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共振計劃?天津2013“無形之形”國際當代藝術展開幕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3-12-31

展覽現(xiàn)場

參展藝術家:戴光郁、景育民、井士劍、秦風、王軼瓊、崔憲基、秦沖、李勇政、譚勛、楊黎明、黃箏、關晶晶、麗塔·阿爾布柯基(Lita Albuquerque)、波妮塔·赫爾墨(Bonlita Helmer)、佛朗切絲卡·密特朗(Francesca Mitterrand)、安妮塔·卡彭(Annetta Kapon)、呂克·里斯特梅克(Luc Leestemaker)

策 展 人:粟多壯、瑪琳娜·唐納(Marlena Donohue)?

學術主持:夏可君、唐堯?

學術委員會:曾成鋼、克提斯·卡特(Curtis Carter)、布魯斯·比斯利(Bruce Beasley)

媒體顧問:了了、舒向財、Iynn Bo

策展助理:陸曼妮、曾曉翠

主辦單位:南京青和當代美術館、北京當代藝術館

中國雕塑學會、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

地點: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

開幕:2013年12月28日  下午3:00

時間:2013年12月28日—2014年1月25日

支持媒體:國家美術、藝術中國網(wǎng)、藝術與財富、江蘇畫刊、當代美術家、藝術當代、99藝術網(wǎng)、雅昌藝術網(wǎng)、央視網(wǎng)、東方藝術·大家、當代藝術新聞、北京電視臺、渤海早報、濱海電視臺、濱海時報、每日新報

2013年12月28日下午3點,由北京當代藝術館執(zhí)行館長粟多壯、美國著名藝術史學者瑪琳娜·唐納休教授(Marlena Donohue)共同策劃,南京青和當代美術館、北京當代藝術館、中國雕塑學會、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共同主辦的“共振計劃·天津2013—‘無形之形’國際當代藝術展”在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順利開幕。本次展覽由十七位中西方參藝術家共同參與。秦風、譚勛、秦沖、李勇政、黃箏、王軼瓊等參展藝術家來到開幕式現(xiàn)場與觀眾進行互動,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徐子林先生對本次展覽做出了高度的評價,策展人粟多壯擔任此次開幕式的主持人。

共振計劃·天津2013——“無形之形”國際當代藝術展是2012中德文化年期間同名展“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的延伸與拓展。無論是策展團隊構成,還是參展藝術家及作品呈現(xiàn)方式,都體現(xiàn)出兩次展覽主題的關鍵詞“中國”與“國際”的區(qū)別。策展人粟多壯在談到此次展覽的藝術理念時說,“無形之形”的概念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大象無形”這些中國的傳統(tǒng)理念都表達了一種無形與有形之間的關系。

展覽現(xiàn)場

在具有德國建筑設計特色的博物館里,昏黃的燈光下映射的是凝重而含蓄的架上繪畫和巧妙獨特的裝置作品。整個空間更多的把視線凝聚在作品當中,無需過多的修飾。觀者只需置身其中,細細品讀。您喝茶的時候可能沒想過茶葉和紙杯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而藝術家譚勛用他對材料的敏感度把它們二者結合在了一起,被各種茶葉浸潤的紙杯,以扇面的形式呈現(xiàn)出一幅山河大地的景象,其中傳達的禪意耐人尋味。博物館最大的一堵獨立墻被藝術家秦風的作品“后羿射日”以宏大的氣勢強勢占據(jù),這是一件誰都不會忽略的作品,標志性的繪畫符號看似簡單,而畫面需要的速度、方向和節(jié)奏卻又似乎是你怎么都達不到的距離。當你疑惑展廳里,那個幾乎要溢出水來的不銹鋼鏡面里的水泡是如何每15秒就有氣泡從底部升起與消失時,藝術家李勇政已經(jīng)可能會在旁邊竊喜這已達到了他的作品“看!看!”的目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就說到將作品隱藏在展覽現(xiàn)場的方式正是他對“無形之形”的解讀。

火燒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燃燒后留下來的痕跡又是對已發(fā)事件的記錄,這種“減法”藝術正是藝術家秦沖對“過去-未來”這個概念的巧妙解讀。具有科學與哲學性的“自然”一詞一直被藝術家以各種方式解讀,藝術家黃箏認為之所以有“道法自然”,其實“道”就是萬物的變發(fā)展規(guī)律,而“自然”就是這個規(guī)律的運行過程及外在呈現(xiàn),也就是“德”。把這樣一種相互承載的關系運用到作品“止水”中,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全新思考。藝術家王軼瓊借微信這個平臺,用文字參展,以互動的方式展示文字裝置作品,雖然現(xiàn)場沒有他的作品,但大家都“知道”他在做作品。這樣“虛與實”特殊的參展方式正與“無形之形“這個主題不謀而合。

如果說2012中德文化年期間的“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是中國藝術家面對西方觀眾的中國獨唱,那么2013年的“無形之形”國際當代藝術展則是中西方藝術家的國際合唱。著名的裝置作品和環(huán)境藝術家、畫家和雕塑家麗塔·阿爾布柯基的作品“養(yǎng)蜂人”以強烈的鮮紅視覺效果刺激著人們的眼部神經(jīng),“有形”的人物形象逐漸擴散并且覆蓋整個畫面,從而達到“無形“的效果。能嫻熟的使用油彩和上清漆的已故洛杉磯藝術家呂克·里斯特梅克以絕妙的畫法,蘊含深刻感情的作品,使人聯(lián)想起壯美的自然地平線,以及無限而平凡的廣袤無垠的多彩空間和光線。

本次展覽是“無形之形”的第四回展覽,之前在德國卡爾舒特藝術中心、北京寺上美術館、湖北美術館的展出都受到了廣泛關注。第五站將于2014年春在北京當代藝術館展出。

(文/ 北京當代藝術館 圖片/ 北京當代藝術館、藝術中國網(wǎng))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編輯:文凌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