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半狄創(chuàng)作的烏里·希克肖像,希克頭戴一頂熊貓帽子
著名藝術家趙半狄2010年創(chuàng)作的烏里·??诵は裰?,這位瑞士收藏家端坐在扶手椅上、目光凝重地注視著前方。但他頭上那頂帽子——趙半狄標志性的熊貓元素——讓畫面變得荒誕不經。
70歲的烏里·??吮救藗€子不高,身體板正,那雙炯炯的眼睛會在人群中立刻跳脫出來。采訪中,他細微的動作和表情流露著個性,卻也時刻不忘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與中國的37年緣分,讓他成為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甚至有英文媒體把他稱為“中國的梅第奇”。另一方面,他也曾因為涉及諸多利益事件而遭到批評。
1978年,烏里·??艘灾袊谝患抑型夂腺Y企業(yè)迅達電梯副總裁的身份來到中國。隨后的十幾年,他對中國正在發(fā)生巨變的社會保有持續(xù)的興趣,而當代藝術是反映社會前沿和角落狀態(tài)的絕佳表現(xiàn)方式,于是,他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收藏之路。1995年,轉而成為瑞士駐中國大使的烏里·希克,開始系統(tǒng)收藏。那些年里,他的住處儼然成為北京藝術家聚集的沙龍。他收藏了約200名藝術家的近2000件作品,幾乎可以建立起完整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檔案。
2012年,烏里·??藢⒓s1500件藏品贈與香港西九M+博物館,這些藝術品的時間跨度將近40年。盡管此舉引發(fā)爭議,被認為是西方藏家的清盤變現(xiàn),將令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迅速貶值。“我只是實現(xiàn)了一個自己的承諾,就是把這段完整的檔案歷史還給中國。”??吮救嗽涍@樣回應。
3月21日第四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會預展上,紀錄片《烏里·??说闹袊睢放e行了首映。與此同時,“M+??瞬仄罚褐袊敶囆g四十年”展覽也正在香港舉行。借此機會,《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烏里·???,請他從歷史見證者的角度來談談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見解。
??苏f,政治內容的作品只是他收藏的一部分
“中國當代藝術的起始點”
烏里·??说谝淮蝸淼街袊鴷r,已經對藝術產生了興趣,三十出頭的他喜歡先鋒作品,比如利希滕斯坦的卡通波普畫。“那時候我就像周圍的普通人一樣,完全根據個人喜好來收藏藝術品。”專訪中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其實我對其他的藝術也一直有興趣,只不過收藏主要集中在中國藝術。近幾年我還比較喜歡亞洲其他地區(qū)的藝術和歐洲藝術,但都不是系統(tǒng)性的。”
在一個關于女性藝術家的展覽上,??速I下了到中國后的第一幅繪畫藏品,可后來這位畫家就銷聲匿跡了。到上世紀90年代,他意識到一個問題:藝術家們難以靠藝術生存,需要藏家通過購買作品來給予支持,這樣藝術家才能有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可是在中國沒人會系統(tǒng)地做這件事。除此之外,本應由國家機構負責的系統(tǒng)收集藝術品作為檔案的工作,也處于缺失狀態(tài)。
“當時我非常驚訝,為什么沒有人對這些有所關注?——當然很多大的原因,比如歷史政治因素,可仍舊覺得很可惜。如果未來我們的孩子問,中國藝術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沒有人來回答。這就是我為什么開始系統(tǒng)收藏。”他說。
在“M+??瞬仄?rdquo;展上,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歷程的起點是“無名畫會”藝術家張偉創(chuàng)作于1974年的風景畫“紅站牌”,類似印象派風格的色調與筆觸,在當時“文革”的社會背景下顯得格格不入。策展人皮力將這幅畫稱作“中國當代藝術的起始點”。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烏里·希克的收藏,這個起始點會流落何方。
“這些藝術家應該得到這樣的待遇,除了我之外沒人在做這件事,并且我持續(xù)了很久。”??撕茉缇陀辛碎L遠的觀念,這連他自己都沒法解釋。
紀錄片里有眾多知名藝術家出鏡,他們多少都在早年間得到過??说闹С郑⑶抑饾u成長為代表中國藝術的重要人物,比如方力鈞、曾梵志等。??讼矚g結交藝術家,參觀他們的工作室,去了解創(chuàng)作歷史甚至未完成的作品——直到現(xiàn)在他仍然喜歡以這種方式購買作品。
“畫廊和拍賣行只不過展現(xiàn)了藝術世界的一些碎片而已,試圖用碎片試探有沒有市場機遇,我無法通過它們接觸到全部。”他說,“我大概有90%或者85%的收藏來自藝術家。另外,我不只是購買完成的作品,這也是畫廊、拍賣行無法做到的。”
耕耘多年,結識了超過一千位藝術家之后,??艘呀浘幙椣乱粡埦薮蟮年P系網。不但自己收藏,還將有國際影響力的策展人請到中國看作品,慢慢地再把更多的藝術家推到國外做展覽。中國當代藝術的對外交流從90年代初期開始,希克是重要的參與者。1998年,他創(chuàng)立了“中國當代藝術獎”,意在獎勵和支持新近有成就的藝術家和評論家們。
“我把中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通過藝術家來研究中國社會,藝術作品像是研究的手段。”他說。
希克年輕時做過商業(yè)記者,他說,自己始終喜歡分析和研究。在過去的幾十年,他的終極研究目標正是中國,通過商業(yè)、外交,以及當代藝術——這些都是研究方法而已。
作為商人和外交官,希克很難理解普通中國人的世界。只有收藏家這個身份,才帶給他日常難得一見的最真實的社會景象。“我敢說自己是個中國專家。至今我沒有見到任何一個人能夠像我這樣通過多種途徑、多個領域了解中國,既有經濟又有藝術、歷史,同時還有西方的藝術基礎。我不敢說比中國人了解得更多,但肯定不會更少。”他說。
耿建翌作品《第二狀態(tài)》出現(xiàn)在“M+希克藏品”展覽上
好奇心見證了歷史
近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蓬勃的發(fā)展,全國大建美術館,藝博會火熱,越來越多藏家活躍在公眾視野中。??艘娮C了這一切的開始和發(fā)展,但并不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步入成熟階段。
“成熟這個概念意味著很多東西,比如藝術家可以獲得深入切實的支持,有完整的藝術評論體系,畫廊機構更加專業(yè)。早先,中國當代藝術只有藝術家和作品,沒有背后的生態(tài)體系——而現(xiàn)在它變得幾乎是成熟的了,和西方社會已經非常接近。”他說,“但這其中也有許多問題,比如缺乏獨立的藝術評論,這就意味著市場力量對藝術家的影響要比西方大得多,畢竟這就是大部分藏家可以借以參考的信息。拍賣行的圖冊成為藏家是否收藏某件作品的重要依據。西方則有很多獨立評論家以及各種各樣的展覽,藏家就可以多方位地去選擇。”
他認為,中國藝術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并不是單純復制西方藝術,而是向西方學習、發(fā)展出適合自己獨特社會結構和現(xiàn)狀的路徑。但很多事情就好像自然法則一樣,如同重力存在于任何地方,無論是歐洲、美國還是中國都要遵守相同的東西。“無論什么文化,事情總是會向必然的方向發(fā)展。”
如今中國藝術家頻繁出國舉辦展覽,參加雙年展已經不再是值得大驚小怪的榮譽,而巴塞爾藝術展四年前在香港增開一站,也說明中國藝術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小。但??藚s認為過去的隔閡和誤解其實至今依然存在。
“好多人說我收藏了很多政治內容的作品,可實際上那么多藏品,涉及的主題要多得多——為什么大家會有這種印象呢,因為當有西方的策展人想找我借作品去做展覽時,以他們對中國藝術的了解,總是會挑走那些政治題材的作品。這是他們主動的選擇。”他說,“也許有人意識到自己刻意的忽視,但更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人總有些盲點。很多人憑借自己對西方藝術的淵博知識自信地認為可以掌控全世界的藝術。”
??私鼛啄陞⑴c過兩次關于中國的展覽,一次是在他的家鄉(xiāng)瑞士盧塞恩舉辦的山水主題展覽,一次是在德國漢堡以字符為線索——他請策展人把自己藏品中與之相關的作品拿出來,向西方觀眾展示當代藝術家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
東西方溝通得越來越頻繁,關于中國符號的藝術品就會慢慢退出藏家的視野。而關注毛澤東時代的藏家也正在被更年輕的一代接替。“關于毛澤東的畫其實也只適用于特定的時代,現(xiàn)在會有更多真正值得關注的東西。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只不過是個歷史人物。這我知道。”他說著說著就自然流露出“中國通”的神色。
至今為止,瑞士人烏里·??撕椭袊年P系已經持續(xù)了近四十年,他看到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最開始的狀態(tài),也看到中國當代藝術最開端的狀態(tài),是什么使他維持了如此之久的熱情???怂伎剂艘粫f:“對這一切的強烈好奇心,讓我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是最好的理由。”
采訪末尾,希克突然感傷起來。他說,在紀錄片放映結束之后有觀眾說看哭了,因為看到了小時候的幼兒園、年輕時的工廠,而現(xiàn)實中這些建筑早就已經灰飛煙滅,甚至連許多參與重要事件的人都不見了,或者是去世,或者是失去聯(lián)系。“當我意識到這點時,也開始承認自己真的很老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