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京藝術圈可謂繁碌而熱鬧,其中最受期待的盛事之一,便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28周年大展“金色”的開幕。
成立于1997年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從最初的曼谷空間,到2017年入駐香港H Queen’s大樓,再到2022年在北京順義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總部大樓宣告亞洲地區(qū)第七家空間的誕生;從一處空間到成為全中國唯一擁有獨棟大樓的畫廊;從亞洲布局的完成到依舊勢如破竹般地持續(xù)擴張......這家經歷二十八載、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本土畫廊,“野心”何在?
從最開始關注東南亞藝術生態(tài)到以“剩余價值——林明弘、吳山專、楊勇、鄭國谷、楊詰蒼”揭開北京空間的序幕;從“黃永砅 & 沈遠——香港腳”開啟香港空間到韓國首爾趙趙展覽的落地,唐人卯足了勁兒般地往前沖,推陳出新,不斷延伸自身承載的限度。
“剩余價值”展覽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06年7月3日至8月5日
這家畫廊能夠達到如今的規(guī)模,實力一定不容小覷,但背后更離不開唐人創(chuàng)始人鄭林對畫廊版圖的規(guī)劃和未來航線的掌舵。為什么在曼谷成立一家畫廊?鄭林打趣地說,自己本就是學藝術專業(yè)的,恰好碰到亞洲金融危機,便萌生出成立一家畫廊的想法,沒想到越走越大也就走到了今天。專業(yè)的出身和商人的直覺,冥冥之中促成了唐人的誕生。
唐人的發(fā)展歷程有太多轉折點,但?最重要的一次莫過于2006年增設北京第一、二空間?。從泰國曼谷起步到輻射北京、中國香港、韓國首爾乃至籌備中的新加坡空間,即使再龐大的空間對于唐人來說,也運營得游刃有余。
升級后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
北京的兩個空間以實驗性項目和架上繪畫為主,著重于中國藝術家的展覽和項目;曼谷的空間一如既往面向東南亞地區(qū),建立與東南亞地區(qū)優(yōu)秀藝術家的代理和合作關系。東南亞的藝術生態(tài)本就是多元宗教、種族和文化交織融合的結果,近兩年愈發(fā)成為國際市場焦點的勢頭,更加印證了唐人起步于東南亞市場的前瞻性戰(zhàn)略。香港空間瞄準的是與全球范圍內頂級藝術家建立的代理和合作關系,對于鄭林而言,這是國際化布局的重要一步。在2020年市場異常艱難的一年,除了持續(xù)性推出高質量的展覽和項目外,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更是在香港成立了唐人藝術基金會,為藝術家、藏家和專家提供了更加全方位的服務與溝通平臺。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空間
歷經三十年,先后代理和合作了超過一百位藝術家,唐人給出的這份可謂群星璀璨的名單如今已經囊括了當代藝術市場的中堅力量和市場表現突出的新生代藝術家。唐人并不總是以市場成熟且知名的60、70后藝術家為合作對象,為“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提供支持也是如今唐人的著眼點。
唐人不斷超越傳統(tǒng)畫廊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定位,關注大型前衛(wèi)實驗藝術和裝置、支持還處于實驗階段甚至underground狀態(tài)“非架上”形式的創(chuàng)作并真正實現其商業(yè)價值,更是證明了早先被質疑過的“實驗性當代藝術”和“大型空間”概念結合的可能性。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中環(huán)空間
28歲的唐人還很年輕,也依然在繼續(xù)創(chuàng)造看似“不可能”的可能。展覽開幕前,在百忙中抽空接受采訪的鄭林,以深藍色T恤和白色褲子的利落搭配、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不緊不慢的語速,娓娓道來這些年的歷程。偶爾停頓思索一下,卻并不影響他以極為清晰的思路闡釋唐人的初衷乃至以往每一場展覽的籌備過程。
未來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還會如何創(chuàng)造奇跡?如何書寫年輕藝術家?我們翹首以待。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首爾空間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總部空間
鄭林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創(chuàng)始人
Q&A
Q = 99 藝術
Q
這次的特展對作品的選擇有什么考量?
鄭林:?這次展覽主要呈現了唐人從1997年成立到今年28年來的文獻資料和檔案梳理,包括唐人成立以來不同的幾個歷史轉折點和幾個大的事件。特別是文獻資料的梳理,涉及到策展人、支持項目、發(fā)展到今天的一些重要文獻資料。
唐人代理的藝術家有一百多位,做過幾百場展覽,出的畫冊至少也有兩三百本,完全呈現不太可能,所以我們從曾經合作的藝術家、曾經做的重要展覽,包括我們自己的館藏作品里面篩選了一部分出來。
近幾年很多在唐人做過個展的代理藝術家并不一定有機會參加這個展覽,因為我們想更多地從歷史的轉折點去呈現。比如2003年合作過的黃宇興、張曉剛、毛焰。在第一空間里有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的《鳥籠》,唐人在2010年的時候做過他的個展,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
同時,我們也考慮到展覽中裝置、影像作品與繪畫的平衡關系,包括唐人在每個發(fā)展歷史階段的代表性作品和具有轉折意義的作品。所以,這場展覽不代表藝術家合作關系的呈現,而是從唐人的發(fā)展歷史出發(fā),作整體的呈現。
金色:28周年展
展覽現場空鏡圖
Q
回溯畫廊發(fā)展歷程,在唐人發(fā)展初期階段,經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鄭林:?1997年7月,曼谷爆發(fā)亞洲金融危機,唐人在最嚴峻的形勢下成立,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結果。我是學藝術出身,在亞洲金融危機后考慮成立一家畫廊,并一步步走到今天。
2000年,唐人邀請顧振清策劃了第一個中國當代攝影展,?開啟了策展人策展制度?。2003年,做了黃宇興、尹朝陽的個展。2004年,舉辦了兩場中國當代藝術的系列群展,一個是“當代中國——藝術展”,參展藝術家有王廣義、方力鈞、張曉剛、岳敏君、李路明、彭禹;另一個是“有氧群——中國當代藝術展”參展藝術家有陳文波、顏磊、劉建華、曾浩。
2006年,在曼谷呈現了藝術家楊勇、劉小東在東南亞的首次個展。同年,唐人正式進入北京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歷史轉折點,就是全面介入到中國和亞洲當代藝術系統(tǒng),推動一系列實驗性的當代藝術大型項目。
“從新具像到新繪畫”展覽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07年4月21日至5月16日
Q
當時為什么選擇將空間設立在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
鄭林:?其實都有考慮。嚴格地講,在2003年,我們就有了未來打造高端的當代藝術、學術和商業(yè)運營平臺的完整計劃和方案,這一份30頁的文案是我自己做的。有了這個方案以后,我們在國內包括香港考察過好幾次,2005年年底在做完最后一次考察后,決定于2006年3月正式落地北京798。選擇在2006年初介入北京也是考慮到當代藝術當時在亞洲、在中國出現的井噴式的可能性。
金色:28周年展
展覽現場空鏡圖
Q
“大”似乎是外界印象里唐人的標配,“大”空間、“大”作品、“大”展覽,算是燒錢行徑,那么對于唐人而言,為什么不直接以傳統(tǒng)畫廊模式運營?當時會預想到有一個這樣的回報嗎?
鄭林:?2006、07年的時候業(yè)界抱有這種疑慮,說唐人做那么大規(guī)模、大型裝置作品和影像作品的展覽得花多少錢?怎么獲得回報?認為如果沒有回報可能很快就把錢燒完了。為此我們并不是沒有做準備。當時北京落地,啟動中國當代藝術推動計劃的時候,我們準備了2000萬資金。當時有些朋友、藏家都很驚訝,說“你做個藝術空間要花2000萬?”因為當時,大家都認為做畫廊最多花一、兩百萬人民幣,小一點規(guī)模的三、五十萬就夠了。但根據唐人未來的發(fā)展和格局規(guī)劃,我們認為一定需要有大資金的支持,所以當時跟合伙人商量后決定以2000萬元資金作啟動。
“一號工程、磕頭機——沈少民作品展”現場
北京第一空間,2007年9月9日至10月3日
2006年北京空間開幕展“剩余價值”,林明弘的那件作品組裝、撤裝、運走動用了兩個集裝箱。第二個展覽叫“積累——廣東快車下一站”,在展覽現場,作品用五個大集裝箱作為展示方式,有40多位藝術家參展,兩個展覽都是楊天娜策劃的,是基于侯瀚如策劃的威尼斯雙年展的單元“廣東快車”的一個重新呈現。當時林一林和梁鉅輝的作品都是巨大的大型裝置。我們從最開始就定位?要把唐人打造成為最高端、最頂級的當代藝術平臺,?所以媒體宣傳也都是集中式運作,每一個展覽都出版專業(yè)、標準的畫冊,所以花銷很大,但回報也很顯著。
“積累——廣東快車下一站”,北京第一空間
2006年9月9日至10月8日
2006年之前中國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家作品價格沒有現在這么高。在曼谷1997年到2000年間,一年的銷售額可能就兩、三百萬,每個月平均有二、三十萬的收入,作為一個剛剛啟動的畫廊來說已經不錯了。2000年到2006年來北京之前,唐人一年的銷售額大概在七、八百萬到一千萬之間。2004、05年好一點,大概在一千萬左右。2006年進入北京以后,我們統(tǒng)計曼谷、北京兩個空間半年時間就銷售了八千多萬。
唐人善于做大型實驗性項目和展覽,幫助藝術家實現大的裝置作品并呈現出現。所以2006年我們不僅做了幾個大型項目和展覽,同時也贊助了當時的利物浦雙年展。當時孫原&彭禹的《明天》的發(fā)表,包括翁奮的《三峽》,這些作品都完成了銷售。唐人對大型裝置的銷售能力在業(yè)界是廣為認同的,甚至在國際范圍都有影響力。在畫廊領域里做得越專業(yè)、越學術、越有實驗性,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美術館、重要藏家愿意跟進。
鄭國谷個展“加工廠”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08年1月19日至2月28日
Q
唐人不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畫廊,做了這么多大型實驗項目、裝置,走過這二十八年,你覺得如何能真正做好一個當代藝術平臺?
鄭林:?唐人自成立以來,我們目標和定位一直是做中國和亞洲最專業(yè)的當代藝術的平臺,我們對藝術家的研究也是以學術性、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為標準。藝術家是不是成功的藝術家、是不是有影響力、在當代藝術領域里有沒有一定的地位......這是我們選擇一個好的老一代藝術家的標準。藝術家愿不愿意跟唐人合作?愿不愿意我們來幫他/她實現一個好的展覽?這就看我們對藝術家的選擇標準以及藝術家對唐人的認同。
沈遠大型個展“天梯”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12年7月14日至9月5日
林明弘個展“空位”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13年9月14日至10月30日
與年輕一代藝術家建立合作關系,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考察和考慮。第一個標準就是作品有沒有明確的個人語言表達?他/她的方案能不能打動我們?比如趙趙的第一個個展“塔克拉瑪干計劃”,我們花了很多錢幫助趙趙實現這個計劃,提前一年進入新疆沙漠完成項目的實施。
趙趙個展“塔克拉瑪干計劃”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16年9月3日至10月22日
對于繪畫藝術,我們要看藝術家的語言和表達。有一些年輕藝術家雖然畢業(yè)沒多久,但已經有了自己的語言模式和審美趣味。與年輕藝術家合作,我們首先強調的是個人藝術語言的鮮明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方說王茜瑤、劉悠然、貢坎,他們的個人語言都很鮮明,辨識度很高。
金色:28周年展
展覽現場空鏡圖
Q
唐人篩選年輕藝術家有一套自己的標準,您剛剛也提到了一些特質,在您看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好的?
鄭林:?唐人合作的藝術家,不管是年輕還是老一代都遵循兩個標準:?一是要看藝術家的學術價值、影響力、學術地位。?不管是裝置、影像還是繪畫,一定要在當代藝術的學術范疇里有清晰的立場和脈絡。比如我們合作的影像藝術家劉雨佳。
劉雨佳個展“微光漸暗”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23年6月22日至8月4日
另一個標準是商業(yè)價值。?最近這幾年,商業(yè)價值標準又有了新的變化,但商業(yè)價值和學術價值的雙重標準是缺一不可的,需要同時推動。
Q
商業(yè)價值標準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鄭林:?體現在作品銷售的可能性方面。當然有很多特別優(yōu)秀的藝術家,如黃永砅,好的美術館和藏家都排著隊想買他的作品。我們沒有這么多他的作品能銷售,特別是黃永砅老師去世以后,不可能再有新作品出現了。他的作品價值和珍貴性是可想而知的。
黃永砅作品《專列》展出于中國當代留法藝術家群展“軌跡”現場
北京第一空間,2011年3月26日至4月30日
現在有一些美術館、重要的大藏家和準備要建美術館的藏家,還在尋求真正好的作品、好的藝術家。像我們做的孫原&彭禹,最近古根海姆兩個群展都是他們的作品,他們代表著中國當代藝術最好的年輕藝術家的標準。孫原+彭禹的作品一直是國際頂級大藏家和重要美術館的收藏目標,也代表了唐人代理的年輕藝術家在學術地位上的高度。
孫原&彭禹大型個展“自由”現場,北京第一空間
2009年5月23日至7月13日
Q
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推廣和藏家兩個領域中,被公認為“成功人士”這么一個角色。如何做到這二十八年來初心不改,一步步走到現在?
鄭林:?首先感謝這么多重要的機構、美術館和重要藏家對我們的支持,更要感謝這么多藝術家一直以來跟唐人的合作。
唐人自1997年成立以來就在不斷尋求改變和發(fā)展,我一直覺得畫廊的步伐是不能停下來的。哪天你要停下來了,就有其他畫廊超越你,就會喪失在這個領域的話語權。因為?藝術行業(yè)特別是商業(yè)藝術機構是個話語權行業(yè),?做得越好越專業(yè)、為藝術家做的服務越到位,才會有更多好的藝術家跟你合作。否則大家都會離你而去,尋求其他的畫廊合作。
我們還在尋求發(fā)展,希望在全球當代藝術領域里有唐人的一席之地、有更多自己的話語權、能夠代理更多更優(yōu)秀的藝術家、建立更多與機構和藏家的合作。
金色:28周年展
展覽現場空鏡圖
Q
未來您還有哪些期冀?唐人下一步的升級和規(guī)劃是什么?
鄭林:?2015年唐人開始啟動向外的推動和擴展。所以那時候我們建立了香港唐人、重新打造曼谷新空間、建立唐人在北京的第二空間、拓展韓國首爾、建立北京唐人總部、建立香港唐人第二空間,從幾個歷史階段發(fā)展可以看得出唐人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的。
這么多年來,唐人支持和贊助了很多雙年展、美術館項目、非營利機構項目和藝術家,但從來沒有外來資金贊助過唐人,唐人是靠每個展覽、每個藝術家的合作,每一件作品的銷售和每個藏家的支持走到今天的,所以唐人在未來是有一個大計劃的。今年6、7月份新加坡空間開了以后,唐人在亞洲的板塊就有了8個空間,整個亞洲布局就算完成了。
下一步當然是進入全球領域,進入美國、歐洲系統(tǒng)。我希望下一個目標在兩年到三年之內能夠實現,從8個空間拓展到全球12個空間左右。紐約、倫敦會是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未來可能在巴黎、洛杉磯。
我們更大的目標是建立與全球最頂級藝術家的合作關系,讓唐人代理和合作藝術家有一個新的升級,組織一個更優(yōu)質、更專業(yè)、更好的全球管理團隊。這也會涉及到唐人整體的運營團隊、與藝術家合作關系的升級。
開 幕 現 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