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aM明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無聲之后”于2023年11月3日開幕,展覽意在探索尚未被編碼入人類感知語系的萬物,亦就此考察和提問那些逐漸被技術化和操作化(operational)的有關環(huán)境的知識。
“無聲之后”展覽現(xiàn)場,2023 ©McaM明當代美術館
以媒介化方法和“操作性的本體論”(operational ontologies)展開對于物質、生命及地球時間的理解和演繹,既是對人類世生態(tài)危機的回應,也存在于許多當代創(chuàng)作之中。如唐娜·哈拉維所言,一系列生命的擴延顯影技術(超聲、核磁共振,電子顯微鏡等等)逐漸讓我們所關注的對象和自然處于客體的位置,讓更多的觀測細節(jié)滲入未知的領域,使其成為可閱讀、理解并利用的對象,并納入到以科學為底色的世界認知體系中。在“無聲之后”的語境里,這種對自然知識的“操作”既包含一套探測、檢驗和處理數(shù)據(jù)和信號的基礎設施,也隱含著一套科學或客觀性驅動的行為和管理模式。對于規(guī)律、模型乃至預測的迷戀,恰恰忽視了科學感知也是一種集體的經(jīng)驗主義,以及被劃界為“科學”內外的知識動態(tài)本身亦是權力的流動,而非真相的流動。
“無聲之后”展覽現(xiàn)場,2023 ©McaM明當代美術館
面對上述境況,展覽以“無聲”為隱喻的起點,試圖通過一系列圍繞聲學、聆聽、或聲音可抵達的環(huán)境和技術展開的關鍵詞(靜音、噤聲、無聲物等),來打開一條非視覺中心亦非科學中心的閱讀路徑,投射進以媒介基礎設施為軸線的現(xiàn)代進程與自然的糾葛之中。我們將注意力投向那些非標準化的操作,不可被解碼的信號和游離、逃逸、不被捕捉和鑒定的因子。通過23位/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讓這些拒絕被客體化的環(huán)境知識,無法預測和規(guī)則之外的自然本體發(fā)出聲響,并在聲音的發(fā)出與被采集、聆聽之間的空隙中,推演一種被重新打開的認識路徑。
開幕致辭
明園集團總裁、明當代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凌菲菲女士開幕致辭
“無聲之后”展覽策展人龍星如開幕致辭
“無聲之后”展覽策展人錢詩怡開幕致辭
展覽現(xiàn)場
“無聲之后”展覽策展人龍星如、錢詩怡導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開幕演出
卡特婭·辛克,《舞裙》表演現(xiàn)場©McaM明當代美術館
藝術家卡特婭·辛克在開幕當日為觀眾和嘉賓帶來精彩的演出《舞裙》。在行為作品《舞裙》中,卡特婭·辛克身著一條混凝土裙子,初看之下,似乎將她的身體禁錮為兩塊僵硬的表面。
藝術家扭動翻滾、用手敲打自己的身體、或大步流星穿行于空間各處,她穿著這條“舞裙”的時間越久,似乎越能激發(fā)一種精致柔和之感。澆筑了混凝土的漁網(wǎng)輕柔地落在藝術家身上,線條近乎優(yōu)雅。介于殘酷與自棄之間,既是牢籠又是庇護,一切皆由心定。
無聲之后
2023.11.4 - 2024.2.25
策展人
龍星如、錢詩怡
助理策展人:陳子涵
藝術家
Vibeke Mascini & Ella Finer 、費亦寧 Fei Yining、Julie Freeman、劉窗 Liu Chuang、Nicole L’Huillier、許家維 Hsu Chia-Wei、Knowbotiq、Jeroen van Loon、Nicholas Mangan、Yuri Pattison、Diana Policarpo、Shubigi Rao、Riar Rizaldi、Susan Schuppli、Nastassja Simensky、Himali Singh Soin、蘇郁心Su Yu Hsin、Jol Thoms、Nomeda & Gediminas Urbonas、Richard Vijgen、Susanne M. Winterling、黃美婷 Cosmo Wong、張北辰 Zhang Beichen
展陳設計
王一帆
主辦
明園集團
McaM明當代美術館
出品人
李松堅、凌菲菲
地址
上海靜安區(qū)永和東路436號
票價:90元
* 殘障人士、現(xiàn)役軍人、1.2米以下兒童及70周歲以上憑有效證件免票
*退役軍人、優(yōu)撫對象憑有效證件購半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