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已經過半,3月春暖花開,2023年藝術圈注定是活躍和生機勃勃的一年。無論如何,要動起來。
能夠自由自在地看展是很多人新年愿望清單上排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剛剛過去的新年長假里,朋友圈里不少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奔赴在去看展的路上了。
美術館里什么樣的展覽是最受觀眾喜愛的?2023年會有哪些讓人期待的大展等著你去打卡?除了展覽,館長們眼中美術館應該怎樣更好地為觀眾服務?一起聽聽這幾位美術館館長怎么說。
合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 魯虹
合美術館外建筑圖
第一,目前上半年正在展出的是武漢雙年展的一部分,由張子康策劃,作品涉及繪畫、裝置、影像等不同媒介;下半年有四個展覽:1.中央美院建筑學院院長著名建筑家朱锫的學術研究展;2.著名雕塑家姜杰的個展;3.由著名批評家推薦展之二(由賈方舟推薦的年輕水墨藝術家楊平個展);4.年輕藝術家田曉磊的數碼新媒體展;5.10月份還有湖北八位著名藝術家的手稿研究展。
“藝以通衢——2022武漢雙年展”開放姿態(tài)專題展覽現(xiàn)場
我們迎來了一個美術館的時代,現(xiàn)在在全國各地,從公立的到民間的美術館像雨后春筍一樣出現(xiàn),都做得非常好,這是好事。但我覺得:與國外同行相比,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各個美術館的學術定位應該更加明確;第二,我已經呼吁過很多次了,希望向國外的同行學習,減少展覽的數量,加強作品的質量;第三,加強美術館的學術研究,做到以學術研究為龍頭,并做好展覽、收藏、陳列和公教等工作。
“藝以通衢——2022武漢雙年展”開放姿態(tài)專題展覽現(xiàn)場
結合合美術館和湖北美術館、以及外地一些美術館的情況來看,美術館的受眾面越來越年輕,總的來看,數字媒體類的展覽由于互動性強,并和我們當代生活有密切關系,所以非常受歡迎,這當然是好事,但一定要防止此類展覽的游戲化、淺薄化,以及對學術與問題的淡化。也就是說,要在重視互動,強調新媒體、新科技的同時,還要注意作品的當代意識與現(xiàn)實的連接性。
成都市美術館副館長 肖飛舸
成都市美術館
2023年,成都市美術館上半年將推出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系列的黃賓虹展覽,以及西方藝術經典系列的莫蘭迪大型展覽,同期還將展出青年藝術家系列展以及裝置藝術、聲音藝術等多種形式的展覽。2021成都雙年展作為成都市美術館新館的開館展,收獲了超110萬人次的觀眾和業(yè)界內外一致好評。2023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成都市美術館將推出2023成都雙年展,我們會繼續(xù)堅持在學術水準、展覽呈現(xiàn)方面的高標準,為觀眾們帶來既具有國際視野又兼顧本土特色的藝術盛宴??偟膩碚f成都市美術館2023年的展覽是很令人期待的。
“小宇宙:科技主導下的情感”展覽現(xiàn)場
美術館不僅具有收藏、保存、研究和展示藝術的職能,更是連接藝術、公眾與城市的一個大型文化載體,作為城市美術館,美術館還應當是城市精神的外延,通過展覽、收藏、教育、宣傳、國際交流等多元形式,加強與公眾的互動與情感聯(lián)結,提升公共審美能力,同時提高文化認同感和參與當下文化構建。因此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提升公眾服務能力,是美術館當下的重要工作。此外,美術館行業(yè)應在管理方面加強行業(yè)交流和學習,形成更加完善的行業(yè)指導和評估體系,促進美術館作為大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結合2022年美術館所辦展覽的反饋來看,觀眾更傾向有互動、有深度、有創(chuàng)意、視覺豐富的展覽。在視覺體驗上,具有高度審美性;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啟發(fā)性;在觀展體上,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豐富性的觀展覽就成為了焦點。
銀川當代美術館副館長 趙子懿
銀川當代美術館
我們今年計劃推出三檔展覽,第一個新展會在春暖花開的4月開啟,展覽將聚焦于“生態(tài)藝術”,以水之形,以物之語,打破人們長期形成的認知世界的固有范式,闡述河流生態(tài)與人類文明的密切關系,因為銀川當代美術館周圍環(huán)繞著國際藝術家村、魚塘濕地公園等建筑和設施,我們也將因地制宜,將展覽在美術館內和館外的空間同時展開,以期帶給觀眾多元化的觀展體驗;接下來就會邀請到策展人馮博一老師,根據銀川當代美術館所在西北的地理位置,從地域的“在地”角度,通過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北五省藝術家從故鄉(xiāng)遷徙到北上廣等地棲居生活、創(chuàng)作的經歷,考察、收集、研究和梳理出一條西北五省藝術家在異地生存、創(chuàng)作的脈絡,并挑選出具有代表性藝術家個案的方式,給予一次集中的展示。第三檔展覽將由謝素貞老師策劃,邀請藝術家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中國材料、中國元素,傳承非遺文化,結合新科技、新理念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有教育意義的藝術品,展示“中國制造”在文藝界的另外一種表達與熱忱,展現(xiàn)“中國新國潮”的獨具匠心。
銀川當代美術館內景
我希望國內的美術館也可以建立一種“聯(lián)盟”,加強館際交流和互相推介。比方說每年可以輪值舉辦交流活動、巡展;例如熟悉銀川當代美術館的觀眾,在這里了解到了其他美術館的信息,那么Ta可能去到那個城市的時候就會專門去看一看,反之亦然。另外一個期待就是美術館的差異性,希望看到每一座美術館都擁有獨到的特色,從建筑、館藏到展覽、研究、公教活動,等等,當然大體上也是有這種趨勢的。
根據我們2022年的觀眾調查問卷,期待看到“裝置藝術展”和“沉浸式互動體驗展”觀眾超過了百分之六十接近百分之七十,期待看到“國際當代藝術展”和“繪畫及攝影類展覽”的觀眾也超過了半數,由于問卷設置的是多選,可見觀眾朋友還是希望展覽及作品的形式能夠盡量豐富、新穎。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
UCCA北京場館外觀
2023年,UCCA位于北京、上海、北戴河三地的美術館共將為公眾呈現(xiàn)9場展覽。其中,“馬蒂斯的馬蒂斯”原計劃于去年3月至6月和大家見面,但由于中法兩國文化交流合作的停擺,而延期至今年的暑期開幕,這也是西方藝術大師亨利·馬蒂斯(1869-1954)在大陸地區(qū)的首次個展,特別從法國馬蒂斯美術館的館藏中選取了200余件不同媒介的作品來展現(xiàn)這位藝術家橫跨40余年的繪畫探索。
此外,計劃于6月和11月分別于上海、北京展出的“現(xiàn)代主義漫步:柏林國立博古睿美術館館藏展”是由UCCA與柏林國立博古睿美術館攜手策劃的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展。包括畢加索、保羅·克利、喬治·布拉克、阿爾伯托·賈科梅蒂等在內的許多現(xiàn)代主義大師作品都將在展覽中出現(xiàn),同時也將展出對上述所有藝術家產生巨大影響的保羅·塞尚的作品。相信大家看完展覽對20世紀上半葉的現(xiàn)代藝術圖景就能有所了解。
UCCA 沙丘美術館
UCCA沙丘美術館計劃持續(xù)推出國內外年輕藝術家個展或雙個展,呈現(xiàn)不同文化群體的年輕藝術家對藝術媒介多樣性的探索,以及對全球化問題和人類命運的真切關注。
美術館除了收藏、研究、教育之外,在今天還存在著把不同形態(tài)的藝術內容對公眾闡釋,并且形成像都市社會論壇一樣的場所,建立和觀眾的雙向通道。同時美術館作為城市的公共文化設施,承載著政府對城市活力的期望,和當地企業(yè)的文化需求??梢哉f美術館一頭聯(lián)系著政府與企業(yè),另一頭聯(lián)系著大眾,那么如何當好期間的溝通者,我認為對藝術與商業(yè)、藝術與新生活方式關系的探討是美術館行業(yè)近幾年要推進的事情。如今美術館行業(yè)更加重視城市調研與用戶畫像的剖析,觀眾反饋成為美術館發(fā)展優(yōu)化的重要參考。疫情之后,線上傳播成為美術館功能延伸的重點,短視頻平臺成為藝術傳播與破圈新的陣地。我們希望美術館所承載的公共責任通過商業(yè)以及大眾傳媒更加深入到大眾的生活中去。另外是近年來國內美術館好像都在面臨一些財政上和學術能力的上的壓力,普遍地向海外采購展覽,期待未來美術館可以加強自身的研究和策劃能力,多輸出自主項目,即使是有引進內容也可以形成進階的策劃和研究。最后是我感到2022年以來,美術館之間、美術館和院校之間的協(xié)作變多了,這一點也可以有效改善美術館運營和提高學術產出的能力。
UCCA Edge
關于“好”的標準,可能不同的美術館從業(yè)人員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我覺得理想中的展覽需要考慮到受眾的文化需求、與觀眾的雙向信息構建、在機構研究脈絡和學術史基礎上形成新的討論空間、在展覽形態(tài)上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同時也要考慮到所在機構的財務良性運營等。這些標準說起來輕松,但實際做起來依然有著不小挑戰(zhàn)。
首先好的展覽應當得到大眾的關注,持續(xù)吸引人們來觀看。近幾年,展覽的公眾性越來越被強調。去年,UCCA Lab做“好奇無界:米奇藝術展”,通過一個IP形象把各個年齡層的群體集中在了同一個空間內,也在巡展的四個城市(上海、成都、深圳、北京)產生了不同聲量的反響與效應,讓我們關注到各地公眾文化消費面的提升。同時,我們觀察到公眾對于美術館的交互性要求越來越高了。同樣是在去年,抖音平臺于9月初上線了“抖音文化藝術館”功能。同期,UCCA團隊攜手抖音藝術,在UCCA Edge上海美術館空間內呈現(xiàn)了展覽“集光片羽”,做了一次與短視頻平臺合作的全新嘗試。通過線上和線下同步開展,在開幕當天收獲了千萬級的瀏覽量,讓藝術內容觸達到了更為廣泛的人群。依托于抖音藝術團隊的技術支持,線下觀展的觀眾不僅可以通過掃碼進入抖音頁面了解作品詳情,還能運用AR互動系統(tǒng)洞悉展覽的策展理念。展期內,UCCA公共實踐活動策劃團隊也圍繞展覽主題舉辦了包括工作坊、論壇、表演等在內的多場活動供大眾參與。隨著觀眾對展覽的期待變得更加多元,公眾與美術館的關系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圍繞展覽發(fā)生的拍照、打卡、評論、轉發(fā)和公共活動參與都讓人們更加深入地參與到了藝術內容生產的過程中。通過去年做的美術館觀眾調研,我們了解到公眾對于美術館的關注不再僅限于內容本身,還延伸至場館體驗、票務服務、會員體系、對各類人群的關懷(如母嬰室、休息區(qū)、殘疾人通道)等諸多方面。面向未來,我們希望不僅能夠繼續(xù)為公眾呈現(xiàn)高質量的展覽,還要不斷地建設和自我優(yōu)化,發(fā)展為更加完善的藝術內容與文化交流的場域。
A4美術館館長 孫莉
A4美術館,成都
2023年是A4美術館的15 周年,也是一個品牌新征程的開始。我們將開啟美術館的多品牌戰(zhàn)略模式,同時會有非常多展覽內容的更新。A4美術館主品牌將在新的館址開啟,而原有麓湖藝展中心的場館將作為A4 Unite品牌與公眾見面。在這兩個品牌之下,既有重量級的國際性展覽,也有我們自主策劃的與文化和藝術生態(tài)相關的展覽,還有與青年群體、高黏性社群等領域更加深入的跨界合作項目。
今年展覽計劃的重中之重是A4美術館主品牌的開館展——大卷伸嗣在中國內地的首個美術館大個展,以及我們自主策劃的年末大展“成都,Chengdu”。
《回響–無限》Echoes Infinity
A4美術館主品牌開館展大卷伸嗣的項目從2019年開始籌備,由于疫情的原因,展期被迫反復變動,展覽方案也因新場館開啟的決定而不斷調整。我們投入了相當長的研發(fā)周期,在三年間與藝術家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溝通和討論,希望通過和像大卷伸嗣這樣兼具公眾影響力和自身完整藝術語言體系的藝術家的合作,在新的場館中為觀眾帶來全新感受和體驗。
關于“成都,Chengdu”展覽,我們則是在以藝術生產的方式介入更多元的文化建設,探索如何在新的維度中回應我們所在的城市十余年來、包括A4成立后,在文化和藝術生態(tài)領域的變化,以及如何在大時代變化之下推動城市的發(fā)展和改變。
我們希望用自己的選擇來重新回溯成都、重新勾勒這座城市的文化形狀。所以我們選擇與在不同領域中,對城市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生態(tài)發(fā)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人和機構合作,共同探討成都從過去到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這種跨領域共同工作的工作方法、策展人與分策展人的協(xié)作模式、海量的文獻收集整理、不同領域語言的轉譯等等,背后都花費了巨量時間精力。
我們希望這個展覽項目是A4美術館用藝術的方式寫給成都這座城市的一封情書、一次獻禮。
這兩個項目將延續(xù)A4美術館15年來持續(xù)推動的與大眾的文化交流,同時也是在深度內容生產工作方法的新嘗試。我們希望通過這兩個項目加深公眾對A4美術館主品牌和新館址的認知,也將持續(xù)在國際資源引入和學術研究層面加大投入。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大力推動A4文獻中心的發(fā)展,提升A4的學術生產能力。將文獻中心與展覽緊密結合,在展覽同期推動重要的論壇、講座等系列學術活動。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展覽激發(fā)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而非單純陳列展示藝術家作品。這也是A4美術館一直以來的工作態(tài)度——通過和藝術家的合作,為彼此帶來新的可能性。
“不可思議的行動”展覽現(xiàn)場
對于藝術行業(yè)在2023年的發(fā)展,我們期待更多能引起現(xiàn)實生活共情的內容出現(xiàn),希望整個藝術生態(tài)更加健康、更加豐富多元,從而推動藝術家創(chuàng)作和行業(yè)的良序發(fā)展。
從2022年我們所舉辦的展覽,以及我們專門的觀眾研究小組調研反饋的結果來看,觀眾現(xiàn)在最希望看到的是具備以下兩種特質的展覽:更加具有參與性、互動性以及視覺表現(xiàn)力,同時能通過更易理解的形式學習深度內容、藝術史、藝術專業(yè)知識。
松美術館館長 丁澤華
松美術館外景
2023年其中一場大展是圍繞“隋建國藝術基金會”旗下學術平臺“云雕塑”而展開,基于雕塑的視野,回溯從學院雕塑,到公共雕塑,到當代雕塑,通過梳理拓展邊界,展望未來雕塑新浪潮;另外一場大展是毛焰的個展,藝術家繁銳的感受力以及極端的技巧主義在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風格與觀念融會貫通,帶領公眾感受出神入化的境界體驗。
疫情褪去,美術館的平臺開放度和職能發(fā)揮度逐步得以恢復,首先應當考慮如何更高效優(yōu)質地連接品牌和大眾。從展覽、公共教育等不同方面出發(fā),跳出自我限制性思維,與更加多元的品牌進行跨界合作,充分調動場館的潛能和活力。
“斷裂的一代”展覽現(xiàn)場
好展覽的定義還是比較寬泛的,優(yōu)秀的作品、一流的場館和布展、引發(fā)思考和討論的話題......這些都可以讓一場展覽成為好展覽。藝術行業(yè)也在逐步進入去中心化的新傳播生態(tài)中,對于我們來說,服務于大眾和服務于中國當代藝術是美術館發(fā)展的兩大重心,找到兩者的平衡也是一直以來美術館工作的難點。未來松美術館也將持續(xù)以真誠和敬畏的態(tài)度服務當代藝術,希望能夠被更多觀眾認可和喜歡。
西海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 孟憲偉
西海美術館
2023年西海美術館展覽:4-5月“游目騁懷:旅德中國藝術家作品展”;4月-7月旅法韓國藝術家“姜明姬個展”;5月- 12月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LIVING TIME” 個展;5月- 7月 創(chuàng)立于英國的“2022 John Moore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作品展”;8月- 12月美國藝術家“Hilary Pecis個展”。
其中,“安東尼·葛姆雷:LIVING TIME”是首次匯集了安東尼·葛姆雷四十年以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并打破了時間線性序列的大型國際藝術家個展,也是今年展覽的重點推介。
美術館的學術態(tài)度和運營是決定未來發(fā)展的根本與基礎。僅就西海美術館而言,在提供高水準藝術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獲得政府扶持與社會支持、公眾關注與企業(yè)參與,以及充分發(fā)揮公益性藝術機構的社會責任,是我們重點關注和著力推進的。
隋建國,《云中花園/40個瞬間》展覽現(xiàn)場,2022
對于當代藝術在城市中根蒂未深、公共文化設施正在加速發(fā)展中的青島本地人文環(huán)境來說,美術館在保證學術水準的基礎上,以國際化為重點,為城市居民和游客增添了解世界當代藝術發(fā)展的窗口;同時也要兼顧在地性,更好地滿足公眾愈加熱情的觀展需求。
以西海美術館去年開啟的“藝術家個案研究性展覽”為例,以多維而深入的解讀,尤其是通過多媒體形式的運用,全面而立體地展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拓寬公眾了解藝術家和當代藝術認知的維度。同時,充分發(fā)揮美術館建筑空間的價值,激發(fā)策展人和藝術家的想象與創(chuàng)作,為觀眾提供全新的空間感受和藝術體驗。
金鷹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館長王宣懿
2023年度的呈現(xiàn)將秉承我們一以貫之的信念,堅持以當代藝術為核心,關注跨學科發(fā)展,以實驗性、對話性的展覽作為藝術傳播和生產的重點。金鷹美術館作為“城市空中客廳”,將構筑南京市當代藝術土壤為機構使命。預計呈現(xiàn)五個類型不同的展覽,分別探討我們一直關注的社會話題,從群星閃耀的宇宙到地域性藝術的發(fā)展,從女性主義到消費社會的討論。我們希望藝術作為社會和時代的突觸,持續(xù)觀察當下,探索當下,活在當下。
《永恒與多變》展覽現(xiàn)場,南京金鷹美術館,2022.9.25-12.4
金鷹美術館歷經十余年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積極參與和探索,始終致力于創(chuàng)造具有啟發(fā)性、開放性、包容性的藝術文化體驗,推動藝術和文化聯(lián)結當地社區(qū),推動社區(qū)與城市藝術文化氛圍生長,也為城市中的藝術文化愛好者提供學習機會。接下來會繼續(xù)立足于南京本土的藝術生態(tài),聚焦著在地與全球,以展覽、教育、收藏為一體的同時,也將以更包容、開放、活躍的姿態(tài)面向大眾與未來,為南京的藝術環(huán)境進一步提升賦能。
“萬籟·中國聲景設計展”展覽現(xiàn)場,2022.4.29-7.31,南京,金鷹美術館
2022年金鷹美術館克服了各種困難,陸續(xù)推出大型國際群展“時間就是金錢?”,與南京大學聲學媒體實驗室共同主辦的“萬籟·中國聲景設計展”,也有關注于年輕藝術家的“故事中的故事”以及中國重要當代藝術家余友涵先生的個展“永恒與多變”,更在這些展覽期間策劃了一系列的公共教育,展覽相關活動及論壇等,獲得了觀眾非常積極的參與和反饋。金鷹美術館所在的52層高空,本就為大家展示了豐富的現(xiàn)代都市圖景,無數熱愛藝術的觀眾對我們也有很高的期待,以目前的反饋來看,能夠突破固有觀念,充分調動更多感官體驗,并汲取新知的展覽是觀眾最希望看到的好展覽,我們今后也會繼續(xù)朝這個方向努力。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館長Francesco Bonami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術館今年將推出的展覽是開館以來第四季度和第五季度的展覽,展現(xiàn)了美術館持續(xù)研究和關注的不同面向。在春夏季將推出兩個并行展覽,一樓空間將呈現(xiàn)藝術家達倫·貝德(Darren Bader)與李明的對話展“跨服聊天”(Mind the Gap),兩位藝術家通過互聯(lián)網的溝通,完成了這場有趣的交流與合作。六樓展出的是藝術家組合梅薩-魯伊·德·因凡特(Mesa-Ruiz de Infante)的個展“9189公里”(9189km),展覽籌備在遭遇全球疫情蔓延后,反而讓奧爾加·梅薩(Olga Mesa)與弗朗西斯科·魯伊斯·德·因凡特(Francisco Ruiz de Infante)二人多年來致力通過行為、影像、裝置、工作坊等多種形式構建的“時空交響樂”更具現(xiàn)實意義 。秋冬季的展覽包括普里茲克建筑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獲獎者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在國內的首個建筑項目“Living Buildings 倫佐·皮亞諾回顧展” ,以及主要講述中國媒體藝術三十余年來的發(fā)展的大型群展 “以動為行”,希望揭示“藝術即行動”之啟迪。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術館建筑外觀(攝影:Wen Studio)
中國美術館行業(yè)正在向著越來越高效的方向發(fā)展,并以一種獨特和自主的方式應對國際市場和全球藝術。
就新觀眾來說,對故事性強的展覽,以及需要觀眾積極互動的展覽反響比較強烈。所以,對于藝術家和策展人來說,未來的挑戰(zhàn)將是如何應對觀眾的這種需求,同時保持作品的美學品質和深度。
歐文婷 《走神》 “筑夢”展覽現(xiàn)場,2022.5.28-2022.10.16,杭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