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可一藝術節(jié)“江南敘事•可一畫家村藝術家作品展”,11月8日在可一美術館開幕,可一畫家村入住和合作的42位藝術家首次集體亮相,共展出200余幅作品,包括油畫、水墨、書法、雕塑等,展覽為期一個月,開館時間為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周一閉館。
觀眾驚嘆“不得了”
上周六開幕的“江南敘事•可一畫家村藝術家作品展”,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開幕式當天,人流如潮,冒著秋雨看可一畫展;原定下午3點開幕,1點多就有嘉賓前來觀展,當日觀眾超過600人次,地處南京城東寶華山麓的可一美術館變得熱鬧非凡,一時“人氣空前”,直到下午5點多,超過了美術館閉館時間,展廳里還有眾多觀眾流連在作品前。畫展開幕幾天來,每天有觀眾前來觀戰(zhàn),周日依舊觀眾不斷。美術館按常規(guī)在周一閉館,但依然有觀眾專程前來。有不少觀眾看了有關展覽的宣傳,或是朋友的微信,專程開車來看展。面對熱情的觀眾,可一美術館破例在周一也照常開館。周三上午,更有2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圖書經銷商,走進可一美術館,享受藝術的熏陶。11月15日周六下午3點,可一畫家村十多位藝術家,將再次匯聚在可一美術館,與觀眾們現場交流。
周一下午,記者在現場遇見幾位來自仙林大學城的觀眾,他們看完展覽后,對工作人員說:3層樓,200件作品,居然還是覺得看得不夠過癮。有一位觀眾“抱怨”說,看了報紙,知道南京有這么好的一個藝術區(qū),就開車來看看,下了312國道,一看周邊環(huán)境,很多還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不信這里有高雅的藝術,進來一看,不得了,嚇住了!
美術館:得天獨厚的藝術空間
坐擁青翠寶華山的可一美術館,有4000平米展廳,800米展線,近20米挑高;東望青山,西瞰綠水。畫展上,42位藝術家從“80后”至“50后”,藝術風格各異,精彩各自獨特,200多件作品中新人新作驚艷亮相,藝術大家深沉精道。得天獨厚的藝術空間,讓遠道而來的各界觀眾意外和感嘆:可一美術館“空間太漂亮了”,尤其是三樓,十多米挑高,豎條窗戶,將窗外青山碧水陽光,切割成線條,非常壯觀。這么大的空間,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是城內展館不可能超越的。
策展人林書傳說,此次展覽是一個群展,作品種類多樣,藝術家也是多樣的,布展是一件很難決定的事情。可一美術館有三個展廳,一樓是主展廳。展廳有主次之分,同一個展廳位置也有是否顯眼之分。因此,此次布展摒棄了一般按年齡及職務高低排列的方式,而是以作品的氛圍為主要原則,盡量讓展廳的每一處、每一個角落的氛圍都是協(xié)調的。林書傳強調,沒有不好的作品,只有不好的策展人和展覽呈現方式。這樣一個以畫家村為單元的群展,要達到好的展覽效果,從藝術出發(fā)是最重要的原則,這也是一個背后有著畫家村的美術館應該堅持的。
為了更好地體現江南敘事的主題,可一美術館三層展廳里,每層展廳放置了兩個價值近萬元的紫銅香爐,特別邀請了專業(yè)人員現場表演香道。美術館外是江南綿綿的秋雨,館內則是沉厚悠長的千年沉香味,觀眾們在這樣精心營造的藝術空間里,悉心體會濃濃的江南“藝術味兒”。
觀眾:好作品 值得看
分格迥異的作品,在4000平米的可一美術館里有序陳列。來自各行各業(yè)的觀眾被作品及組成空間深深吸引,給予很高的評價。
著名翻譯家、南京大學教授黃葒說,江南敘事是一撥人對這山、這水、這人文的情結,不僅僅是畫展,也是對某種閑適寫意的生活方式的認同和堅持。在蒙蒙細雨里看“江南”在畫家、書法家、攝影家的筆下暈染開去,在這樣一個依山傍水的美術館里,各種好友一路看著畫著聊天,再回到臨湖的一樓展廳,喝著飲品吃著小點,感覺跟一群小伙伴逛了半日的大觀園一樣。黃葒特別喜歡可一藝術園區(qū)的一個理念:與藝術同居。她說:“就算我不能住在畫家村里舞文潑墨,應該也會喜歡和畫家村為鄰,和藝術為鄰吧。”在眾多展品中,黃葒喜歡畫家徐弘的《沙發(fā)》,覺得“很有一點十日談的味道,充滿了故事性和想象。”也很喜歡黃河的畫:“她筆下的草木是有表情的,會呼吸,會迎風招展,會觸摸你心靈柔軟的深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之前在觀筑的個展上展出的一幅畫,空曠的草地上放著一只精美的大箱子,畫的名字叫“帶不走”。“也有些作品是好玩,像張芻狗的、叢偉的,有一種游戲和戲謔在里面,是憤怒的,也是調侃的、諷喻的。”黃葒喜歡美術館的空間布置和總體設計,很多作品值得細品,有還沒看夠的感覺,“或許改天撿個安靜的日子,帶上自己的學生,約上幾個畫家朋友一起再去看看畫,聽他們說說門道。”
魯敏覺得,可一藝術園區(qū)做的是一個藝術家的生活區(qū),是藝術家們向往、喜歡的一個創(chuàng)作、生活與藝術融在一起的群落,這種狀態(tài)是很多人的一個夢想。“南京能出現這樣一個地方挺好的。”“一個藝術園區(qū)的出現,對所在城市,對周邊的人的文化結構、文化藝術樣態(tài),都會有推動作用,都是一種補充。”魯敏說:“當天的藝術展,特色是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包括對南京本土當代藝術的探索,非常有價值。”她覺得,這個展覽上,觀眾與藝術家交流“非常無縫”,觀眾可以看到作品,也可以見到藝術家本人,看到別的對這個藝術感興趣的觀眾,這里就是一個藝術交流大的融匯的場合?,F在大家都習慣于通過電子媒介,社交媒體來了解藝術動態(tài)的背景下,有這樣一個現場的藝術場域,非常好。“我是寫作的,到現場來與藝術家們交流,還是有很多啟發(fā)。”
畫家們回家了
展覽開幕前,江蘇可一文化藝術產業(yè)園董事長毛文鳳先生向可一畫家村的藝術家們發(fā)放入住通知。拿到通知書的徐弘十分感慨,他說:兩年前,可一文化藝術產業(yè)園與畫家們簽約,如今,畫家村已經開始推出了集體亮相的“開山之作”,相信可一畫家村會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藝術村落。
畫家村藝術家劉國夫說,今天的展覽,是可一畫家村畫家們的集體亮相,可一畫家村從開始建設就由畫家們參與進去,作為主人,對自己創(chuàng)作、生活的地方進行設計,畫家們也不再象以前一樣只是租客,而是擁有產權,這就徹底解決了以前有些畫家村頻遭拆遷,流落四方的狀況,也給畫家們提供了十分安心的創(chuàng)作凈土。徐弘認為,從今天的作品可以看出,未來畫家們必將進入一個創(chuàng)作的安定期,爆發(fā)期,在可一畫家村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參展藝術家趙勤感慨道:“我從南京江心洲畫家村搬到幕府山畫家村,再搬到江寧的工作室,搬家都煩了。如果說,我有一個對工作室的夢想,那么,今天在可一畫家村終于實現了。”新華日報記者陳曉春說,對畫家們來說,這里是一個溫暖的家,從此不再有拆遷,漂泊的心得到了安寧。這里是一片凈土,可以在這里潛心作畫,做純粹的藝術。這里是一個平臺,山水之間,同行們交流見解;美術館里,觀眾們在畫作前流連忘返。
可一畫家村:做藝術孵化器
可一美術館開館之初,就以江南敘事為主題,旨在持續(xù)地推廣可一畫家村,將畫家村作為基地,整體運作和推廣入住藝術家,做藝術的孵化器。此次可一畫家村藝術家作品展,便初步實現了這一理想。開幕式當天,便有很多藝術家作品引起藝術策展人、藝術機構和藏家的關注。
著名設計師、世界最美的圖書設計者朱贏椿,今年9月決定加入可一畫家村,在收到參展通知后,原本計劃拿出一些設計作品參展,在跟策展人林書傳交流溝通之后,他創(chuàng)作了一批水墨作品參展。作品展出后,得到多方關注。年輕的策展人林書傳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認為:朱贏椿老師的繪畫與他的圖書設計一樣,簡單,素雅,不按常理出牌。因此,我們也不能以傳統(tǒng)的筆墨語言去欣賞他的繪畫。朱贏椿老師的繪畫具有隨機性,他更像一個旁觀者,讓筆墨與紙自己發(fā)生碰撞和關系,這是朱老師一慣的手法,不論是書籍還是繪畫,他不想人為地去掌控本來就很美的東西。朱贏椿繪畫作品的畫面構圖尤其值得回味,這是一個設計師二十年的品味所沉淀下來的,計白當黑,詩意綿綿。著名藝術家朱建忠看了朱贏椿的參展作品后,很有興趣,展覽第二天便去朱贏椿的隨園書坊工作室參觀,并就藝術創(chuàng)作與朱贏椿作了深入交流和探討,朱贏椿深感受益匪淺。朱建忠認為朱贏椿的繪畫很有想法,選取單個物象也很有意思,未來具備很多可能性,他還建議錢曉征館長,如果將朱贏椿的設計、攝影以及繪畫作品組合起來做一個展覽,會很精彩。作品展出后,朱贏椿已經接到多個藝術機構打來電話,邀請參展,或是提出合作等。
可一美術館館長錢曉征對記者說,可一畫家村是藝術家的集聚地,她的理想就是讓藝術家們在可一安居,潛心創(chuàng)作,“我的使命,則是全力以赴,將可一畫家村的好藝術家好作品,推廣出去。”
錢曉征對藝術區(qū)的經營,有耐心,有新意,他的用心不僅得到入駐藝術家的認可,也得到一些同行的關注。畫展當天的觀眾中,就有來自外地的同行慕名前來參觀。其中,有一位來自河南鄭州的朱先生,目前正在從事藝術園區(qū)的建設。8日一早六點鐘,朱先生就和幾個朋友驅車從鄭州出發(fā),趕到可一藝術園區(qū)來參加畫展開幕式。朱先生說,多年前就已經從新聞報道、網絡文章中了解到錢曉征做藝術品經營、做藝術園區(qū)的歷程,內心十分認同。目前,他正在鄭州南部的櫻桃溝風景區(qū)附近籌建一個藝術區(qū)。他認為,可一藝術園區(qū)的建設理念是十分正確的,在藝術與商業(yè)之間的度上把握得特別好,這也使他一直以來對如何建設藝術園的“混沌”一下子“茅塞頓開”。他希望將來鄭州的藝術園區(qū)建設好后,雙方能開展合作,促進鄭州與南京兩個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