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手稿商品化與作家沒直接關(guān)系

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蘇兵 2013-04-01

“獲諾獎后莫言作品手稿一夜飆升至百萬元。”近期,作家手稿成為熱門話題,由莫言獲獎引發(fā)的新一輪文學熱更助推了作家手稿收藏的小熱潮?,F(xiàn)在還有多少作家在堅持用筆創(chuàng)作,作家手稿的價值、珍貴性在哪里?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深圳知名作家鄧一光、楊爭光和李蘭妮。

手稿有它自己的“命運”

李蘭妮告訴記者,她用電腦寫作比較早,1996年開始就用手提電腦給央視寫劇本,至今已十多年,但她依舊懷戀手寫的日子。“手寫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李蘭妮感慨地說。

李蘭妮告訴記者,她曾經(jīng)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欣賞過老舍、冰心和巴金的手稿,尤其喜歡看前輩們的修改稿,覺得非常有趣,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場與內(nèi)涵,會讓人會心一笑,進入到作家們創(chuàng)作時的意境和時空當中,對作家當時的心境、情緒也能感同身受。俗話說,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甚至通過筆跡,可以看出作家的性格,如冰心的字體秀麗中帶著剛強,字里行間透著內(nèi)柔外剛,以及文字、文學之外的東西。

李蘭妮說,隨著科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現(xiàn)如今手寫的作家越來越少,所以作家手稿也越來越珍貴,市場價值越來越高。談到作家手稿進入收藏市場商品化,李蘭妮說,順其自然,只要有市場需求,手稿自然也都有它自己的“命運”。

當下,著名作家中,賈平凹、王安憶和莫言等人是為數(shù)不多的堅持手寫創(chuàng)作的,由于莫言獲獎,更是帶動了收藏市場上收藏作家手稿的熱潮。作家楊爭光也是堅持手寫創(chuàng)作的,他告訴記者,因為對電腦不熟悉,自己一直堅持手寫,對于近期的手稿收藏熱,他認為手稿因其真實性和稀缺性,才顯得珍貴,手稿成為藏品,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他告訴記者,也有朋友向他索要手稿以作收藏,他也有所贈送。

鮮有作家拍賣自己的手稿

作家鄧一光對手稿商品化并不認為是“好事”,他告訴記者,“就以莫言來說,他的手稿在收藏市場價格再高,對他沒有意義了,也沒有太直接的關(guān)系,而是跟手稿擁有者、收藏者有關(guān),比如手稿利益、價格等,這個是莫言所不能控制的。”鄧一光說,作家一般是不會拍賣自己的作品手稿,也不會把自己定位于收藏家,即便拍賣手稿,也是在慈善公益的情況下偶爾為之。

幾年前,有收藏界的朋友告訴鄧一光,他的手稿在收藏市場的價格是300元一頁。幾個月前,鄧一光的一個愛好收藏的朋友,拿著從別處買來的鄧一光的一篇中篇小說“手稿”中的幾頁,向他求證,是否是他的手稿。鄧一光看后,確定是別人謄寫自己的手稿,而非自己的筆跡。鄧一光說,鮮有藝術(shù)家拍賣自己的手稿,但以前也有未成名的畫家因為生活窘迫等原因,賣出自己的手稿,但成名后都會設(shè)法高價收回銷毀。

鄧一光說,作家最大的貢獻是在于創(chuàng)作出新的作品,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作家想擁有的是一種安靜不受打擾的生活,安定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鄧一光說,莫言獲獎帶動了中國文學的海外翻譯和圖書交流、跨文化交流。他很贊成莫言的話,“希望大家更多關(guān)注的是中國文學。”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