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向前進!——當代藝術與當代城市》展覽開幕

來源:99藝術網(wǎng)上海站 作者:侯在林 2013-07-20

《向前進!——當代藝術與當代城市》展覽現(xiàn)場

由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主辦的《向前進!——當代藝術與當代城市》于2013年7月19日拉開帷幕。該展覽是民生藝術機構(gòu)的系列研究項目,首次大展推出了宋琨、康海濤、鄔建安三位藝術家個展以及由梁健華策劃的《與現(xiàn)實平行》展、藝術小組 “組織”的《為什么不打噴嚏?》。展覽參與者均為活躍在“北、上、廣”等超級大都會和區(qū)域藝術中心城市成都的藝術家或策展人,他們以錄像、電影、裝置、繪畫等不同方式,從個體出發(fā)討論都市與當代藝術的現(xiàn)狀與問題。

“向前進”是對中國當代藝術在經(jīng)歷從集體到個體、從主題先行到語言純化、從表現(xiàn)田園文明到參與都市再造、從勇進到徘徊的復雜歷程后,依舊不斷前進的一種精神成果呈現(xiàn)。一度對藝術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天然排斥的先鋒藝術家們,在經(jīng)歷反叛、模仿和種種形式語言探索之后,重新意識到?jīng)]有價值觀判斷和人文反思的藝術,如空中樓閣般蒼白無力。許多昔日的宏大命題日趨具體化,而城市化、身份的討論則越來越凸顯出現(xiàn)實意義,并開始超越形式語言的研究,發(fā)交出最為鮮活的能量。一些藝術家在這一過程善用智慧,逐漸形成個人的藝術方式。

宋琨作品

《自己的圣經(jīng)》   宋琨作品

《視覺意識流》呈現(xiàn)了藝術家宋琨2000年以來的32件架上與1件影像作品。宋琨的作品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瞬間和對形形色色具體的人意識流式的記錄。她將繪畫和不同物質(zhì)材料拼貼組合,在看似“殘破”隱晦碎片式的意象里,映射出急劇變化的中國特有的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進程。她嘗試通過光與黑暗變化人物的形態(tài)和特殊的凝固,試圖追尋靈魂和欲望的時代特質(zhì),由此詮釋出都市的豐富與混雜,人性的各種身份與變體,還原了現(xiàn)代人在大城市環(huán)境中的鮮活面貌。

《七層殼》——鄔建安

《七層殼》——六耳獼猴

《七層殼》——局部

《七層殼》作品來自至今仍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的鄔建安,他將古老神話中的形象,通過剪真蠟印染和手工印刷等公益重新組合,并“拉進”現(xiàn)代生活?!镀邔託ぁ酚?作品組成,分別為“而立、九蛇、愚人船、巴別塔、相攜、六指、六耳獼猴”,七個形象象征著精神世界的七個面向,每組作品中都有360個小紙人,它們共有186種身份各異的形象,其余174種為對稱的鏡像。他將古老神話中的形象,通過剪紙、真蠟印染和手工印刷等工藝重新組合,并 “拉進”現(xiàn)代生活。鄔建安在面對創(chuàng)作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當代藝術 “最好不與城市和諧共處,它最善長扮演的應該是一個時常令人難堪的搗亂分子,一耳光抽掉城市偽善的面紗,而他自己不過是個演員”。

《樹叢》——康海濤作品

《遙遠的山嶺》——康海濤作品

“都市夜游客”康海濤來自于西南一個小城,他的每幅均從數(shù)百上千張照片反復推敲后所得,足少出川的他卻劃出了似乎歐洲廢棄古堡的魅力和驚悚。康海淘的夜色不同于寫出“揮杯勸孤影”的陶淵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李白,孤憤不是她的關注所在。他所描繪的夜色更傾向于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所傳遞出的孤寂而豁達。康海濤以其獨有的方式傳遞出他的觀察和體悟——人的孤寂依然,而焦躁遠勝昔時。

《太陽》——“組織”

《為什么不打噴嚏?》是藝術小組“組織”(照駿園、徐喆、陶軼和李牧)向孩子們介紹當代藝術的一個圖書出版項目,包括一套書與工作坊。他們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圖闡釋當代藝術的作品,而工作坊是讓孩子們按照藝術家提供的說明做一些行為以獲得體驗,重新演繹一些具表演性的藝術作品,并制作成錄像《太陽》。

民生當代美術館

此次展覽是李峰擔任美術館代理執(zhí)行館長后的“第一把火”,沒有開幕儀式,只是李峰邀請了眾多媒體記者前來參觀并給與每件作品詳細的講解和交流,不熱烈、不喧鬧。李峰把自己定位為美術館的辦事員,一方面繼承民生美術館以往對藝術的推動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要認真做好每一次當代藝術展覽,給受眾帶來負責任的藝術感受,讓更多的社會的力量來關注當代藝術。
 

【編輯:上海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