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2014年2月23日下午,由魯明軍策劃的“不是之是:一次關于‘元繪畫‘的個人表述”在林大藝術中心開幕。
陳彧君、段建宇、龔劍、關音夫、李青、沒頂公司、汪建偉、王茂、楊健、臧坤坤、張慧、趙要,這12位藝術家的作品被不具名、無標識地呈現于林大的展廳。策展人魯明軍希望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這是他在展覽中要強調的“作品的主體性”。為此,他也根據作品的特性為它們安排了合適的位置,不讓作品之間互相削弱與抵消。
12位藝術家在魯明軍眼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憑借畫面本身就可以傳達他的認知方式,如段建宇、張慧、龔劍。段建宇不使用顏料、畫布等媒介進行創(chuàng)作,她用對材料、形式的實驗提供了開放的繪畫概念,一套個體化的視覺思想。在作品《油、油條》中,畫框框裱的是被油漬浸透的彩色紙張,上面隨意地寫上“油”、“油條”的字樣?!杜簧砉菲ぁ分苯影褞е牟灰?guī)則狗皮稍加處理高掛在展墻,或隨意丟在角落。張慧的手稿與作品被一同展出,它們之間是相互支持的關系,觀眾也許能夠從手稿的閱讀當中尋找到藝術家思考的軌跡。
第二類參展藝術家通過繪畫拓展到裝置,如關音夫、陳彧君、李青。陳彧君的《來自吉隆坡的禮物》系列與李青的《鄰窗》系列在同一個半封閉的空間中呈現。兩者的作品都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繪畫。陳彧君在16開的紙張上繪制剪貼畫般的形象,蓋著各種旅游印章,并將所有的紙張裝在封口袋中釘在墻上。李青干脆把窗戶搬來,不過為觀眾繪制了英倫風、圣彼得堡風的景致。
第三類,是從裝置拓展到繪畫的藝術家,如汪建偉、沒頂公司。他們做的大多是裝置作品,平面的繪畫也是他們思考結構中的一個節(jié)點。
有關繪畫的裝置、現成品、圖片等等這些看似不是繪畫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覺思想和認知方式,這是魯明軍試圖傳達的信息。“什么是繪畫,作品告訴你這就是繪畫。”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關音夫作品
李青作品
臧坤坤作品
沒頂公司作品
段建宇作品
張慧作品
【編輯: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