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及近,分別為明代水門、城墻和宋代城門遺址(覆蓋著塑料薄膜部分)。
近日,施工人員在山東濰坊青州市衡王橋西的沿河公園施工時,發(fā)現(xiàn)一些明朝城磚,經(jīng)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文物局專家確認,此處為明城墻遺址。10月30日,記者從青州市文物局獲悉,經(jīng)過一個月的考古挖掘,目前已經(jīng)出土180米長明朝城墻遺址。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這段明代城墻下還疊壓了宋代城門,宋代城門北側還有一早期石墻。據(jù)考古人員透露,該遺址全長共計2000多米,對還原古南陽城風貌有重要價值。
經(jīng)挖掘城墻已初現(xiàn)原形
10月30日,記者來到青州市衡王府路衡王橋西,南陽河南岸的考古挖掘現(xiàn)場。挖掘機正小心翼翼地施工,幾名考古隊員緊張地工作著,城墻遺址東段已初現(xiàn)原貌。
記者了解到,此處遺址是施工人員在約一個月前發(fā)現(xiàn)的,挖掘工作從9月30日開始,經(jīng)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文物局聯(lián)合考古挖掘,目前已經(jīng)出土明朝城墻和水門遺址、宋代城門遺址,共計180米長。
記者眼前的水門遺址有一人多高,由長方形的巨石壘成,看起來堅固無比。據(jù)了解,水門在古漢語里有水閘、臨水城門等多重含義,古時候城里的水從水門排泄??脊抨犓侮犻L說,水門遺址東西長26.2米,與明代城墻一體而向北突出3.1米,殘高2米,與益都縣圖志對照吻合,應為益都明城的水門遺址。
水門西側拐角連接著一段城墻。城墻底部是高約一米的夯土層,夯土層上是白灰三合土。白灰三合土之上是青石石基,石基再往上就是青磚壘砌的城墻了。
記者看到,目前出土的這段城墻遺址保存完好,埋在地下約1.5米處,高度大約2.5米左右。“原有城墻約有六米多高,高大雄偉,用材考究。由于年代久遠朝代更迭等原因毀損了,僅留下這一部分。”現(xiàn)場一名考古隊員梁先生說。
明代城墻下是宋代城門
考古隊員梁先生告訴記者,南陽河古代就有,它也是古南陽城的北護城河。這段2000余米的明城墻遺址就是沿著南陽河南岸從衡王橋一直延伸到青州博物館(明城的岱宗門)。
梁先生帶記者來到宋代城門遺址看到,宋代城門疊壓在明代城墻的下面,由城門、城墻、甕城、石鋪路面組成。“目前城門洞的位置已經(jīng)確定。”梁先生說。
記者看到,宋代城門東西兩側城墻用青磚壘砌而成,宋代的城磚與明代的城磚有明顯不同,宋代的磚相對較小,上面有花紋,明代的磚相比宋代的要大、要厚實一些。
先生掀開覆蓋在宋代城門遺址上的塑料薄膜后,露出一處寬約4米的石鋪路面,路面已經(jīng)磨得光滑。
“在挖掘過程中,現(xiàn)場收集了很多陶器、瓷器碎片,據(jù)此初步斷定出石鋪路是宋代的。隨著朝代的更替,宋代城門被廢棄,也就出現(xiàn)了明代的城墻疊加在宋代的城門上的情況。”梁先生告訴記者。
另外,在宋代城門北側14米處,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一早期石墻,與宋代城墻遺址方向一致呈東西向,用大石塊壘制而成。該石墻疊壓在宋代城門北側路土的下面,考古專家判斷,石墻的時代應早于宋代城門。
有助重現(xiàn)青州古城風貌
“考古不像蓋房子,它有很多不可預見性。”梁先生表示,現(xiàn)在城墻遺址還處于發(fā)掘階段,目前挖掘出的明代城墻遺址,至于是明代什么年間還有待考證。
記者了解到,明代城墻遺址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城墻的結構還有待勘探落實;宋代城門與甕城仍需大面積挖掘,搞清平面布局及建造程序,城門與甕城的時代也有待確定;宋代城門北側的石墻,用途如何、時代與城門的關系都需要考古工作解開面紗。
據(jù)了解,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如果能夠?qū)馔鯓蛞晕鞯倪M行大規(guī)模的清理,對益都縣圖志中記載的五個馬面及岱宗門進行清理挖掘,與范公亭公園及東側的沿河公園有機的結合,能夠更好的體現(xiàn)青州府的古老風貌,有助于爭創(chuàng)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青州文物局文物管理科科長莊明軍介紹,對該遺址的考古挖掘和研究,不僅能恢復明代青州南陽城北部城墻的本來面目,還有助于對南陽城建造的歷史進行初步考證。
“挖出這么規(guī)模宏大、建筑講究的城墻,在山東是第一次,不僅為青州平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對青州申請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個重量級的項目。”莊明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