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魯虹專欄:圖說師友——楊小彥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魯虹 2024-09-29

“圖說師友”之楊小彥
魯虹畫 2024年8月

按:?在《中國當代藝術史2000年——2019》出版之后,我所涉及的有關中國美術史的系列著作,實際上已經(jīng)由1966年寫到了2019年,因為,此前我已經(jīng)出版《文革與后文革美術1966——1978》與《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年——1999》等著作。本來想接著撰寫1949年——1965年的中國美術史,資料其實也收集得差不多了,可因一些客觀上的原因,我決定暫時放下這一計劃。那么,在今后相對空閑的寫作時段,我該做些什么呢?這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也征求過若干人的意見。由于我很同意一個朋友的建議,即借鑒意大利藝術史家喬治奧·瓦薩里的做法,將一些沒有寫進上述著作的重要材料,如一些藝術家、批評家、收藏家等關于藝術的趣聞軼事寫出來,以為現(xiàn)在與往后的研究者提供補充性材料,于是我便由自己比較熟悉的師友開始了此一工作。起初,我也只是想運用文字的方式,后來又想到要以繪畫的方式為每人畫一幅肖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方力鈞畫相關作品的啟示,結(jié)果就有了“圖說師友”的專欄,只是三十多年沒畫畫了,還是有點手生,相信畫上一段時間,會有所恢復。后經(jīng)與99藝術總編楊凱商議,擬每周發(fā)一期,文字會長短不同,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希望讀者能喜歡。

——魯虹

一個跨領域做學問的高人

——略記與批評家楊小彥的交往

1

“楊大師”諢名的由來

在我們的小圈子中,楊小彥的別號為?“楊大師”?,而這一別號的得來則與一段往事有關。

2005年11月20日,楊小彥擔綱策劃了“第一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開展的前一天,我與孫振華坐汽車從深圳出發(fā),經(jīng)過很長時間顛簸方才趕到連州。

“第一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的開幕式是在一個很大的廣場上進行,因觀眾有好幾萬人,故上臺發(fā)言的人,無論是身姿,還是話音,不由自主的都有些微微發(fā)抖??奢喌綏钚┥吓_發(fā)言,只見他身著沒有系上扣子的灰黑色夾克衫,大搖大擺的走到立著的麥克風架子前,略為調(diào)試一番,就慢條斯理的講了起來,聲音清晰洪亮而自信。當時,身旁的孫振華不禁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說道:“伙計,楊小彥是大師啊!”此后,我們好幾個朋友,都喊他的別號為“楊大師”。不過,楊小彥絕非浪得虛名。與我們這些人不同,?楊小彥是跨學科的做學問,即不僅本專業(yè)特別優(yōu)秀出眾,還在當代攝影理論、建筑理論、傳播學理論等方面也卓有成就。?另外在漫畫、油畫、水墨創(chuàng)作等方面所達到的水平?;仡櫯c他近40年的交往歷程,我認為,在中國當代藝術界,他顯然是才情與綜合素質(zhì)極高的批評家之一。更為難得的是,他真誠寬厚,重情重義,爽朗豁達,快人快語,古道熱腸,從來也不“裝逼”,頗有些名士遺風。

?

1994年與孫振華,楊小彥,李梅等在一起

2

于河南鞏縣從陌生到熟悉

1993年11月,我在深圳美術館試干了3個多月后,因感到深圳文化氛圍不是很好,加上我也不太習慣一個人長期生活在外,所以我向深圳美術館負責人提出了要返回武漢的想法。令我始料不及,館方不僅熱情挽留我,而且很快辦好了我的調(diào)動手續(xù),這就使我處在了極大的矛盾之中,為此,我到廣州專程見了楊小彥以征求意見——那時他已經(jīng)是嶺南出版社副社長。當晚,我就住在他家里,在抽空陪我逛街時,他告訴我,現(xiàn)在不光是他們社有好多書籍計劃要出,而且廣州“白馬”公司也在請他出書,所以他真誠地希望我能留在深圳工作。他還說,南方的經(jīng)濟肯定比內(nèi)地發(fā)展要快,說不定過些年大家都可以買小車開了。說真的,那時我對他說未來可買小車的話一點沒相信,認為那不過是安慰我的開心話而已??蓪Φ侥戏絹砟芘c他和朋友們一起干事,倒是挺認可的。所以,我終于鐵了心舉家南遷。

作者:楊小彥
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2016-1

楊小彥是個有家學背景的人,其父楊家文幾乎一輩子都在從事報刊編輯工作,據(jù)此我認為,楊小彥之所以思維敏捷,興趣廣泛,文筆極好,很可能與父親的長期影響有關。剛剛認識楊小彥的時候我就聽人介紹過,還是于廣美油畫系讀書期間,他就在《花城》雜志屬下的文學副刊《南風》上發(fā)表了小說《孤島》。也正是出于對于理論研究的濃厚興趣,他在1984年轉(zhuǎn)而考取了本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史碩士。本來,1987年畢業(yè)之際,廣州美院終身教授遲軻老師有意讓他留校在史論系當教師,可為分房子之故,他最終選擇去了嶺南美術出版社。

我最早認識楊小彥是在1985年,那一年他與邵宏尚在讀研,作為同學與特邀責編,他們一起編輯了第五期《美術思潮》。其中由楊小彥所翻譯的《西方與東方藝術》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不過由于楊小彥在編輯過程中,主要是與彭德老師進行互動,所以我與他很少有機會交往。

1992年與祝斌,楊小彥,彭德在深圳

1991年,彭德老師在湖北文聯(lián)理論研究室策劃了“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祝斌與我都參與了相關工作,此次會議在國內(nèi)較早對“中國當代藝術”進行學術清理和討論,故產(chǎn)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在我的記憶中,楊小彥作為入會發(fā)言嘉賓,是與深圳《現(xiàn)代攝影》的主編李媚一起來到武漢的。在大會發(fā)言時,他總會圍繞自己所關注的問題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然后廣證博引,且引人入勝——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他一向發(fā)言的風格;而在與武漢朋友進行的私下交談中,他的超強記憶力、對各方面知識,包括世界史、中國史、軍事史、美術史、文學史等的深入把握,再加上富有魅力的語言表達……都令我對他更加佩服。只是缺乏機緣,我與他一直是點頭之交。但人與人只要有緣分總是會走到一起的。事實上,在我于1993年7月從湖北文聯(lián)借調(diào)到深圳美術館工作期間,彼此的交往隨之多了起來:一方面,楊小彥因協(xié)助李媚編輯當時廣為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的《焦點》雜志, 【1】 經(jīng)常要來深圳;另一方面,從此我也有了機會參與由他所主持的一系列極有意義的工作。就前者而言,我們不時會相聚處于深圳桂園路上的《焦點》雜志編輯部,交談甚歡,或古今中外,或天南海北,話題總在不停的轉(zhuǎn)換。前不久在武漢合美術館推出的“文化創(chuàng)新洪流中的《美術思潮》”展還陳列有相關圖片,每當看及,當時愉快相處的的美好情形就會一幕幕的浮現(xiàn)于我眼前;而就后者而言,我則常常往返于深廣兩地,先后參與了新《畫廊》雜志的改版及出版工作、《新中國美術史》的寫作工作,還有主編《圖說新中國法律叢書》的工作等等。

3

《畫廊》雜志的改版及出版

許多過來人都記得,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當代藝術界曾經(jīng)十分活躍的報刊,如《美術思潮》《美術報》《畫家》都停辦了。而《江蘇畫刊》《美術》也遠沒80年中后期那么活躍。 ** 故楊小彥希望能改變《畫廊》雜志先前的老套學術定位,以填補這個空缺,并發(fā)揮重要作用。** 此后,為籌劃新《畫廊》雜志的改版,楊小彥召集我與黃專碰了好多次頭,有時在茶館,有時在餐廳,有時在辦公室……改版后的前幾期新《畫廊》雜志——即1994年第3期、第4期與1995年第1期,分別由楊小彥、黃專與我擔任責編。往后,就由黃專主要負責了。由于新《畫廊》雜志定位明確,辦得也很好,所以,一方面很快受到了許多當代藝術家與理論家的重視,另一方面還成為了90年代中期國內(nèi)十分重要的學術刊物??上Ш髞?,也就是1996年,楊小彥由于難以說清的原因而選擇了離開,并舉家到了加拿大,于是我與《畫廊》雜志的緣分就此中斷了。

楊小彥、呂澎、邵宏和黃專
圖片致謝:楊小彥

4

《新中國美術史》的寫作過程

1994年,楊小彥因為得到廣州“白馬”公司的資助,成立了一家民間出版公司,其第一個出版決定是組織相關班子寫作《新中國美術史》,其時間的上限定在1949年,下限定在1978年。 【2】 按照分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前16年由陳履生負責撰寫, 【3】而關于“文革美術”則分為兩個部分:總體部分由王明賢、嚴善淳共同撰寫;我負責撰寫“文革期間的四次全國美展”,黃專負責撰寫“后文革美術”。 【4】后因黃專有事,應他要求,我將他那一部分也接了下來。不過,雖然各人的寫作任務按時間完成了,但對外正式出版出于上述原因卻打了水漂。過了一些年,陳履生、王明賢與嚴善淳所撰寫的部分分別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受其啟發(fā),我也曾經(jīng)聯(lián)系過好幾個出版社,卻因太過麻煩而放棄,于是只好在出版?zhèn)€人著作《魯虹美術文集》時, 【5】 將我撰寫的那一部分全放進去了。而且,在“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wǎng)”與陳云崗主持的多期《西北美術》中,我也選發(fā)了一些文章。令我深感欣慰的是,經(jīng)我大學時期老師洪耀先生與夫人極力推薦,臺灣藝術家出版社主編何政廣先生在得知相關信息后決定給予出版,所以,我在原來的文稿的基礎上作了一定修改,并加寫了一些文字與圖片。該書于2014年11月正式出版。

《文革與后文革美術:1966-1978》

5

關于《圖說新中國法律叢書》的出版

1994年10月,我調(diào)入深圳美術館。在他來深圳美術館參加一個活動期間的無意閑談中,我向他建議說,現(xiàn)在全國各單位都在組織普法學習,但因為人們所見到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文字書籍,所以收效不是特別好。如果借鑒一下日本成人漫畫書的出版經(jīng)驗,可以考慮選擇若干部重要的中國法律,然后用圖說的方式進行講解,相信會取得較好的出版效果。楊小彥聽后連聲稱好,不僅將主編這本書的任務交給了我,還給了我多方面的支持。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首先選擇了十部與人們生活相對有密切關系的法律文件作為依據(jù),其中包括《勞動法》《經(jīng)濟合同法》《民法》等十部法典;其次,在查閱了相關文件后,我特約祝斌一起結(jié)合每部法律文件的不同條例分別選用了一個典型案件來撰寫相關漫畫的腳本;再次,我有意邀請了湖北的多位優(yōu)秀畫家參與,也因為由楊小彥負責的民間性出版公司付給畫家的稿費遠遠高于國內(nèi)平均水平,而且采用了先預付一半稿費,交稿則立即付余款的方式,所以其工作推進既快又好。只是如上面談到的“故事”一樣,該叢書的出版后來成了問題。為了使這部書不至于中途夭折,1997年,我與朋友、時任湖北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的謝鴻輝進行了聯(lián)系,而他在申報項目很快得到批準后,便迅速與我簽訂了出版合同。1998年,《圖說新中國法律叢書》(十本)終于得以在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應該說,這比國內(nèi)其他出版社推出的相關圖書要早了好幾年。

作者:楊小彥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11

當然,在我參與由楊小彥負責的少數(shù)出版項目中也有根本未能啟動后續(xù)工作的。比如,原擬與故宮合作一部全面體現(xiàn)中國工筆畫成就的大畫集,可由于上述原因,此書竟沒能啟動接下來的相關編輯工作。

應該說,楊小彥畢竟是有著強烈上進心或不安于現(xiàn)狀的人,在加拿大過了一段如他所說“好山好水好寂寞”的休閑日子, 1998年,他毅然回國,并順利考取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系建筑理論與歷史博士。于是,我們又恢復了如同過去的多方面聯(lián)系,而這當中自然包括他積極參與多屆“深圳美術館論壇”或由武漢合美術館組織的多次學術活動。據(jù)我所知,從2004年起,楊小彥先后在中山大學任傳播與設計學院新聞傳播學系或傳播與設計學院創(chuàng)意媒體設計系主任, 2021年又調(diào)入中山大學藝術學院。此外,他還受聘于廣州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等院校任客座教授與碩士生導師;并出版了《新中國攝影六十年》(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中華傳統(tǒng)建筑》(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多部學術著作,從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所研究的學術領域不僅涉及當代藝術批評、當代攝影與建筑研究,而且廣受好評,這顯然不是一般學者可以做得到的。

2014年,楊小彥在合館開館展研討會上發(fā)言

如今,雖然楊小彥為工作長住于廣州,我則為任職合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而長住于武漢,但我們因各種學術活動,如展覽開幕式、研討會和論壇等等常會見面,而且還會圍繞雙方感興趣的事聊個沒完。有一次人朋友還好奇的問我,你們在談什么?。吭趺纯倳姓劜煌甑脑捘??這位朋友并非圈中之人,所以有所不知,在此過程中,我其實既很享受,也很有收獲,這正是我很喜歡和他交談的原因。從這一角度來看,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古語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2024年9月28日于武漢合美術館

楊小彥?,男,博士學位,原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創(chuàng)意媒體設計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策劃過多個重要藝術展覽與學術活動,并出版過多部學術專著。


注:
【1】《現(xiàn)代攝影》后???,改為了《焦點》雜志。
【2】前者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后者是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因為這與歷史學家們的研究是一致的,所以深為參與者所認可。
【3】1966年是“文革”開始的那一年。
【4】所謂“后文革”是從粉碎“四人幫”的1976年到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1978年。
【5】湖北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