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現(xiàn)場
2023年6月24日群展項目 “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在北極熊畫廊(北京)順利開幕,本次展覽匯集了五位藝術家俸正杰、孟小為、石金玲、張旭東、張釗瀛的繪畫作品,展覽希冀通過這五個繪畫樣本探討繪畫創(chuàng)作所呈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實價值、時代價值以及繪畫本身的價值,從而達到從五至N的探索意義。展覽將持續(xù)展出至7月23日。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AI繪畫的出現(xiàn)顛覆了人們對繪畫的認知,也讓很多人對于繪畫本身的價值產生了質疑。其實有點杞人憂天,AI繪畫恐難替代藝術家的繪畫。藝術家的繪畫不僅有溫度,有情感,還有時間性,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藝術家一步步的成長,一是靠對于藝術的熱愛,一天天筆耕不輟地創(chuàng)作,二是靠長時間對于社會、世界、人性的觀察和思考,才產生了獨具個人特色的藝術觀念。泰戈爾曾言:“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其意為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AI繪畫是很強大,但缺少了過程,就缺少了厚重感,缺少了生命體驗。
藝術家的生命路徑不盡相同,有的從小學藝,有的“半路出家”,有的早年成名,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土生土長,有的海外歸來。本次展覽的五位參展藝術家俸正杰、孟小為、石金玲、張旭東、張釗瀛,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從藝經歷各不相同,正是不同的人生軌跡,不同的藝術視野,不同的社會認知,造就了各自獨特的藝術語言。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五到N的繪畫樣本
文/張長收
AI繪畫的出現(xiàn)顛覆了人們對繪畫的認知,也讓很多人對于繪畫本身的價值產生了質疑。其實有點杞人憂天,AI繪畫恐難替代藝術家的繪畫。藝術家的繪畫不僅有溫度,有情感,還有時間性,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藝術家一步步的成長,一是靠對于藝術的熱愛,一天天筆耕不輟地創(chuàng)作,二是靠長時間對于社會、世界、人性的觀察和思考,才產生了獨具個人特色的藝術觀念。泰戈爾曾言:“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其意為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AI繪畫是很強大,但缺少了過程,就缺少了厚重感,缺少了生命體驗。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藝術家的生命路徑不盡相同,有的從小學藝,有的“半路出家”,有的早年成名,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土生土長,有的海外歸來。本次展覽的五位參展藝術家俸正杰、孟小為、石金玲、張旭東、張釗瀛,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從藝經歷各不相同,正是不同的人生軌跡,不同的藝術視野,不同的社會認知,造就了各自獨特的藝術語言。展覽希冀通過這五個繪畫樣本探討繪畫創(chuàng)作所呈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實價值、時代價值以及繪畫本身的價值,從而達到從五至N的探索意義。
俸正杰 片斷的詩意 No.06 布面丙烯 150x300cm 2022
俸正杰是中國艷俗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一個從巴國屬地走出來的藝術家,1995年碩士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1996年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第一次作品展。而就是在當年,“大眾樣板”、“艷裝生活”等幾個大型群展都與艷俗息息相關,“艷俗藝術”浮出水面。“大紅大綠”本屬于民間審美習性,被俸正杰拿來作為藝術表達的外衣,便具有了諷刺或批判的功能。但是對于俸正杰而言,他并沒有一味地去批判消費社會化和大眾社會化,因為他也生活在這個大眾化、消費化的社會之中,他更多地是傳達對于自我審視的評判。
俸正杰最新系列作品《片斷的詩意》沒有了之前畫面所帶來的不適感,對于一個成熟藝術家而言,嘗試新的藝術語言表達是一種冒險,更是一種自我挑戰(zhàn)的突破,因為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留白”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以“空白”為載體進而渲染出美的意境,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俸正杰將留白延伸出“殘片”的效果,本來普通的風景成為記憶中印象深刻的風景,一個普通的背影似乎在訴說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由此可見,這種“殘片”的視覺效果觸發(fā)了藝術家的潛意識機制,也增強了畫面的敘事性。
孟小為 湖靜碧玉唯風如銀 100x80cm 布面丙烯、油畫 2020
孟小為畢業(yè)于天水師范學院美術專業(yè),曾于1988年在中央工藝美院研修,他常年待在大西北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不同于在北京或上海的藝術家,他沒有太多的人際交往,也沒有可以談論當代藝術的氛圍,雖然是離群索居,但對于他而言,他認為這是一種遮蔽的自由。很多關于藝術方面的信息都是通過網上獲知,而且大部分創(chuàng)作靈感也來源于圖片對藝術家視覺神經的刺激,當他對某一事物感到有種靈魂的解脫時,他就會拿起畫筆將自己的思考釋放到畫面中。
現(xiàn)代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先驅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意大利藝術大師阿梅代奧·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魔幻現(xiàn)實主義代表人物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等等藝術家頗受孟小為推崇,他們的作品非常具有表現(xiàn)力,同時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孟小為認為他們都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奇異世界,然而當荒謬成為現(xiàn)實時,烏托邦色彩的荒誕就是本質的真相。所以在孟小為的作品中,我們能夠觀察到他提倡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書寫性,同時帶有一種凝重、內省的情感基調,看似荒誕的表面背后是對于社會的思考和人性的覺察。
石金玲 想抓住時間的人 布面油畫 90x70cm 2021
石金玲出生于貴州,是少數(shù)民族侗族,畢業(yè)于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石金玲是一位不善言辭卻思維縝密的青年藝術家,他身處貴陽,卻迥異于貴陽地區(qū)“野”的藝術特質。他的作品畫面安寧祥和,并沒有對比強烈的色彩或畫面沖突。然而,他所營造的戲劇氛圍卻隱藏著些許不易察覺的不安。
石金玲常常借助于所掌握的圖像資源去演繹當下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與圖像的對話,其實是一種自我存在的價值判定。石金玲的作品大都是夢境般的未知場域,與現(xiàn)實世界產生一種疏離感,是質疑也是批判。他所構建的圖像系統(tǒng)像是戲劇,又像是現(xiàn)實世界的回應,他用當下的文化語境去解讀,用一種調侃的方式去重構,加深了畫面的荒誕感。
張旭東 海邊七月 布面油彩 100x150cm 2016
張旭東出生于遼寧,1988年畢業(yè)魯迅美術學院,1993年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進修。1995年張旭東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他的作品既承襲了東北表現(xiàn)主義油畫的特質,又深受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四畫室的影響,色彩奔放,顏色厚重,十分具有視覺張力??梢?,嚴格系統(tǒng)的學院訓練造就了藝術家對于畫面色彩及結構的把控力,能夠將個人的情緒價值發(fā)揮地酣暢淋漓。張旭東的人物表現(xiàn)作品多以海邊場景為主,這與他生活的場域有很大關系,不僅傳遞出當代人對于都市生活的逃離,還將人物的心理動作通過點睛之筆揮灑而出,焦慮、彷徨,無所適從。
張旭東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受到了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影響,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的,而是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xiàn)情緒與感覺。同時,張旭東在眾多西方藝術大師那里吸取到藝術營養(yǎng),不斷拓展其藝術語言的表現(xiàn)力。比如,德國藝術家格奧爾格·巴塞利茨(Georges Baselitz)的作品既是對傳統(tǒng)表現(xiàn)主義的延伸,又具有叛離精神,物象倒置形成了新的審美視角。荷蘭籍美國畫家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色彩明麗,筆觸狂放,肌理豐富,情緒飽滿,人體是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主體,他將激進藝術的理念融化到藝術世界里,即使極端的繪畫作品也具有藝術美感。表現(xiàn)主義是創(chuàng)作手段及外在形式的顯現(xiàn),而情緒價值的抒發(fā)及個人觀念的傳達是內核。
張釗瀛 一天一個小劇場NO.207 布面油彩 20×40cm 2015-2021
張釗瀛出生于廣州,本科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碩士畢業(yè)于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學院,目前在澳門科技大學讀博。張釗瀛在比利時深造時,主修的是舞臺藝術系荒誕劇方向,所以他對于“劇場”情有獨鐘。他就像一個導演,每天不停地繪制戲劇,《生活道具》系列、《生活肥皂劇》系列、《一天一個小劇場》系列等等,但他并不想賦予作品任何觀念,而是由觀眾去判斷,因此觀眾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就如藝術家所言:“我的劇場是需要觀眾的,有觀眾的觀看和參與,劇目才最終完成。”
藝術家通過挪用圖像帶來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讓觀者能夠迅速進入情景,這種顯現(xiàn)的感官刺激和開放式的視覺傳達頗具代入感,很容易激發(fā)觀者的共情。張釗瀛的創(chuàng)作素材大多來自于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新聞、雜志、電影、廣告、小說、海報等,他的作品面貌荒誕有趣,觀者既能找到自身經驗之內的東西,但又能意識到認知之外的價值。張釗瀛認為藝術史不僅僅指向過去,也是當下,甚至是未來。張釗瀛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審視當下的生活,又結合當下的生活思考自身的處境。人生處處是舞臺,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