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維納斯
一、米洛斯的維納斯
【名稱】:米洛斯的維納斯
【作者】:不詳
【類別】:大理石雕塑
【年代】:公元前1世紀
【規(guī)格】:高204厘米
【文物原屬】:愛琴海的米洛斯島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巴黎盧浮宮
在古希臘時期,表現(xiàn)女性人體美的雕塑日漸增多,對愛與美之神阿弗洛狄德,也就是維納斯的歌頌更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雕像的就是這尊“米洛斯的維納斯”,并已經(jīng)成為贊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
從雕像被發(fā)現(xiàn)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多少年來,人們對她傾注了不計其數(shù)的贊美和歌頌。愛神的身材端莊秀麗,肌膚豐腴,美麗的橢圓型面龐,希臘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額和豐滿的下巴,平靜的面容,流露出希臘雕塑藝術鼎盛時期沿襲下來的理想化傳統(tǒng)。她那微微扭轉的姿勢,使半裸的身體構成了一個十分和諧而優(yōu)美的螺旋型上升體態(tài),富有音樂的韻律感,充滿了巨大的魅力。
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現(xiàn)力的衣褶所覆蓋,僅露出腳趾,顯得厚重穩(wěn)定,更襯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樣的莊嚴崇高而端莊,像一座紀念碑;她又是那樣優(yōu)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嫵媚。人們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靜,沒有半點的嬌艷和羞怯,只有純潔與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帶笑容,卻含而不露,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覺。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她的雙臂,雖然已經(jīng)殘斷,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軀,仍然給人以渾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們在競相制作復原雙臂的復制品后,都為有一種畫蛇添足感覺而嘆息。在她面前,幾乎一切人體藝術作品都顯得黯然失色。
法國獲得這尊雕像時,全國一片沸騰,人們視之為國寶,并被尊稱為盧浮宮的鎮(zhèn)館之寶。她一直為世界上所有熱愛藝術和美的人們所景仰,他們都以能親眼目睹這尊古希臘最偉大的藝術奇跡為人生一大幸事。
【相關資訊】
【專題】細數(shù)國內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博物館奇妙之旅”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
二、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
【名稱】: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
【作者】:不詳
【類別】:雪花石雕塑
【年代】:約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190年
【規(guī)格】:高328厘米
【文物原屬】:愛琴海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巴黎盧浮宮
公元前190年左右,為了迎接凱旋的國王和將士們,在薩摩色雷斯島的一座神廟前豎起了這尊雕像。女神迎著海風,張開華美的翅膀,好像就要擁抱上岸的英雄們。雕像的頭部已經(jīng)被損壞,但是她美麗的身體,仍然能透過薄薄的衣衫及衣褶顯現(xiàn)出來,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整座雕像將近三米高,有一種壓倒一切的氣概,充分地體現(xiàn)了它的主題,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形象。
這座雕像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邊山崖之巔,迎著海風,那前傾展翅欲飛之態(tài),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著身體,可隱見女性人體的完美,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致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xiàn)出生命的飛躍。希臘雕像充滿著生命,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像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
雖然勝利女神是希臘雕塑中的常見題材,但這一尊卻與眾不同。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zhàn)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xiàn)了海戰(zhàn)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杰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
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態(tài)優(yōu)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xiàn)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呼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褶皺紋路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成功,向后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tài)勢。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表現(xiàn)力,他仿佛賦予了冰冷的石頭以生命般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對這部高度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杰作時不禁發(fā)出由衷的慨嘆。專家們的鑒賞評語是:她是已知雕像中熱情奔放與動態(tài)的最完美的作品。
擲鐵餅者
三、擲鐵餅者
【名稱】:擲鐵餅者
【作者】:希臘雕刻家米隆
【類別】:大理石雕塑復制品(原作為青銅雕塑)
【年代】:公元前450年
【規(guī)格】:高約152厘米
【文物現(xiàn)狀】: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
“擲鐵餅者”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經(jīng)完全成熟。雕塑刻畫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瞬間,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體現(xiàn)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xiàn)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
這尊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現(xiàn)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型。這使單個的人體富于運動變化,但這種變化常常造成不穩(wěn)定感,所以作者將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讓左足尖點地以支撐輔助,以頭為中心兩臂伸展成上下對稱,從而使不穩(wěn)定的軀體獲得穩(wěn)定感。身體的正側轉動,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擲鐵餅的運動規(guī)律,又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
運動員之所以呈現(xiàn)出裸體的形態(tài),是由古希臘人的社會風俗所決定的。因為,古希臘人在從事體育運動和宗教性的文藝演出活動時,男子往往赤身裸體。他們認為完美健康的人體乃是人的驕傲,是神性的體現(xiàn)。這種社會風俗反過來也促進了希臘人體雕像的發(fā)展,并且形成了西方美術史中崇尚人體美的藝術傳統(tǒng)。米隆的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的一個支點的重心問題,為后來的雕塑家創(chuàng)造各種運動姿態(tài)動作樹立了榜樣。
大衛(wèi)
四、大衛(wèi)
【名稱】:大衛(wèi)
【作者】: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
【類別】:云石雕像
【年代】:公元1501-1504年
【規(guī)格】:雕塑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米開朗基羅生活在意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chǎn)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并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wèi)”就是這種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衛(wèi)是圣經(jīng)中的少年英雄,曾經(jīng)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保衛(wèi)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xiàn)大衛(wèi)戰(zhàn)勝敵人后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wèi)迎接戰(zhàn)斗時的狀態(tài)。在這件作品中,大衛(wèi)是一個肌肉發(fā)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抓住投石帶,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zhàn)斗。
大衛(wèi)體格雄偉健美,神態(tài)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xiàn)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fā)出來。與前人表現(xiàn)戰(zhàn)斗結束后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里塑造的是人物產(chǎn)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tài)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tài)表現(xiàn)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wèi)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
在米開朗基羅以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過大衛(wèi)的形象,往往是表現(xiàn)戰(zhàn)斗勝利后的大衛(wèi)形象。如多那太羅的青銅雕像“大衛(wèi)”,顯出喜悅和悠然自得的神情。而米開朗基羅卻是精心刻畫了大衛(wèi)臨戰(zhàn)前的一剎那頭部微微轉向左方,雙目緊緊地凝視著敵人,左手握著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頭,外表的平靜,使塑像更具內在的緊張和運動感,更加顯示出大衛(wèi)的沉著、勇敢和必勝的信念。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獲得了盛大的成功,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當時佛羅倫薩市民心目中抵御外敵、保衛(wèi)祖國的英雄形象的化身。它被西方美術史稱贊為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母狼
五、母狼
【名稱】:母狼
【作者】:不詳
【類別】:青銅雕塑
【年代】:公元前500年
【規(guī)格】:高85厘米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羅馬市政博物館
青銅雕像“母狼”取材于羅馬建城的傳說。著名的特洛伊戰(zhàn)爭結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島,建立了阿爾巴城,世代相傳;后來,一個名叫努米托耳的國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兒子被殺,但他的女兒為戰(zhàn)神所愛,生下一對雙胞胎羅穆路和瑞穆斯,卻被阿木留斯放入籃子中丟入臺伯河;這對兄弟后來被一只母狼發(fā)現(xiàn)并收留撫養(yǎng),不久,被牧人發(fā)現(xiàn)收養(yǎng);他們長大以后,殺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創(chuàng)建了新的城市;后來羅穆路殺死了瑞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這尊雕像所刻畫的就是曾經(jīng)哺育了羅馬創(chuàng)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雕像形體結構嚴謹,是一尊高度寫實的藝術作品,體現(xiàn)了外表兇殘內心仁慈的性格主題。母狼四肢健壯,神態(tài)兇殘,洋溢著野性的生命力。那頸部卷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極為真實。母狼整體的神情是警覺而威嚴的,似乎正是羅馬人堅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征。公元十六世紀時,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制作了兩個嬰兒的雕像,更完整的表達了羅馬建城的傳說。
母狼側轉頭,豎起耳朵,機警地站立著,目光注視著前方,齜牙咧嘴,仿佛在警告著來犯者不要靠近。文藝復興時期有人在它腹下添加了吮吸乳汁的兩個嬰兒。母狼的結構十分準確、概括,獸毛作裝飾化處理,但在表現(xiàn)皮下肋骨結構的地方卻省略了獸毛,可見作品注重表現(xiàn)動物的內部結構,只有在無關緊要處才飾以表面的裝飾。
由于希臘文化的影響,使伊特魯里亞人的雕塑進入了繁榮時期,“母狼”很有分寸地體現(xiàn)了這個影響,但是它更以一種兇猛的野獸的形象,一種整體簡化的外形樹立起羅馬古風時期雕塑藝術的精神。“母狼”被認為是嚴峻而冷酷的古羅馬的象征。
羅塞塔石碑
六、羅塞塔石碑
【名稱】:羅塞塔石碑
【類別】:石刻
【年代】:公元前196年
【規(guī)格】:高1.14米,寬0.73米
【文物原屬】:古埃及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
羅塞塔石碑,刻有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這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后,解讀出已經(jīng)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發(fā)現(xiàn),但在英法兩國的戰(zhàn)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館中并公開展示。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稱為圣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tǒng)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于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tǒng)治者要求統(tǒng)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其中有一半行尾殘缺。
羅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公元前、埃及托勒密王朝時代的祭司所制作,作為當時的國王、年僅13歲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時的紀念,其上的內容主要是在敘述托勒密五世自父親托勒密四世處世襲得的王位正統(tǒng)性,與托勒密五世所貢獻的許多善行,例如減稅、在神廟中豎立雕像等對神廟與祭司們大力支持的舉動。在托勒密王朝之前、法老時代的埃及,像這般的詔書原本都是由法老頒授,等同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時代,唯一還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寫方式的祭司們卻成為詔書的頒寫者,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特點。
在公元4世紀結束后不久,埃及象形文之讀法與寫法徹底失傳,雖然之后有許多考古與歷史學家極盡所能,卻一直解讀不了這些神秘文字的結構與用法。直到1400年之后羅塞塔石碑出土,它獨特的三語對照寫法,意外成為解碼的關鍵,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它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了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對于研究古埃及文字起到的里程碑式的作用,羅塞塔石碑也當之無愧的成為公認的世界級文物。
埃爾金大理石浮雕
七、埃爾金大理石浮雕
【名稱】:埃爾金大理石浮雕
【作者】:伊克蒂諾斯設計
【類別】:古建筑雕刻
【年代】:公元前477—公元前432年
【文物原屬】:古希臘帕特農(nóng)神廟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
埃爾金大理石浮雕是古希臘帕特農(nóng)神廟的部分雕刻和建筑殘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大英博物館,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館藏品之一,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買下帕特農(nóng)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筑裝飾和雕刻,并切割后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花3.5萬英鎊買下,放在大英博物館,從那以后的200多年來,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成為該館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但歸屬問題仍然是英國和希臘外交史上久治不愈的傷痕。
古希臘帕特農(nóng)神廟浮雕的精美和豐富是無與倫比的。那條長達160米的浮雕帶一氣呵成,氣韻生動,人物動作完美,歷來被認為是希臘浮雕的杰作。它以表現(xiàn)大雅典娜節(jié)游行慶?;顒訛橹黝},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于廟堂之上。這種每隔4年舉行一次的大游行從雅典西邊的狄甫隆城區(qū)開始,然后經(jīng)過陶區(qū),穿過市場,最后登上衛(wèi)城。游行的核心內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編織的一件新袍獻給雅典娜。藝術家把160米長的浮雕正好用來表現(xiàn)從游行開始到獻袍的全過程。起點在廟西南角上,這兒表現(xiàn)公民群眾準備跨鞍上馬,然后在長長的南墻和北墻上表現(xiàn)公民游行隊伍,其中以騎在馬上的青年公民為主。在南北兩墻東端轉角處,游行隊伍開始接近神廟入口,意味著人們已經(jīng)到達了終點,神圣的衛(wèi)城,浮雕的內容也由歡呼雀躍而轉變?yōu)榍f重肅靜,邁著輕緩步伐的少年們逐漸走向衛(wèi)城中心。浮雕的終點直接位于神廟的大門,此處特別安排了坐在椅子上觀看游行的諸位天神,意味著眾神都應邀前來與雅典人同慶佳節(jié)。
在現(xiàn)存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出鬼斧神工之處。特別是雅典青年騎馬游行的大段浮雕,無論是昂首前奔的駿馬還是騎馬的青年,都刻畫得生氣怏然。人的體態(tài)、馬的運動以及飄揚的衣襟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激烈運動和興高采烈之中又飽含著端莊典雅之美。更可貴的是,數(shù)以百計的人和馬的形象竟然沒有一個是雷同的。他們在向前行進的態(tài)勢中有跳躍、飛奔、暫歇、舉步、備鞍等各種動作,更不必說身形面容、個性氣質等差異了。整個浮雕有如一首壯麗的交響樂。
希臘自1829年擺脫土耳其殖民統(tǒng)治獲得獨立以來便一直與英國政府交涉,要求歸還“埃爾金大理石雕”,但英國政府稱大理石雕是通過合法渠道獲取的,應該留在大英博物館,在那里它們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維護。
1982 年,時任希臘文化部長的梅利娜•邁爾庫里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會議上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大英博物館將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歸還給希臘,這一要求得到大多數(shù)與會國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結果對英國沒有約束作用。從那時起,希臘一直要求英國將這些大理石雕塑完璧歸趙,但遭到英國的拒絕。但兩國因文物的歸屬所造成的外交問題也無法撼動埃爾金大理石浮雕在世界文物史上的地位。
漢謨拉比法典
八、漢謨拉比法典
【名稱】:漢謨拉比法典
【類別】:玄武巖雕刻
【年代】:約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
【規(guī)格】: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巴黎盧浮宮
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保存完整,也是世界上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留給世界人民的重要財產(chǎn)。據(jù)說,國王漢謨拉比每天要處理的案件太多,難以應付。他就讓臣下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編成一部法典,并把它豎立在巴比倫的神殿里。其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實質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和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條文,是人們研究古代巴比倫經(jīng)濟制度與社會法治制度的極其重要的文物;同時,它還是古代巴比倫藝術的代表,尤其因為古巴比倫王國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十分罕見,所以這個石碑就更加顯得格外珍貴,石碑的雕刻比較精細,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滿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條,對刑事、民事、貿(mào)易、婚姻、繼承、審判制度等都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征權利的魔標和魔環(huán);漢謨拉比頭戴傳統(tǒng)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像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著名法典。眾所周知,古巴比倫王國位于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體相當于今天的伊拉克。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茲富爾西南的蘇撒盆地有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國,叫埃蘭,古城蘇撒就是埃蘭王國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蘭人攻占了巴比倫之后,便把刻著漢莫拉比法典的石柱作為戰(zhàn)利品搬回到了蘇撒。埃蘭王國后來被波斯滅亡。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上臺,又把波斯帝國的首都定在蘇撒,這個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漢謨拉比法典》不僅被后起的古代西亞國家如赫梯、亞述、新巴比倫等國家繼續(xù)適用,而且還通過希伯來法對西方法律文化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中世紀天主教教會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則便淵源于該法典。
思想者
九、思想者
【名稱】:思想者
【作者】:奧古斯特•羅丹
【類別】:青銅雕塑
【年代】:1880年—1900年
【規(guī)格】:198×129.5×134厘米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巴黎羅丹美術館
這件作品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體,體現(xiàn)了羅丹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征。羅丹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藏著深刻與永恒的精神。 這是一個強勁而富有內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強烈的軀體,在一種極為痛苦狀的思考中劇烈地收縮著,緊皺的眉頭,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軀干,彎曲的下肢,似乎人體的一切細節(jié)都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所驅動,緊緊地向內聚攏和團縮,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個身體的力量使然。羅丹認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體來表現(xiàn)的,所以,他的人體雕塑不僅展示人體的剛健之美,而且蘊含著深刻與永恒的精神。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咬著拳頭姿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絕對”的冥想,努力把那強壯的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他的肌肉非常緊張,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惱之中。他注視著下面所演的悲劇,他同情、愛惜人類,因而不能對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決,所以他懷著極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體現(xiàn)了偉大詩人但丁內心的苦悶。這種苦悶的內心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例如那突出的前額和眉弓,使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緊緊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有力地傳達了這種痛苦的情感。這種表面沉靜而隱藏于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羅丹藝術的化身。不管是作品本身傳達出來的審美因素,還是跟作品有關的種種故事與傳聞,在帶著些許的神秘、想象與詩意的背后,總能讓人感受到它跟羅丹之間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情愫。
拉奧孔
十、拉奧孔
【名稱】:拉奧孔
【作者】:阿格桑德羅斯
【類別】:大理石群雕
【年代】:約公元前一世紀
【規(guī)格】:高約184厘米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藏于梵蒂岡博物館
這組群雕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拉奧孔的右臂已經(jīng)遺失,并且兩個孩子當中一個遺失了手掌,另一個遺失了右臂。但如今都被補全。雕像中,拉奧孔位于中間,神情處于極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但同時臀部被咬住了;他左側的長子似乎還沒有受傷,但被驚呆了,正在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父親右側的次子已被蛇緊緊纏住,絕望地高高舉起他的右臂。那是三個由于苦痛而扭曲的身體,所有的肌肉運動都已達到了極限,甚至到了痙攣的地步,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tài)下的力量和極度的緊張,讓人感覺到似乎痛苦流經(jīng)了所有的肌肉、神經(jīng)和血管,緊張而慘烈的氣氛彌漫著整個作品。
雕刻家在作品的構圖上有著精心的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型,穩(wěn)定而富于變化,三個人物的動作、姿態(tài)和表情相互呼應,層次分明,充分體現(xiàn)了扭曲和美的協(xié)調,顯示了當時的藝術家們非凡的構圖想象力。作品中人物刻劃非常逼真,表現(xiàn)了雕塑家對人體解剖學的精通和對自然的精確觀察,以及純熟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雕塑技巧。這是一組忠實地再現(xiàn)自然并善于進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被譽為是古希臘最著名、最經(jīng)典的雕塑杰作之一。1506年在羅馬出土,震動一時,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意大利杰出的偉大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為此贊嘆說“真是不可思議”;德國大文豪歌德認為“拉奧孔”以高度的悲劇性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同時在造型語言上又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tài)、對比與層次的典范”。
【編輯:李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