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西文化差異
關東和關西兩大地域中心,分別代表了日本經濟和文化。以本州島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地區(qū),反應了日本戰(zhàn)后在經濟文化重建造就出的一流科學文明;而以京都、大阪、奈良為中心的關西地區(qū),則繼承和保存了大量的日式文化和的古代建筑。雖然兩地在距離上只相距數(shù)百公里,但各自在生活習慣和文化態(tài)度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除了口音和飲食上的不同,就連基本的交通規(guī)則也截然相反:關東為右側通行、而關西為左側通行;這一原因的形成要追溯到古代日本:“古代的東京是武士聚集的地方,左側佩刀的武士為了防止刀鞘互相碰撞,逐漸形成了右側通行的習慣;而大阪自古多居商人,走路時習慣用右手拿著十分重要的算盤,左側通行比較方便。這種習慣流傳至今,才出現(xiàn)了這種有趣的相反習慣。”雖然從原始時代開始,日本就有了的東西差異,以至于進入彌生時代前期就有“東繩文、西彌生”的說法。如今,你站在高達634.0米“天空樹”上俯視整個關東地區(qū),日本現(xiàn)代化文明科學的最高成盡收眼底,但如果以此去定義這就是日本的話,或許關西才是比較“日本”。繩文不再存在而彌生仍在繼續(xù)。
關西地區(qū)擁有日本僅有的兩大古都:京都和奈良,在江戶時代以前,該地區(qū)靠著特有的地理位置成為人口最集中、最富庶的地區(qū),可以說是日本的中原;民間流傳著誰得到這里,誰就能掌控日本的天下;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都是靠入主京都最后得償所愿。而現(xiàn)在的京都、奈良、大阪、神戶之間位置已不在重要,近鐵線、阪神線、京阪電車、阪急線、京阪神線貫穿其中,形成網狀的交通環(huán)帶,將城市的時間距離縮短在1個小時之間??萍茧m然帶來了現(xiàn)代化的城市氣息,但不變的卻是那些城市韻味:清水寺、二條城、金閣寺、東大寺、法隆寺、唐招提寺、大阪城等千年古建筑仍然靜寂的豎立在原有的位置。
首站“精神故鄉(xiāng)”——奈良
奈良的美
在日本沒有第二個城市能找出和奈良相同的味道,或許全世界也沒有一個城市能擁有和奈良同層次的味道。奈良的美,不只在于其典雅精致,而是整體的氛圍。作為日本文化的搖籃,千年古都奈良所散發(fā)出的氣味令人沉靜和溫暖:當午后陽光散向整個奈良時,街道路面的石瓦、路邊石像上厚厚的青苔、百年高聳的植被、千年古剎以及散落在各處撞懷的小鹿,都閃發(fā)出一種褐黃色的溫度,猶如夕陽下的麥田,麥穗隨風擺動,微濕的空中也飄動著散落的麥穗,陽光在其間閃閃滴滴,光、泥土、麥香的味道充滿在空氣中。這種味道或許是時間所特有的厚度,讓人靜謐在其中。
當然,奈良味道的最大的功臣莫過于那些千年古寺。這些木質結構的寺廟曾經多次因戰(zhàn)火本該消亡于世,但在最后的關頭都會有人對其挽留:二戰(zhàn)時,當美國劃出轟炸日本的區(qū)域圖時,奈良古都本在其中,但因為梁思成的多次請求和抗爭才將各大古剎列為轟炸保護區(qū),從而躲過了一場浩劫。千年間仿佛得到了神明的祝福才得以留存至今;當經過千年的人世滄桑和自然變幻,這些古建筑的存在也從側面演繹出一幅歲月如歌的無奈和珍惜。
從JR奈良站前往法隆寺、奈良公園、東大寺等古跡,步行是最佳的選擇方式;當沿途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店鋪、悠狹的小路、高低起伏的臺階以及身邊偶爾插身而過的和服年輕男女,日式美學或許會給你更深的感動。當快接近奈良公園時,池邊、樹林、商店前甚至是在公路上的小鹿會讓你懷疑自己的眼睛:人、自然、動物、歷史時間完全沉靜的融合在一起,沒有追趕,沒有驚嚇,一切都顯得格外的慢。
最老木構建筑“法隆寺”
漫步約30分鐘路程登上一條數(shù)百部的階梯后,眼前會出現(xiàn)一座氣勢雄偉的古剎——法隆寺,該寺廟是圣德太子于飛鳥時代建造的佛教木結構寺廟,傳建于607年,其占地約為18700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等,而東院建有夢殿等。世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群——飛鳥期諸塔堂也位于整體建筑中,蓋建于我隋代,距今已千三百載。其中寺內大量的藏品被指定為國寶及重要文化財產的文物約190類合計2300余件。
法隆寺整體建筑沿襲和繼承了中國南北朝至唐代的建筑形式?,F(xiàn)在,如果要看最好的唐或唐以前的木構建筑或許只有去奈良了,對于華夏子孫來說這不得不是一個傷痛。除了繼承,法隆寺也有日本獨創(chuàng)的建筑風格,比如回廊的柱子就呈現(xiàn)出希臘巴特農神殿石柱的多立克樣式,柱子中間鼓起上下逐漸變細,將柱子做成這種樣式能在視覺上讓人產生柱子是筆直挺拔的錯覺;還有橫梁、拱的構建模式對于中國建筑來說也是神秘的一筆。
奈良公園的神差
從法隆寺下來穿過一個小樹林,行走數(shù)百米便能前往奈良公園。奈良是一個無法脫離鹿的城市,作為日本神道中的神差,鹿在奈良已經生存了數(shù)百年。而現(xiàn)在在公園里養(yǎng)著1500多頭鹿散步在各處,由于公園和各大寺廟、商鋪街之間沒有圍欄,在奈良各處你隨時可以和它們不期而遇。
最大木構建筑“東大寺”
東大寺南大門高30余米
奈良公園東處的盡頭便是東大寺,對于中國游客來說最熟悉的莫過于其相傳是一休哥的出家地,到現(xiàn)在這里還流傳著他斗智斗勇的故事。該寺廟建于728年,其大佛殿,正面寬度57米、深50米、高46米,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F(xiàn)在作為日本國寺仍然發(fā)揮著佛教寺院的作用,不僅是每年祈禱天下太平、萬民安康的道場,同時還是積極推進教理研究、負有培養(yǎng)學僧重任的寺院,全日本的和尚都以來此進修為榮。但在12世紀末期,在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南都燒討”中東大寺曾一度毀于戰(zhàn)火。在其后重建過程中,由于日本工匠無力修復,工程負責人重源上人遂委任中國鑄造師共同重建了東大寺。此后數(shù)百年,東大寺雖屢遭劫難,但南大門、鐘樓、開山堂等仍然保留了鐮倉時代的原始風貌。
東大寺中最著名的算是盧舍那大佛像,其身高14.98米,為日本第一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鍍金青銅坐佛像。佛像由于戰(zhàn)火損害,百余年間裸露在外,遭受風雨的侵蝕,如同苦行僧一樣進行修行。當修復工程啟動時,因損害程度較大日本工匠能力不夠,特邀請我國南宋著名建筑師和雕刻藝術家陳和卿及6名建筑匠師到奈良建寺造佛。
當整個大佛殿修建完工后,殿前大柱的下方開了一小洞,像是寓意通往極樂世界的一道門,去保佑那些艱難鉆過去的人們。而現(xiàn)在已成為孩子們在寺中的游樂場。
千年古都平安京——京都
從奈良出發(fā)乘坐近鐵或者JR一小時左右便可以到達京都。持續(xù)千年作為首都的京都是日本唯一能稱得上千年古都的城市,也是傳統(tǒng)工藝品紡織物、陶瓷器、漆器、染織物等的產地;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被稱為“真正的日本”。它的存在對于日本來說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城市生活空間,而是該國精神文化的導師,向日本各個地方輸送本土文明,是日本人心靈的故鄉(xiāng)。在城市進程中,京都也建起了現(xiàn)代化的商業(yè)和住宅區(qū),但京都市政廳為了更好的保留京都的古都氣息,要求整個城市建設中的建筑不得超過7層,所有文化遺產附近的建筑也不得超于該遺產的高度,從而為游客盡可能還原了一個原始京都面貌。
巴士公司為游客推出的500日元一日的巴士通票,是游覽京都的最佳方式。
清水寺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相傳為唐僧在日的第一個弟子慈恩大師創(chuàng)建于798年,其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而現(xiàn)存清水寺為1633年重修。清水寺的廟宇和山體間的景色融為一體,完完全全的將京都的風采表露無疑,景色隨著四季而變化,無論是春天的櫻花、夏天的瀑布、秋天的紅葉或是冬天的細雪,都成為清水寺不可代替的一筆,無時無刻吸引著人們流連忘返。據說還因環(huán)境優(yōu)美成為自殺者們的選地。
在J R京都站轉乘206巴士在清水道站下車,徒歩約15分鐘穿過一條商業(yè)街后即可到達清水寺。清水寺位于一座山腰上,寺中的每個神社都依山間而建,而著名的清水寺本堂位于寺廟最高處的山間。該殿為棟梁結構式寺院,正殿寬19米,進深16米,大殿前為懸空的“舞臺”。這座體量不小的木制建筑,由139根高數(shù)十米的大圓木縱橫交錯支撐,而未用一根釘子搭建的,形成了一個高挑的舞臺。寺院建筑氣勢宏偉,結構巧妙,而寺中六層炬木筑成的木臺為日本所罕有,被列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正殿以北是地主神社,由于侍奉的神是姻緣神,現(xiàn)已成為日本最受年輕男女歡迎的神社。每到日本七夕或是元月初,密密麻麻穿和服的男女便會前往此處祈求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