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llation view with Gerhard Richter, Moving Picture (946-3) Kyoto Version (2019-2024).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4 (11122024). Photo: Matteo D'Eletto, M3 Studio
高古軒羅馬空間正在呈現(xiàn) [Gerhard Richter(格哈德·里希特)沉浸式影像與聲音裝置 《Moving Picture (946-3) Kyoto Version》(2019-2024),這既是此作品的首次畫廊展出,亦是藝術(shù)家自1983年以來的首次意大利畫廊展覽,展出將持續(xù)至2月1日。
Gerhard Richter, Moving Picture (946-3) Kyoto Version , 2019-2024 (still), Digital projection (color, sound, 36 min.) © Gerhard Richter 2024 (28102024)
本次展出的《Moving Picture (946-3) Kyoto Version》代表了藝術(shù)家《Strip》項目的沉浸式體驗的極致。 2010年Richter發(fā)現(xiàn)了使用數(shù)字工具從現(xiàn)有繪畫中挖掘新的藝術(shù)手段后,他就開始進行這一項目的創(chuàng)作。
《Strip》系列始于藝術(shù)家對一幅畫布的攝影圖像進行數(shù)碼分割,并逐步細化為更小的部分,然后將其倍增或鏡像復(fù)制到寬闊的表面。 這一過程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開啟了新的可能性,催生了《Strip》繪畫系列(2011-2016),以及書籍、版畫、掛毯,還有目前正在倫敦蛇形畫廊展出的大型雕塑《STRIP-TOWER》(2023)。
Gerhard Richter, Moving Picture (946-3) Kyoto Version , 2019-2024 (still), Digital projection (color, sound, 36 min.) © Gerhard Richter 2024 (28102024)
《Moving Picture (946-3) Kyoto Version》包括一部由Richter與Corinna Belz(科琳娜·貝爾茨)合作完成的影片,投影出7米多寬的巨大畫面,同時配以Rebecca Saunders(麗貝卡·桑德斯)創(chuàng)作的小號配樂,并由Marco Blaauw(馬爾科·布勞)錄制。十個揚聲器環(huán)繞著現(xiàn)場觀眾,使音樂更具實感,能夠強烈感受到它的存在。Richter也曾進行過結(jié)合圖像與聲音的沉浸式體驗實驗,并先后與Arvo Pärt(阿爾沃·帕特)在曼徹斯特國際藝術(shù)節(jié)(2015)、Pärt及Steve Reich(史蒂夫·賴希)在紐約The Shed(2019)合作呈現(xiàn)過短期作品。
Installation view.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4 (11122024). Photo: Matteo D'Eletto, M3 Studio
在Richter傳奇的職業(yè)生涯中,他通過對攝影、偶然性和系統(tǒng)性過程潛力的分析性探索,不斷為繪畫注入新活力,這些特質(zhì)在《Moving Picture》中都得到了極致體現(xiàn)。 在20世紀60年代,他以雜志和報紙上的圖片作為繪畫創(chuàng)作的素材;而在70年代,他拍攝了自己的繪畫作品,并大幅放大畫筆痕跡中的微小細節(jié)。長期以來,Richter在色彩網(wǎng)格的偶然排列中發(fā)現(xiàn)了生成的可能性,從上世紀60年代的《Color Chart》繪畫到2007年的《4900 Colors》和《Cologne Cathedral Window》。如同這些作品,尤其是《Cologne Cathedral Window》,《Moving Picture》也是一件在光之中的藝術(shù)作品,揭示了偶然性的無限美感。
Gerhard Richter working on one of his Cage paintings, Cologne, Germany, 2006. Artwork © Gerhard Richter 2020 (05102020). Photo: © Hubert Becker
關(guān)于藝術(shù)家
Gerhard Richter(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出生于德國德累斯頓,目前在科隆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被全球各大博物館廣泛收藏。
主要個展包括:「Forty Years of Painting」,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2002,巡展至芝加哥藝術(shù)學(xué)院、舊金山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和華盛頓特區(qū)赫希洪博物館與雕塑園);「Portraits」,倫敦國家肖像館(2009);「Panorama」,倫敦泰特現(xiàn)代美術(shù)館(2011–2012,巡展至柏林新國家美術(shù)館和巴黎蓬皮杜中心);「ATLAS」,德國德累斯頓利普修斯樓藝術(shù)館(2012);「Drawings and Watercolors 1957–2008」,巴黎盧浮宮(2012);「Streifen & Glas」,德國德累斯頓阿爾貝蒂努姆新大師畫廊(2013–2014,巡展至瑞士溫特圖爾藝術(shù)博物館); 里恩/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2014);「Birkenau」,德國巴登-巴登弗里德·布爾達博物館(2016);「New Paintings」,德國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2017); 布拉格國立美術(shù)館(2017);「The Life of Images」,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昆士蘭藝術(shù)館 | 現(xiàn)代藝術(shù)(2017–2018);「Over Schilderen」,比利時根特市立當(dāng)代藝術(shù)博物館(2017);「Abstraktion」,德國波茨坦巴貝里尼博物館(2018);「Seascapes」,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2019);「Painting After All」,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2020);「Painting After All」,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2020);「00 Selbstbildnisse」,瑞士溫特圖爾藝術(shù)博物館(2020);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shù)館(2022);「100 Works for Berlin」,柏林新國家美術(shù)館(2023–2026)以及「Hidden Gems. Works from Rhenish Private Collections」,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shù)宮(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