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水墨的非洲想象

來源:深圳商報 作者:梁瑛 2013-06-24

楊曉洋作品《亞的斯貝巴速寫》

由深圳畫院、深圳大學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深圳市美術家協(xié)會協(xié)辦的“走進非洲——深圳畫院藝術家非洲寫生作品展”于6月18日至6月30日在深圳大學美術館展出,共展出深圳畫院藝術家董小明、宋承德、鄭強、于長江、王立星、陸佳、海巖、楊曉洋、文禎非的60余件水墨、巖彩及油畫作品。

包容開放與文化碰撞

9位參展藝術家受文化部“中非文化人士互訪項目”之邀,于2009、2011、2013年先后赴非洲貝寧、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進行采風、講學等交流活動,回國后創(chuàng)作了這批藝術作品。

此次展覽中,9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與藝術家往常的風格和面貌有許多不同。非洲大陸的人物、風景、動物對傳統(tǒng)水墨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一方面拓寬了傳統(tǒng)水墨的表現(xiàn)領域,另一方面則為筆墨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契機。他們的作品根植于本國文化卻又兼而并之的,體現(xiàn)了包容和開放,以及文化碰撞的無限可能。

據了解,此次展覽起源于持續(xù)多年的中非文化交流項目。2008年至2013年,深圳畫院與中國文化部外聯(lián)局非洲處、深圳市文體旅游局共同策劃了“中非文化人士互訪項目”。項目啟動以來,已有24位中非藝術家參與其中,他們都是活躍在本國各領域的藝術家、教育界人士或文化專員。透過這項活動,不但推動了中非地方和民間開展文化交流,亦讓我們對非洲當代藝術現(xiàn)狀有一個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受文化部及深圳市文體局之邀,董小明、宋承德、鄭強、于長江、王立星、陸佳、海巖、楊曉洋、文禎非這9位深圳畫院藝術家先后于2009、2011、2013年赴非洲貝寧、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進行采風、講學等交流活動,此次向深圳觀眾展示的62件水墨、巖彩、油畫作品,皆是藝術家訪問回國后所創(chuàng)作。

宋承德作品《馬賽姑娘》。

為水墨注入原創(chuàng)性基因

事實上,中國藝術家訪問非洲的歷史并不是從此次開始的,早在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曾派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黎雄才、賴少其、張仃、劉蒙天、石魯、亞明等國畫藝術家出訪東歐及非洲各國,他們留下了一些表現(xiàn)當地人文風景的藝術作品,這些帶有游記性質的畫作,體現(xiàn)了強烈的“寫生”特點。

而這些近年來應邀前往非洲的畫家與前輩畫家并不相同。美術評論家尚輝認為,經歷過新時期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潮流的洗禮,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非洲藝術的精華,打破傳統(tǒng)筆墨的束縛、為水墨畫注入原創(chuàng)性基因。更重要的是,這批深圳藝術家都是中國現(xiàn)代水墨畫運動的積極推動者、忠實踐行者。相比于前輩中國畫家的非洲寫生創(chuàng)作,他們在表達非洲之旅的文化感受時,更多的是加入了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方式,來表現(xiàn)他們在非洲大陸獲得的那種干燥熾熱、宗教虔誠和荒蠻粗樸的印象。比如董小明的作品非洲速寫系列《馬賽青年》、《坦桑尼亞婦人》、《桑給巴爾島》就是以自己所拍攝的非洲人物為底本,加上后期的電腦技術處理,再以石版印刷的方式轉印于水墨宣紙之上,再加以筆墨潤色,讓他的作品具有版畫理趣又有水墨韻味。

對中國藝術家而言,非洲藝術強調樸拙、天然的氣質與中國的道家與禪宗精神相契合。對現(xiàn)代人而言,非洲大陸的純凈,是升騰人性凈化心靈的精神圣地。非洲的動物、非洲的草原雪山,非洲的部落文化,這些與國內迥然不同的異域景觀也給創(chuàng)作帶來新的表現(xiàn)契機和表現(xiàn)沖動,激發(fā)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欲望。楊曉洋借鑒非洲圖騰樣式的現(xiàn)代水墨作品,是這批作品里最直接得益于非洲藝術形式啟發(fā)之作。而傳統(tǒng)花鳥畫家宋承德筆下的《白鵜鶘》、《乞力馬扎羅雪山》、《長頸鹿》,無論是對于新物象的寫實表現(xiàn),還是意境的抒寫,都張弛有度,輕松自得,讓觀眾看到傳統(tǒng)“筆墨”非凡的張力。

參與此項目的藝術家說:“思考了許久,這也許正是人性里最高級別的奢華,與自然在一起。如此超然境界,重新解讀了宗教與哲學。隨時隨地都能從動物與人的目光里感覺到久違了的平靜、樸素加真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