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見我應如是 145x70厘米 水墨設色 2006
山中見人,人中見山,用色極簡,恍然如夢。畫家盧甫圣的創(chuàng)作,總能在一行作品中輕易地抬顯出來。本周,筆者拜訪了上海書畫出版社,準備向這位身兼理論家、學者、出版人、畫家等身份于一身的學者型藝術家討教一二。他的話匣子立馬打開。
氣勢如虹 震撼全場
邀請盧甫圣去北京辦展的呼聲很高,2007年的時候,盧甫圣也想過北上,但一個轉念,把上海都展覽過的作品帶去那里,不妥。于是,從那時起就累計作品至今。
9月20日至28日的那場展覽,事先的宣傳非常低調。最終,這場未經(jīng)張揚的展覽變成了京城藝術圈的熱事。學界、畫壇在口口相傳,“知一知二之間:盧甫圣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呈現(xiàn)上海畫家盧甫圣130余件精品力作,還有一件氣勢如“虹”的巨作。
這件作品就是一幅長37.5米、高2.4米的巨作《知一知二之間》,或是目前可見最長尺幅的當代中國山水畫。此畫萬山紅遍、氣象萬千,將中國山水畫誕生之初的精神氣質與極具現(xiàn)代感的平面視覺效果熔冶為一。其視覺形式不但暗扣主題———知一知二之間,并呈現(xiàn)一種具象與抽象、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當下之間亦此亦彼的通融狀態(tài)。通過這種充滿哲思的主觀性空間的塑造,促使觀者從畫面微妙的變化中,感受到東方藝術的魅力。
這種極傳統(tǒng)與極現(xiàn)代的視覺感受的融合,觸摸到了走到了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大為這樣評價盧甫圣的畫作:“藝術中現(xiàn)代構成意識,色彩處理手段、裝飾風格,甚至很多畫面把中國的篆刻、書法,大量地融匯到他的作品里。雖然是幾條線、幾塊顏色,但單純中追求著豐富,簡練當中追求博大。他的藝術正是中國當代的文化精神。”
繼承旨趣 大膽背叛
《知一知二之間》選擇了紅色的云朵在畫布上翻騰。盧甫圣告訴筆者,這和這些年來他堅持主觀性繪畫、以此探索山水畫的出路是一致的。他知道有這樣的展示場地,就做了一次發(fā)揮。“強調一下國畫里的色彩!”
出于對中國美術史諳熟于心,加上一邊實踐一邊探索,盧甫圣參悟出多套藝術理論。他介紹,以前的中國畫,不強調色彩,色彩的功能在傳統(tǒng)中國繪畫里不能被充分發(fā)揮———中國的文人墨客用知識分子的高雅審美去改造繪畫。這份清淡的情趣是他們所推崇的。久而久之,在中國繪畫中削弱了色彩的表現(xiàn)力,并改造了中國文藝理論對美的理解。
“文人中的大多數(shù)不是專業(yè)習畫,他們利用了較高的書法修養(yǎng),嫁接到繪畫上去,把書法的形式構成取代了繪畫應有的形式構成。比如,他們鼓吹‘五色令人目盲’。這種觀點還發(fā)展出中國繪畫的審美系統(tǒng),數(shù)代的帝王、貴族、知識分子沿襲了這種品位,令文人畫成為了中國畫的主流,扭轉了中國繪畫本該發(fā)展的方向。”
“文人畫提高了繪畫的高雅品質,但是也虛弱了繪畫的表現(xiàn)力,尤其是色彩,那是繪畫應有的特性,我的努力,就是重新去發(fā)揚繪畫的色彩性。”盧甫圣總結道,他在更深層的審美趣味上,繼承到了先人高雅的旨趣。與此同時,他的畫作把書法化的風格也褪去了,把水墨的程式也褪去了,大大使用豐富的礦物質顏色,這算是一種大膽的“背叛”。
山人合一 空透純真
盧甫圣對中國人物畫的全新思考與創(chuàng)作,在其山水·人物的繪畫主題里可以一見。在這些繪畫作品中,人物的極致夸張與山水的至理至性,體現(xiàn)了人物即山水、山水即人物的觀念追求。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盧甫圣開拓性地創(chuàng)作出此類玄奇大膽的作品。如今,這已經(jīng)成為清晰可辨的“盧氏繪畫風格”。
盧輔圣的畫,畫風抽象,空透淡泊。看他的畫,你會有種恍然如夢的錯覺,像被什么帶走了,像被什么追溯了,然后恍然轉瞬,歸于平靜。那種平靜真真實實地安撫著你,猶如回到了孩提。他畫老子,畫莊子,畫諸子百家,他把人物安置在畫幅的一角,時而拉長著臉,大得頂天立地,時而又不明五官,小得微乎其微。“很多人覺得我喜歡畫大頭像,一定有什么特殊意義。其實那只是個性化的視覺圖像所需,大頭像猶如盛水的容器,通過它能呈現(xiàn)我對造型、線條、色彩、韻律的獨特感受力,至于是長臉還是方面孔,是如山巖之巍巍還是如朝霧之蒙蒙,則都與畫面結構、畫面意境形成某種隱喻關系。”
將盧甫圣的人物新作《天下熙熙》、《此岸》、《入時無》、《九域》系列,與《知一知二之間》、《終南》、《青山見我應如是》、《國色》等山水花卉作品并置齊觀,會發(fā)現(xiàn)他刨去了文人山水畫里的必備元素,比如亭子樹木怪石,然后,畫面里就呈現(xiàn)出了似是而非的東西,色彩很豐富的,但畫面非常單純。
有評論認為,人物是歷史與文化符號的鮮明載體,山水是中國繪畫特質的獨特孕育,盧甫圣將兩者的結合,成就了當代人物畫對接西方觀念與中國方式的新圖景。
繪畫是一種奢侈
“繪畫是一種奢侈,而且是一種人人都能享受的奢侈。無論對于畫家還是觀者,它都用最簡便的方式,把看不見但又應該看見的東西變成現(xiàn)實中的可見物,從而彌補造物主給人類留下的缺憾。”盧甫圣說。“作為繼續(xù)享受著繪畫奢侈的一員,我是珍惜這份奢侈的。每當撫紙弄筆、披軸展卷之際,那種沉靜而肅穆的審美感受,那種通向塵世之外、歷史之外、時間與空間之外的超越意識,便油然而生。”
在盧甫圣看來,到了當今這個時代,前所未有的文化生產(chǎn)規(guī)模和文化消費能力,帶給了人們太多的奢侈,能享受繪畫之奢侈的人反而少了。對于繪畫來說,這未始不是件好事,因為只有排除喧囂與浮華,而植根于真正需要繪畫之奢侈的人,它才會將視覺符號升華為活生生的生命狀態(tài),才能載負形形色色的心緒、欲念和人生經(jīng)驗。
盧甫圣創(chuàng)作的速度不快,產(chǎn)量也不高,但是他一直從容地享受著創(chuàng)作美的過程。畫風如人,作畫時喜歡素色的盧輔圣,在生活上也簡單。“我不喜應酬,除了工作,時間多為己用。”他說,那是因為繪畫只是他的一部分工作,還有要搞理論研究、承擔出版社的管理工作,還要向學生授藝。一見他的頭銜,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編輯,《藝術當代》等刊物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也是上海書畫善會會員,工作繁忙可以想見。
采訪時間不長,就有畫界同行上門拜見,相約探討繪畫選題。盧甫圣欠身道,接下去準備做的,是編寫一本面向中小學學生的美術課本,將傳統(tǒng)繪畫的審美志趣傳播給下一代,讓下一代也能享受“精神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