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現(xiàn)代——英國美術300年》展3月14日在江西省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遼寧省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廣東省美術館、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等國內(nèi)6家博物館與美術館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區(qū)博物館聯(lián)盟、英國國際巡展聯(lián)盟、英國貝里藝術博物館等3家機構共同主辦。
去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40周年,因此有了這一體現(xiàn)兩國文化交流成果的藝術展覽《走向現(xiàn)代——英國美術300年》。展覽集中了以英國曼徹斯特為中心的18家博物館和收藏機構收藏的80件藝術作品,包括油畫、版畫、水彩、素描和雕塑等。作為全面展現(xiàn)英國歷時300年美術發(fā)展狀況的專題展覽,該展覽在國內(nèi)尚屬首次。因此,對江西觀眾而言,更是一次親近西方油畫名作難得的機會。
■看名作之貴
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敏感的神經(jīng)最先被觸動的可能是:這批美術作品有多昂貴?
這些展品中在英國知名度最高的當屬威廉·特納的《淺水處的加萊海灘:漁民撿拾魚餌》。該畫是特納采用獨有的抽象色彩畫法的代表作之一。威廉·特納被公認為是最偉大的英國畫家之一,他于18世紀末引領英國畫壇,將風景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他的《威尼斯之景》以3580萬美元拍出,當時被媒體譽為“歷史最昂貴英國繪畫”。據(jù)說,此次來展的布上油彩《淺水處的加萊海灘:漁民撿拾魚餌》,作品保險估價10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近1億元。而全部80件作品的保險總估值,也僅為25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近2.5億元,可見特納此作的分量。
■品藝術之味
作品的珍貴是建立在作者在美術史地位之上的,觀眾需要在欣賞中繼續(xù)深化對這些名家名作的認識。
創(chuàng)作于1830年的《淺水處的加萊海灘:漁民撿拾魚餌》,與后來的印象派莫奈的《日出的印象》,顯然有一定關聯(lián)。同樣是描繪海天光影變幻,特納的作品與莫奈的作品比較來看,雖相對傳統(tǒng),環(huán)境與人物的交代也清晰嚴謹,但較其同時代的畫家而言,已經(jīng)顯露了19世紀晚期印象派追求的端倪,即著力于表現(xiàn)色彩和光線效果。
《黃色背景的女人頭像》的作者名叫盧西安·弗洛伊德。他是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孫子,也是在中國有著相當影響力的西方表現(xiàn)主義畫家,于2011年去世。陳丹青稱贊他是“最后一位堂吉訶德式的大師”。弗洛伊德曾經(jīng)寫過一段足以令當今某些藝術家汗顏與警醒的話:“藝術家永遠不需要成為自己的囚徒,風格的囚徒、名譽的囚徒、大筆財富的囚徒。”《黃色背景的女人頭像》大小雖然只有32×23厘米,類似一幅創(chuàng)作草稿,但大筆觸的橫涂豎抹,表達得簡潔、準確、有力,加上以黃紅為主色調(diào)來表現(xiàn),小作品也有動人心魄的魅力。
亨利·摩爾是英國二十世紀雕塑界的權威人物。此次展出他的作品是《頭盔五號》。這是1950年摩爾重新專注頭盔主題這一歷時長久的系列作品中的收官之作。相較前幾件,此作顯得更為簡練,有著更為細致的拋光,表達出深刻的人性和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焦慮。摩爾對于創(chuàng)作頭盔雕塑的喜好可以追溯到1939年。在該主題的第一件作品中,頭盔內(nèi)部似乎站著一個人,在保護殼的環(huán)抱下非常安全。當時他一方面研究位于倫敦的“華萊士收藏”中的古代盔甲和頭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二戰(zhàn)的爆發(fā),武器和盔甲重登歷史舞臺,引起了他的創(chuàng)作興趣。
■賞寫實之功
西方油畫寫實的功夫一直是中國畫家學習的地方。此次展覽中,盡管展品僅僅來自英國北方地區(qū),但其呈現(xiàn)的出色寫實能力,仍然是最大看點之一。
創(chuàng)作于1763年的《沃里克郡韋丁頓莊園中的弗朗西斯·文森特及妻子默茜和女兒安肖像》中,對默茜藍色絲質(zhì)及地長裙,以及長裙不同疊折面的精細描??;創(chuàng)作于1864年《迷途的羔羊》中,對耶穌和迷途羔羊的細膩描摹,以及山石小徑原汁原味的呈現(xiàn);創(chuàng)作于1878年的油畫《加入康諾特的游騎兵:在愛爾蘭從軍》中,對人物神態(tài)的準確把握及在多云天空背景下環(huán)境的真實再現(xiàn);創(chuàng)作于1870年左右的《海鷗》中,對海邊女子被風掀緊了近乎透明薄裙的刻畫,仿佛炫技般精密繁復和唯美;創(chuàng)作于1904年的《冬夕》對冬季夕陽下雪地和綿羊的光感細致入微的掌控;乃至于作為草圖的《國民軍》(121.6×186.1厘米),作者以敏銳的感受力將大場景下的各色人等恰如其分地一一還原于畫布,等等,無不令觀者贊嘆。
在擁有高級照相機、幻燈機等高科技設備的今天,油畫家們甚至懶到了直接用“幻燈投影畫法”來進行所謂的超寫實油畫創(chuàng)作,而什么重現(xiàn)設備都沒有的時代,畫家們憑著敏銳的感覺、超強的默記能力、精湛的寫實功夫,充分而細膩地還原真實場景下的物體透視關系、環(huán)境顏色關系,對今天大多數(shù)寫實油畫家而言,已經(jīng)屬于一種難以企及的技藝。
■察人文之貌
“這一展覽的特別用意就在于觀眾透過畫作可以看到隱藏在背后的社會歷史。”該展中方策展人李建群認為,這80件作品覆蓋的300年是英國經(jīng)歷工業(yè)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個階段,生動記載了英國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期縮影。“而工業(yè)革命的大機器生產(chǎn)給英國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在藝術上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看這個展覽,能感受到英國社會面貌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審美趣味的變化。”
英方策展人克里斯托弗·紐沃爾提示則更有深意:“這些作品反映出英國繪畫作品中一個很不尋常的主題——繪畫可以與更廣泛的學術、文化乃至國家的政治生活并駕齊驅(qū)。”
近年來,省博物館在春季引進藝術特展已成慣例且反響熱烈,如去年的《“水墨清韻”——近現(xiàn)代水墨書畫大師作品特展》,開幕10天就吸引7萬多名觀眾參觀,因此,今年該館又努力爭取到《走向現(xiàn)代——英國美術300年》來我省展出。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許多重量級的展覽都出自江西省博物館,沒留意的人倒真應該好好留心一下:免費的展覽有時候往往最珍貴、最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