示作品。有驚喜,但是不多。
觀點二:
老當益壯。
過去一年中,看了一些業(yè)已成名的藝術家的個展,像梁紹基、方力鈞、宋冬、隋建國等等,他們對藝術的熱情和絲毫不減的創(chuàng)作力,以及駕馭大型展覽的能力,讓人欽佩和感動。
觀點三:
跨界。
藝術與科技、藝術與商業(yè)相結合的展覽越來越多,呈現(xiàn)出更加多元和跨領域的合作方式,也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觀點四:
流量。
大家對流量藝術家、流量展覽的趨之若鶩,無形中也在擠壓很多新興的、年輕的藝術家的生存空間。不管是藝術媒體,還是社交媒體上,滿眼飄過的都是一個個大牌又熟悉的名字,這對于很多不甚了解當代藝術的人其實是一種誤導。
Q:
在這一年中,從策展理念、展出作品、布展等角度來說,哪個或哪幾個展覽,是你覺得有意思,還不錯的?為什么?
觀點一:
尹秀珍的“刺天”。
從個體到群體,從微觀到宏觀。這個展覽讓人看到了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的力量和獨特的世界觀?,F(xiàn)場布展也很震撼,從第一眼看上去很宏偉,到走近看很細膩,這種視覺上的轉換帶來了觀看角度的變化,充滿巧思。
觀點二:
鄔建安“藍虎”。
鄔建安在偏鋒畫廊的展覽《藍虎》是一個挺另類的展覽。基于神話和傳統(tǒng)文化而創(chuàng)造出的奇異景觀,讓人進入亦真亦幻的遠古聯(lián)想。它提示了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的另一種可能——不依賴審美既定規(guī)則和市場流行趨勢的自成一格的創(chuàng)作和展示方法。這些作品也突破了鄔建安之前的創(chuàng)作結構,讓人耳目一新。
觀點三:
王光樂“念船”。
只有三件作品的展覽,將王光樂多年來的工作方式和對生命信念的體悟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有理性思辨,也有浪漫的詩意。這是一個以少勝多的展覽,就像王光樂的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一樣,在看似簡單的、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尋找存在的意義?;友b置作品很有趣,在走進藝術家設置的“路徑”過程中,觀眾在狹窄的空間中也在與自己的意識相遇。
觀點四:
王廣義“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廣義創(chuàng)作草稿”。
雖然王廣義的高光時刻看上去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這個展覽讓觀眾看到了那一代藝術家對藝術的立場和追求。他們對藝術、文化、社會是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勤奮且執(zhí)著。不妥協(xié)、不迎合、不被馴化,但也正因如此,這類藝術家往往也會走上一段孤獨的冒險旅程。
觀點五:
馬軻“前奏與沉思”。
雖然很多藝術家都在強調(diào)繪畫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反射,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并且是恰到好處、不做作地做到的其實并不多。馬軻做到了。從這個展覽中能看到馬軻繪畫的幾個關鍵階段的轉變,雖然這是藝術家數(shù)十年來傾注心力的成果,但舉重若輕,充滿詼諧的智慧。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250127/dump/958141245394c7b0ed68706b46222a13.jpeg)
![](https://image.99ys.com/2025/01/24c58a42b673c53706d8ec871c32e7af.png)
![](https://image.99ys.com/2025/01/b8ceb4726d4bb10a221499a7ba22aeb5.png)
![](https://image.99ys.com/2025/01/d75eab65ebe818501ebf4682d53ffc81.png)
Q:
2024年,你比較關注哪位或者哪幾位中國年輕藝術家(80、90、00后)?理由是?
觀點一:
周軼倫。
周軼倫在北京公社的“SANLIANZMK”挺“科幻”的。他完全是個不走尋常路的藝術家,自成一派,輕松愉快。各種日常物都能成為他的藝術材料,好像一點創(chuàng)作的負擔都沒有。但在怪誕、離奇、天真滑稽的表面下,我看到的是對權力和統(tǒng)一價值觀的解構,以及對我們生活中混沌現(xiàn)實的諷刺。
觀點二:
冷廣敏。
作為80后繪畫藝術家,冷廣敏從技術到觀念,都很出類拔萃。展覽“垂直的傷口”中的作品,相比他之前的系列,在題材、畫面空間和格局上都進一步打開了。
觀點三:
楊沛鏗。
“不會打架,只去戀愛”是一個既好看又好玩,還有一定深意的展覽。不算大的展覽空間看上去像一個生物實驗室。藝術家把人隱喻成斗魚,映射當代生活。在社交媒體替代現(xiàn)實交往的時代,人也如同斗魚一樣,在虛擬的空間里拼命展示著自己,但其實,都如同虛幻的泡沫;在被注視之下,“美麗”也能成為一把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利刃。
Q:
你覺得2024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普遍存在的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或者問題有哪些?
觀點:
1、缺乏小而精的展覽。大不一定等于好。
2、一些美術館展覽門票太貴,但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與門票價值不匹配。
3、能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進行策展的策展人太少了。
4、藝術家名單單一。
5、藝術展覽越來越像旅游經(jīng)濟。
6、商業(yè)化和市場導向讓很多展覽看上去味同嚼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