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癸巳歲末,千高原藝術空間榮幸的向大家呈現“再見!董其昌——漆瀾個展”。
漆瀾,1973年生于四川安岳。1996年畢業(yè)于重慶西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07年師從王孟奇教授攻讀美術學博士學位?,F為《藝術當代》雜志策劃,生活、工作于上海。
漆瀾經歷了從畫家到媒體人、批評家,再到畫家的身份循環(huán)轉變。他的很多作品都和閱讀有關,通過片段式的、選擇性的閱讀,與那些經典的歷史案例和作品進行交流甚至抗辯,以汲取靈感。雖然曾接受長期的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科班教育,漆瀾卻堅持在創(chuàng)作中對傳統繪畫保持警惕的距離,甚至對溫和的傳統美學趣味和內向的文化性格報以接近歧視的態(tài)度。他認為,作為當代藝術家,新的美學氣質和性格甚至比藝術語言和形態(tài)更為重要——“必須疏離,斷奶,去野生找吃的,重頭開始”。他將“冒險”視為文化藝術的“第一真義”,認為“只有當你的實踐和思考指向未知,未知才會向你走來,一種陌生、全新的視覺形態(tài)和表現經驗在你面前漸次顯影,給予我繼續(xù)向前的理由。”
作為70年代生人、作為學者,他(漆瀾)對于現當代社會及其文化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而有鄉(xiāng)土士紳余溫的生長氛圍培育了他對智識的經典選擇而不是后現代程序化處理。漆瀾很注重藝術家自身性格氣質在其作品中的作用,即便他有時身處評論家的位置時,也并不糾結于所謂藝術史必然的邏輯關系,而認為藝術家應該無視乃至超越理論規(guī)則,因此在個人氣質上,他是徹底的藝術家,而非評論家或者學者。漆瀾的作品,也體現了他氣質上的雙重性和沖突性。他曾經是一個純粹的傳統主義者,——曾長達到十余年沉浸于溫情脈脈的文人傳統之中,與倪云林、徐渭、董其昌、八大結伴而行;但是,漆瀾更是一個深藏野生性的矛盾體,他的本質絕非溫馴。他在當代突變和分裂的文化情景中,自我抗辯、自相沖突,純粹的藝術情懷和任性的自我意識,強化了他的拒絕性,寧愿將自身擠壓在邊緣,承受著來自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壓力。漆瀾的早期國畫,筆意上很有八大、石濤的意味,油畫中則多少吸收了現代主義藝術家(諸如賈科梅蒂等)的處理方式,即對于意象的處理,消解多于建構。但他描繪的對象卻多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山水田園,因此在古典對象與現代的表現方式之間,必然會出現消解與反消解的張力。漆瀾想要在這種形式以及內涵的彼此碰撞中謀求一種新的可能性的意圖,則確實清晰的顯露出來。但又因為他所針對對象的模糊本質,以及他創(chuàng)作意圖的非現實性,也使得他的作品抗拒任何文本意義上的解讀,從而以沌淆抵御邏輯性修辭,并在邏輯破裂的空白中,尋求精神的飛躍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