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ple Point(Gleaner),2013(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
威尼斯雙年展的美國館曾經(jīng)急需一位藝術(shù)家對其進行改造。而本屆雙年展美國的代表藝術(shù)家薩拉·施(Sarah Sze)利用一系列精致而且復(fù)雜的裝置完成了這一任務(wù),將其從對藝術(shù)進行歌頌英雄般展示的場館改造成了一個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實驗室。美國館令人望而生畏的新帕拉迪奧式建筑讓許多藝術(shù)家都覺得頭疼,它需要某種審美上的反駁。艾德·拉斯查(Ed Ruscha)在2005年帶來的“Course of Empire”系列繪畫提供了扭曲而又優(yōu)雅的評論;上一屆展會由Allora & Calzadilla帶來的展覽“Gloria”卻又讓觀眾覺得不自在。此次薩拉·施(Sarah Sze)實施了一種完全不同且更有效的策略:她并沒有選擇與展館進行競爭,而是“隨意地擺弄”它。
薩拉·施(Sarah Sze)的成功有一部分在于其藝術(shù)實踐的特性。利用古怪、有時候甚至有些矯揉造作的平凡的材料,薩拉·施(Sarah Sze)創(chuàng)作出了滲透到了空間結(jié)構(gòu)中的蜿蜒曲折的裝置——并沒有以一種暴力猛烈的方式,而是以一種鬼鬼祟祟、惡作劇似的方式。他們看起來就像是經(jīng)過老鼠的塑形一樣。而這正是美國館在經(jīng)過了一系列宏偉盛大的展示后所需要的東西。薩拉·施(Sarah Sze)的藝術(shù)——尤其是在這里——并不太與完成的作品有關(guān),它更多的是關(guān)于創(chuàng)作的過程,關(guān)于一種可以被歸因于如今的國家本性的特性。展出的裝置名叫“三相點(Triple Point)”,它描述了一種物質(zhì)——比如水——以固態(tài)、氣態(tài)和液態(tài)共存的一個點。
Triple Point(Gleaner),2013(Photo by Tom Powel Imaging)
此次美國館之旅開始于薩拉·施(Sarah Sze)對一堆真實的石頭的展示;這些石頭長久以來都堆在美國館的前院中,被半掩埋在碎石里。距離這些石頭幾步之遙的地方則是薩拉·施(Sarah Sze)人工創(chuàng)造的“石頭”:她用印有非常真實的石頭圖像的包裝紙來包裹雕塑材料,然后再為其添加上地衣的圖像。這些石頭和其它的材料——如帶子、苔蘚、水瓶、玻璃容器等一起形成了似乎可以移動的、像藤條一樣攀爬上了展館正門的雕塑。
薩拉·施(Sarah Sze)將原先位于展館正面的入口改到了建筑的側(cè)面;觀眾沒能從一個宏偉的入口以合理的方式進入到一個合理的空間中,藝術(shù)家使他們感覺自己就像是偷溜進去的一樣。顯然這時情況已經(jīng)失衡了。在第一間展廳的地板上,薩拉·施(Sarah Sze)用黑色的膠帶打造出了一個羅盤,它被固定在之前曾是接待室的空間的地板上,有效地轉(zhuǎn)移了展館的重心。薩拉·施(Sarah Sze)在這個人造的羅盤上又安裝了一件龐大的裝置作品,它會讓人聯(lián)想到天文館里天空的模型。這一古怪的“天文臺”由風(fēng)景快照、用來測試色盲的卡片、藍色的塑料瓶蓋、鉗子、裁紙刀、顏料罐等各種各樣的物品和材料構(gòu)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