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同處于“全球化”的語境當中,當來自異域的藝術家們帶來他們的作品時我們仍需要大量的背景資料的幫助去理解其中的觀念、意義;而本土的藝術家們也仍在繼續(xù)著“中西融合”的討論與嘗試。上周,林冠畫廊推出“列王紀”:伊朗裔藝術家西麗•娜沙特個展;元-空間展示影像藝術家皮埃爾-庫力博夫個展;龍美術館“味象”開幕 探討寫實油畫在當代的可能性;藝凱旋接力當代水墨邀請展推出“方寸之間”群展……
如《Shahnameh(列王紀)》中記錄的伊斯蘭征服波斯的悲劇,2009年6月,數(shù)以萬計的伊朗人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腐敗,在這場橫跨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的運動中,無名民眾為了正義而勇敢犧牲。娜沙特為了紀念他們,以阿拉伯之春和伊朗綠色運動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列王妃”系列作品。整個“列王紀”系列由三組照片組成——《惡棍》、《愛國者》、《民眾》。大畫幅的黑白肖像上用波斯文書寫著詩歌和獄中的字句,以靜穆嚴謹而感性詩意的視覺語言與音樂、詩歌、歷史相互交織,展示了豐富的政治和哲學內涵。
2013年4月12日下午3點,“味象——龍美術館寫實油畫藏品展”在浦東開幕,是龍美術館開館系列大展之后的又一新展。展覽基于豐富的寫實油畫館藏,特邀評論家賈方舟策展,聚集了靳尚誼、陳逸飛、陳丹青、楊飛云、艾軒、郭潤文、冷軍、石沖、喻紅等一大批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寫實藝術家的五十余件作品。極具個人繪畫語言的寫實藝術家冷軍認為:“就東西方寫實繪畫比較而言,西方已經(jīng)歷了寫實階段,沒有中國對寫實那么感興趣。有一部分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和需要,根據(jù)個人的修養(yǎng)、社會閱歷、知識面等盡情地發(fā)揮,那么另一部分人可以在傳統(tǒng)里面盡情地挖掘,我覺得寫實可以分幾條路來走。”
繼2012年元-空間舉行秘魯藝術家格里瑪尼薩-阿莫羅斯的首次中國個展之后,就一直致力于對當代藝術家與新銳藝術樣式的關注和推廣,時隔一年之后,2013年4月12日下午3時,“謎”法國著名影像藝術家皮埃爾-庫力博夫個展于北京元空間開幕,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彌漫著濃重的“法蘭西憂郁”展覽,此次展覽是皮埃爾-庫力博夫作品在中國的首次呈現(xiàn),同時也是兩天前于北京開幕的第八屆“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項目之一,藝術家以不同尋常的攝影場面,展示出人類對于外部及內心世界的糾結探索。
對于當代水墨市場與學術討論的熱烈,幾位藝術家作為親歷者都持“旁觀”的冷靜態(tài)度。同時他們也肯定了當代水墨探索的意義:“正是有大批的藝術家進行了新技法、媒材、觀念等多方面的嘗試,才使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擁有了參考借鑒的例子,不會面臨我們當初的困境”(曾建勇);“任何被認為是過時的東西,都會有能夠重新發(fā)揮光和熱的時候,當代水墨的轉換產生了新的效果”(吳允鐵);“現(xiàn)代人都很著急,缺少耐心,而水墨是能夠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形式,當代水墨的形式更容易被現(xiàn)在的觀眾所接受”(李軍)。
整個展覽的作品均以尖銳的形象讓人產生刺痛感。張牙舞爪的樹枝,直直僵硬的路燈桿,直插天空的煙囪,粗壯的水管,在畫面中似乎成了鋒利的武器,既刺傷了畫面中的人物,也讓觀眾的心不由自主地顫栗起來。這些武器在畫面中橫沖直撞,肆無忌憚,相比之下,人物變得如此的脆弱和無奈,這種對比似乎暗示了人的血肉之軀難以抵擋這些無情者的侵犯,它們讓人畏懼,卻躲不開。
在現(xiàn)場三影堂創(chuàng)始人榮榮在介紹此次展覽時表示:“五屆攝影獎創(chuàng)辦至今,作品越來越難選,不僅僅是因為參賽的人越來越多,更重要的是作品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其中不少落選的作品不是他們不更優(yōu)秀,而是我們不得不忍痛割愛,我們從中挑選了三影堂的品質以及未來的方向,作為一名攝影者看到如此之多優(yōu)秀的作品感到非常欣慰,他們的作品年輕有活力預示著中國的未來,同時作為三影堂的創(chuàng)辦者,能夠看到如此多優(yōu)秀的作品在這里展出,也是三影堂的榮幸。”
【編輯: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