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降低門檻不降品質 “藝術共享”也要對贗品零容忍

來源:東方網 作者:酈亮 2018-01-16


圖片說明:美術館其實是實現“藝術共享”的最佳途徑。青年報資料圖 記者 張瑞麒 攝

據《青年報》報道,共享時代,幾乎什么都可以共享,自行車、雨傘、書店,現在還有藝術品。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藝術共享”從2017年末至今成為一股潮流,租一幅畫到自己家里掛掛,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選擇。當然,藝術共享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將藝術品流通的門檻降低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已經有人指出,“藝術共享”給各種假畫提供了流通的渠道。

寧可共享,也不賤賣

美院畢業(yè)生胡偉是一個比較自信的人,他堅持認為自己的那些當代油畫是很有品位的,當有買家希望他能再便宜一點的時候,他是斷然拒絕的。“我寧可共享,也不賤賣。”他對青年報記者說。

胡偉說的“共享”,就是現在很火爆的“藝術共享”。胡偉的畫現在掛在一家租畫機構的微信公眾號上,屬于一個套餐中的幾張。這個套餐是這樣的:租畫的人要付押金599元,套餐的租金是1800元,套餐一共有12幅畫,可以每月租賃一幅畫,分12次租賃。

胡偉告訴青年報記者,臨近春節(jié),很多人都想布置一下房間,所以“藝術共享”的生意也變得火爆起來。而他的畫又非常適合掛在居室里,營造一種神秘的氣氛,所以被租得很多。而每租一次,胡偉都有一定的提成,他算了一下,如果一幅畫被租24次,畫價也就回來了。

青年報記者在網上搜索,發(fā)現這類“藝術共享”的網站很多。網站一般做兩類業(yè)務,一類是對于企業(yè)、酒店的整體的裝飾,這會一次涉及很多藝術品,是大買賣。一類是對于個人家居的租賃服務。有的網站口氣很大,聲稱從梵高、莫奈、徐悲鴻到90后天才藝術家的畫作全都有。當然如果要共享一些名家名作,那出價應該也是不菲的。不過,對于像胡偉這樣的還沒有那么知名度的青年藝術家來說,“藝術共享”確實為他們的作品找到了一個出路。

流通門檻降了,假貨也泛濫了

“藝術共享”之所以一出現就如此受到歡迎,因為這本身就一件共贏的事情。對藝術家來說,在畫沒有賣出去之前,與其放在工作室落滿灰塵,還不如與人分享,既擴大了影響力,又有一些租賃的收入。而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這也讓他們“把藝術請回家”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在張江一家IT公司上班的張先生,雖然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但是內心卻駐著一個藝術的夢,他也想過要買一些畫裝飾自己的家,但是無奈價格太高,連一些不知名的畫家的作品都在5000元以上。但是現在“藝術共享”解決了張先生的問題。他告訴青年報記者,現在花一兩百元就可以租一幅畫在家里掛一個月,每個月都可以掛不同的畫,如果哪一幅畫看著實在喜歡,還有可能買下來。“藝術共享”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模式。

從本質上說,“藝術共享”將藝術品流通的門檻降低了,過去藝術品似乎都高高在上,一般人都沒有辦法企及的,但現在誰都可以進入。但是“藝術共享”自出現以來,各種爭議也沒有斷過。正如不少共享自行車慘遭破壞那樣,如何確保藝術品在共享的過程之中不會被損壞(每次出租的環(huán)境都不相同,而且租賃人的藝術素養(yǎng)也參差不齊),這也是讓藝術共享機構比較頭疼的問題。畢竟,自行車壞了可以修,但很多藝術品壞了是不可修復的。

當然,也有一些共享機構開始悄悄地用高仿藝術品替代原作來進行租賃。這也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有人直言這是一種欺騙,用仿制品來租真跡的價錢,這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藝術共享”的門檻應該提高

這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過去,那些假畫大多出現在拍賣行中,但是畢竟有拍賣行的把關,已經買家自己的鑒定,這樣的假畫還不至于太明目張膽。現在不同了,通過“藝術共享”,假畫直接面對的是那些其實對藝術品不那么精通的普通大眾,這樣如果共享機構不把關,或者甚至于是縱容的話,那假畫就可以通過“藝術共享”肆無忌憚地進入到千家萬戶了。

難怪有人擔心,“藝術共享”給各種假畫提供了流通的渠道。

所以對于“藝術共享”,其本質上是降低了藝術品的流通門檻,是一個比較便民的模式,但是對于共享機構的進入門檻應該大幅度提高。“做‘藝術共享’,不能像自行車共享那樣誰都可以做,畢竟這個對專業(yè)性的要求更強,需要有專業(yè)的鑒定人士,同時需要有良好的信譽保障。”資深藝術品評論人林輝對青年報記者說,如果不設準入門檻,那這個領域必定會一片混亂,最終也會毀了整個行業(y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