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Cage)完成了一件著名的“音樂”作品——《4'33"》——在4分33秒鐘的靜默中,不知所措的觀眾們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出的細微聲響,如咳嗽聲、衣服摩擦的聲音、細聲低語的疑問聲,以及作品結束后衷心或違心的掌聲等,均被作為作品的一部分完整地保留在了當時的影像紀錄中。而這種由沉默和日常聲響所構成的“音樂”,在錯愕著當時聽眾們的感官邊界的同時,也為日后的我們對于聲音的認知,打開了一扇別樣的窗口。
聲音,是一種無處不在、但又沒有明確形體的真實存在,它真的可以被放進博物館里嗎? 在今年10月初,有著一張外國人面孔、卻說著流利北京話的秦思源,用自己的方式給出了一個確切的答案:“聲音藝術博物館”并不是一個存在于頭腦中的虛擬概念,而是在北京宋莊的槐谷林藝術花園里正式啟動中的一個實體性的項目。在這處占地面積很大的院落中,由秦思源和北京宋莊藝術發(fā)展基金會的創(chuàng)辦人洪峰共同發(fā)起了名為“分響中心”文化機構的項目,而作為“分響中心”核心項目的“聲音藝術博物館”的建筑實體也進入到最后的裝修階段。在秦思源和洪峰的規(guī)劃中,“分響中心”是一個聚焦于聲音的非營利文化機構,攜帶著歷史敘述和當代藝術雙重基因,這座即將在明年5月正式面向公眾開放的文化機構和博物館,將包括聲音的收集、保存、展示、研究、體驗、創(chuàng)作和教育等各個方面。
作為“聲音藝術博物館”創(chuàng)建者之一的秦思源和北京的淵源頗深。他的外祖父母都是民國文學界名家,史家胡同博物館所在的史家胡同24號院就曾是他外祖父母的宅院。他出生在英國,童年時曾在北京短暫生活一段時間,上世紀90年代,秦思源在北京和幾個朋友組建了一支名為“穴位”的搖滾樂隊,而此后對于聲音熱愛和研究,就始終伴隨著秦思源的職業(yè)生涯,2002年,他和妻子舉家遷徙到北京,做了專職的藝術策展人。
“聲音藝術博物館”的想法,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那年,秦思源作為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藝術項目總監(jiān),和幾位英國聲音藝術家發(fā)起了一項名為“都市發(fā)聲”的項目,尋找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各個城市的代表聲音。
秦思源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fā)現(xiàn)每個城市的聲音特色正在慢慢消失,開始變得整齊劃一。老北京的鴿子哨逐漸消失后,再也找不到一種可以代表北京的聲音。這種消失的過程有一種復雜的存在感,我希望可以收集更多過去和當下有意思的聲音,讓公眾在聆聽過去的同時,以一種新鮮的方式感受現(xiàn)在和思考未來”。
雖然名為博物館,但秦思源并不是要打造一個只面向過去的懷舊場域,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個關于城市逝去聲音的文化遺產(chǎn)項目。在最初的那幾年,曾有很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相關的基金會找到秦思源,希望他把這件事繼續(xù)做下去。但他會反復跟人解釋,他更關注當下而非過去,秦思源說:“我不是一個懷舊分子”。
在已經(jīng)初具雛形的聲音藝術博物館中,秦思源講解了未來將在其中展開的不同項目主題,例如老北京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語言的、歌唱的、樂器的、聲音的原理和聲音與感情等等,這些不同的主題都會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聲音的多樣形態(tài),并通過具有差異性的方式,讓不同的聲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關聯(lián)與互動。
曾經(jīng)有聲學專家研究表明,視覺到大腦的神經(jīng)通路長度約5厘米左右,聽覺的神經(jīng)約9厘米。視覺神經(jīng)通路最短,是五官感知最為直接和迅速的,但與視覺相比,聽覺神經(jīng)的延伸路徑更長,在表現(xiàn)上也更為抽象和簡潔,因此需要人們投注更多的專注力去感受其魅力。
秦思源說:“‘分響中心’項目的出發(fā)點,是從一個媒介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和文化。我想讓大家知道,那些生活中非常熟悉、微不足道,卻總是被我們忽略的聲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有角色的,它們是和你的記憶和感受捆綁在一起的。一旦這個聲音消失,你不會注意到它的消失,因為它特別不重要,是背景的一部分,也不斷會被別的聲音取代。但若干年后,人們再次聽到這些當時被忽略的聲音,和聲音捆綁在一起的感受會重現(xiàn)”。
除了展覽環(huán)節(jié)之外,在“分響中心”內(nèi)還有專供藝術家駐留創(chuàng)作的駐地空間、聲音資料館和檔案中心等,同時也轉為孩子們設置了一個名為“音速童年”的常駐項目空間。這個項目并不是要教孩子們?nèi)W習音樂,而是通過設置的不同玩法,來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聲音自身的魅力,再配合著建在槐谷林藝術花園中的餐廳和酒吧等相關設施,秦思源也希望將這里打造成一個集藝術、休閑和餐飲為一體的多元化機構,吸引更多家庭和年輕人來這里感受聲音的魅力。
最后,在談到“聲音藝術博物館”的未來規(guī)劃時,秦思源說:“從全球范圍來講,‘聲音藝術博物館’是不折不扣的新事物。在未來我們也會跟志同道合的人們一起,慢慢構建整個聲音藝術的生態(tài),包括展陳方式、理論建構和收藏等不同的層面。我們希望與不同的學術機構進行合作,并在與音樂家和藝術家的合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屬于聲音藝術的工作方法和研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