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當代藝術的變革史
以自然×科學×生物×藝術的融合呈現(xiàn)
當安仁與雙年展
共生共榮
這也必將是一次充滿突破和創(chuàng)新
不斷擴展與交融的展覽
第三屆安仁雙年展“耦合共生”主題展
策展解讀
-
本期特邀嘉賓
趙力
Zhao Li
主題展“耦合共生”板塊策展人
中國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和教育學院副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副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
“耦”字本義在中國古代是指兩人并肩而耕,自然科學興起后逐漸用來表達兩個或者多個量相互作用的關系。共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學,最初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Anton de Bary)提出“關于種族間的共生,不同種屬的生物通過某種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生存”。
21世紀以來,接連不斷的技術變革,重塑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全球爆發(fā)的疫情危機亦加速了人類社會的數字化進程,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正在改變。藝術這個處在意識形態(tài)范疇的門類,在新時代語境之下,正在走向一個邊界不斷拓展、不斷融合的未來。
2019年4月15日,擁有850余年歷史的巴黎圣母院尖塔屋頂被燒毀,修復過程中AI人工智能重建原建筑三維模型供文物修復專家參考,并讓巴黎圣母院在數字世界中永存。在這場偶發(fā)災難引起的損毀中,重建讓古老的建筑與當代尖端科技產生耦合,近千年的歷史與新生的人工智能共享延續(xù)的生命。
追溯安仁古鎮(zhèn),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六二〇)年,安仁鎮(zhèn)就出現(xiàn)在《太平寰宇記》中——“安仁,取仁者安仁之意”;民國時期,以劉氏家族為首的達官貴人在安仁這座小鎮(zhèn)建造了數量可觀的公館,現(xiàn)存27座,今已成為記載著歷史的“時間膠囊”。
是故,在第三屆安仁雙年展中“耦合共生”藝術家將與科技結合的跨媒介裝置呈現(xiàn)于“千年第一鎮(zhèn)”安仁古鎮(zhèn)中,包含了室內單元、室外單元及虛擬線上駐地項目,作品涉及綜合材料、裝置雕塑、機械制造、電子媒介、生物材料、衍生設計、人工智能、VR虛擬現(xiàn)實及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等媒材和方式。作品不僅探討了當代人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會性,并著眼于其與非人——諸如動植物機器、AI人工智能之間的融合。
-
耿琨 Geng Kun
主題展“耦合共生”板塊聯(lián)合策展人
青年藝術 100 項目負責人、事業(yè)部總監(jiān)
策劃統(tǒng)籌2020年、2019年、2018年青年藝術100
年度主題展等多個展覽
當下,我們對“共同”的期待已經從社會生存向多維視角延伸,“耦合共生”討論了自然物與人造物、人工智能之間偶發(fā)、可控與不可控、共生之關系和狀態(tài),以及在不同場景中多維度能量的轉化。藝術家將與科技結合的跨媒介裝置呈現(xiàn)安仁古鎮(zhèn)中,科技與藝術,歷史與新生,形成雙重耦合,在交叉、交集、互動中將產生更為豐富的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新的可能性。
-
鄧婷 Deng Ting
主題展“耦合共生”板塊 公館新生單元項目策展人
獨立策展人、藝術家
No Space無空間(北京|倫敦)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畢業(yè)于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2014)
和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2019)
并于蘇富比藝術學院進修策展
曾獲得Calit2提供的
MDP藝術與科技研究專項基金
和Lauds& Laurels Award等獎項
安仁公館承載了歷史、自然、地理、人文、想象等信息,是當地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媒介。我們以“公館新生”為主題,在科技的彼端,用虛擬空間、虛擬圖像、虛擬現(xiàn)實構建了這個鄉(xiāng)愁烏托邦,并邀請藝術家和觀眾居住于此,借此探討空間與歷史的延伸。它同時也被賦予物理實體與歷史記憶,實體空間與賽博空間耦合互嵌,過去與未來相互滲透,在想象和技術的雙方加持下賦予古鎮(zhèn)新的生命。
ARTISTS PARTICIPATING IN THIS SECTION 本版塊參展藝術家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怪悟 Aiwu
1986年生于吉林長春,畢業(yè)于Royal College of Art,現(xiàn)生活、工作于上海。創(chuàng)作媒介包含裝置、雕塑、影像、行為、實驗設計、媒體藝術等。
作品一方面關注當今時代人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會性困境,以及人類面對困境時的行為反應。另一方面對物的可能性進行系統(tǒng)的探討解析,并嘗試在不同視角下構建物件。
-
主要群展
2019年 青年藝術100,嘉德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2018年 極限混合——廣州空港雙年展,廣州空港小鎮(zhèn),中國廣州
2017年 Bloop Festival 2017,伊維薩島,伊維薩島,西班牙
康靖 Kang Jing
1982年出生于山東,本科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碩士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現(xiàn)居于北京。
作品關注物質材料的獨特屬性與人的關聯(lián),以及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的關系。藝術家通過對事物的觀察與研究想象以尋求思維空間的拓展,在此過程中,物我相互映照的琢磨即是新的可能生發(fā)的契機。
-
主要個展
2020年 千萬別千萬次,墨方空間,中國北京
2018年 過去都是假的,墨方空間,中國北京
-
主要群展
2021年 散步—從社區(qū)延伸到自然,云美術館,中國深圳
2021年 與天地參——唐山鋼鐵雕塑藝術節(jié)邀請展,中國唐山
2020年 第八屆明天雕塑獎作品展,四川美院,中國重慶
劉大珩 Liu Daheng
1993年出生于山東煙臺,先后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安特衛(wèi)普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時裝學院(倫敦藝術大學),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和上海。
曾在美國、英國、比利時工作學習4年,擔任多個劇場以及表演公司的服裝設計、視覺設計及表演設計,多件作品曾于中國、英國、比利時等地展出。
-
主要個展
2020年 意識生物, Leonhards畫廊,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
2020年 意識生物,Kavka Oudaan藝術中心,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
-
主要群展
2021年 第四屆中國舞臺美術展,中國國際展覽館,中國北京
2019年 倫敦時裝學院碩士畢業(yè)展,OXO Tower Wharf,英國倫敦
2019年 布拉格四屆展,捷克布拉格
邱宇 Qiu Yu
1986年生于河北秦皇島市,畢業(yè)于中央美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博士在讀,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
藝術家擅長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聲音,影像,裝置,生物等混合媒介結合科技手段探索科技媒介所蘊含的內在邏輯和語言關系,以及混合媒介影響下的生命感知。
-
主要個展
2016年 “增生計劃—城市天頂”邱宇個展,閎約當代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2016年 “增生計劃”邱宇人工機體裝置藝術展,NO!空間,中國北京
-
主要群展
2020年 金雞湖雙年展主題展“自·長物質”,金雞湖美術館,中國蘇州
2019年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獲獎與進京作品展,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
2019年 冇限人類-人類的局限與極限,北京現(xiàn)代汽車文化中心,中國北京
蘇永健 Su Yongjian
1994年出生于廣西南寧,本碩博均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
曾交換留學于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ZKM藝術與媒體中心)。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最高畢業(yè)獎——“千里行獎”唯一獲得者。
-
主要個展
2020年 以退·為進-蘇永健&曾晨雙個展,六平米藝術館,中國上海
-
主要群展
2021年 不準停電-雷電所·青年科技藝術扶持計劃,上海明當代美術館,中國上海
2021年 羅中立獎學金獲獎作品展,羅中立美術館,中國重慶
2021年 分身:我宇宙,寒山美術館,中國蘇州
王之綱 Wang Zhigang
1977年生于北京,2005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
現(xiàn)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導,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新媒體演藝創(chuàng)新研究所所長,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新媒體委員會副主任。
國內外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策展人與多媒體視覺導演。作品以濃厚的藝術氣息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見長,橫跨戲劇舞臺及大型演藝活動多媒體設計,展覽展示陳列設計,大型建筑投影,公共景觀藝術亮化設計,虛擬現(xiàn)實體驗等多個領域。曾代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受邀參加Ars Elec- tronica Festival(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jié)) Campus單元的策展及執(zhí)行工作。
-
主要展覽
2021年 《科幻世·科幻藝術概念展》,北京科技周科幻分會場,中國北京
2019年 《鏡?界》科技藝術概念展,中國北京
2018年 萬物有靈-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和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展,中國北京、上海、深圳
-
主要獲獎
2019年 城市記憶,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chuàng)新獎
2019年 城市記憶,南昌(國際)未來影像藝術周最佳美術獎
2017 年 Luxor in Reflection ,世界劇場設計展投影與多媒體設計金獎
徐睿 Xu Rui
1994年出生于貴州,曾就讀于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古生物專業(yè),現(xiàn)生活、工作于上海。
游戲制作人,世芥樹(上海)藝術科技有限公司(Yggdrasill LTD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旨在研究和探討生物考古、混合現(xiàn)實、數字網絡、未來科技、人類身份的融合可能。
-
主要展覽
2021年 《山水覓境》,田崗藝術中心,中國河北
2020年 《田上山水·易水三年展藝術駐留第一期》,中國河北
2020年 《虛擬展廳·時間的禮物》,嘉德藝術中心,中國北京
許毅博 Xu Yibo
(作品合作創(chuàng)作成員:肖旬,郭長明,劉釗銘,朱璽蓓,沙良晟,劉博文,程子?。?/p>
2010年獲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學士學位,2015年獲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文學碩士學位,2017年獲美國艾爾弗雷德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學位,2018年攻讀韓國京畿大學國際藝術博士。曾獲葡萄牙Hangar Triangle network駐地獎、Artcloud中國SAP藝術大獎等獎項。
-
主要個展
個展《自愈功能》,特納美術館,美國紐約
-
主要群展
2021年 東湖國際雕塑雙年展,中國武漢
2021年 出生在八,九十年代,MOCA銀川,中國銀川
2020年 機器·人·藝術·時代,中國深圳
曾晨 Zeng Chen
藝術家,90后新媒體視覺藝術新銳。作品主要關注虛擬時代概念在新語境中的存在性變化與交互及對真?zhèn)涡缘奶接?,應用不同形式人工智能技術,試圖探討藝術與技術新的協(xié)同模式。
曾獲2020SAP年度新銳藝術家大獎,2019墻報第四屆藝術家第二名,第二屆iart青年藝術計劃二等獎與最具跨界潛力獎等多項獎項。
-
主要個展
2020年 神往:末世博物館,億達時代美術館,中國北京
2020年 “以退為進”蘇永建&曾晨雙個展,六平米畫廊,中國上海
2017年 “玩手 Handplayer”曾晨個展,上海SNAP中心,中國上海
-
主要群展
2021年 混生狀態(tài),木星美術館,中國深圳
2021年 亞洲數字藝術展,北京時代美術館,中國北京
2020年 重逢島,原美術館,中國重慶
展覽介紹丨 2021年10月15日,第三屆安仁雙年展將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zhèn)大匠之門安仁文化中心開幕。安仁雙年展于2017年創(chuàng)辦,選址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秀美、人文積淀醇厚、藝術氣息濃郁的“中國博物館小鎮(zhèn)”安仁古鎮(zhèn),已成功舉辦兩屆。首屆主題“今日之往昔”,第二屆主題“共同的神話”,安仁雙年展舉辦以來,已匯聚了國內外近 300 位知名藝術家參展,并實現(xiàn)了專業(yè)觀眾及大眾群體百萬人次線上線下觀展,網絡搜索量累計數千萬次,安仁雙年展已成為近年中國當代藝術大展的重要一極。 本屆安仁雙年展采取全新組織架構與更具開放度的運作機制,以策展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發(fā)展委員會共同保障展覽的學術多元與藝術活力,不斷呈現(xiàn)出雙年展的特色定位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本屆展覽邀請藝術家古原擔任藝術總監(jiān),知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王林、趙力、夏可君、古原、Elsa Wang、李曉峰、溫雅等分別擔綱各板塊策展人,組建成集文化、藝術、產業(yè)于一體的策展團隊。同時,邀請賈方舟、殷雙喜、王春辰、尚輝、楊衛(wèi)等多位知名藝術批評家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為雙年展把握學術價值和學術定位。 本屆安仁雙年展主題為“變奏VARIATIONS”,由五個板塊構成,分別為“走向日常”“自然花園”“耦合共生”“在華國際”和“新銳青年藝術特邀展”,邀請海內外150余位藝術家參展,展出300余件/組藝術作品,包含繪畫、雕塑、攝影、刺繡、綜合材料、空間裝置、電子裝置、3D打印、數字交互等作品形式。依托安仁新的文化地標建筑——大匠之門文化中心建筑特色,首創(chuàng)劇場式展覽空間,策展團隊集體創(chuàng)作,力圖拓展藝術激蕩和跨界探討的藝術維度,實現(xiàn)當代藝術在小鎮(zhèn)里的激蕩碰撞,打造一個實驗精神滿懷、藝術價值獨特、未來創(chuàng)意逼人的特色雙年展。ORGANIZATION
組織架構
-
指導單位
中華文化促進會
華僑城西部投資有限公司
華僑城OCAT當代藝術館群
-
聯(lián)合主辦單位
成都安仁華僑城文化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
重慶華僑城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
-
承辦單位
西安曲江智造文化旅游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智造商業(y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
支持單位
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
成都市大邑縣人民政府
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教育與管理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西北大學藝術學院
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西安美術學院
青年藝術100
99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