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六小齡童玩收藏:為了逝去但未失去的存在

來源:投資與理財 2013-03-13

六小齡童與六小齡童藝術(shù)館

孫悟空雕像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是南猴王“六齡童”章宗義的小兒子。1959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紹興。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多年來專注于西游文化專題收藏,內(nèi)容十分豐富。

現(xiàn)任

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演員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中國西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吳承恩紀念館榮譽館長

國電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演員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北京電影家協(xié)會青少年電影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重要藏品有齊白石、徐悲鴻和韓美林先生畫的猴,范曾的題詞“深山神猿”,啟功的“美猴王世家藝術(shù)館”,趙樸初的“學(xué)無止境,業(yè)精于勤”,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畫的《社戲圖》,劉繼卣先生畫的《猴王圖》,中國書協(xié)主席張海的題字“玄奘大師紀念堂”,國畫大師傅抱石畫的《三打白骨精》,西游記小說連環(huán)畫,程十發(fā)先生畫的《孫悟空形象》,舒同的題字“吳承恩紀念堂”,等等。

馮偉杰

在熙熙攘攘的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小攤、小店以及各色物品琳瑯滿目。記者剛要走進去,卻發(fā)現(xiàn)“美猴王”六小齡童已經(jīng)在門口等著了。只見他頭戴紅色帽子,身穿紅色外套和紅白相間的格子襯衫,一只手提著紙袋,另一只手向記者打著招呼。

六小齡童告訴記者,他提前來了10分鐘,已經(jīng)略有收獲。說著,六小齡童從紙袋中拿出一本民國期間的《西游記》小人書和一個雞蛋大小的猴子雕像給記者看。隨后,記者與“美猴王”一起,進入潘家園舊貨市場“尋寶”。

狂熱“搜”藏的“火眼金睛”

潘家園舊貨市場很大,分為地攤區(qū)、古建房區(qū)、古典家具區(qū)、現(xiàn)代收藏區(qū)、石雕石刻區(qū)等幾個部分,六小齡童就從門口的店逛起。

“老板,有嗎?”六小齡童快步走到一個小攤前,向老板問道。

“是猴哥啊,現(xiàn)在還沒有呢。”老板邊忙邊回答。

六小齡童笑著點點頭,接著去逛另一家店。記者估算了一下,偌大的潘家園,少說也有幾百家攤鋪,但絕大部分老板都和他很熟,一見他來,就知道是在找與猴子、《西游記》有關(guān)的藏品。而六小齡童則用“火眼金睛”一掃而過,跟每個老板愉快、簡短的打著招呼。不過,只要碰上能吸引他的藏品,他就會駐足仔細品鑒。

六小齡童的收藏情懷,從小時候就有,因為他出身猴戲世家,爺爺章益生、父親“南猴王”六齡童都有收藏的習(xí)慣,特別是與猴戲相關(guān)的物品。等到六小齡童本人成功扮演了孫悟空之后,他對收藏變得愈發(fā)狂熱起來,并確立了所有的藏品都以“西游文化”為主題。只要是與猴子或者《西游記》有關(guān)的物品,無論是雕像、書籍、畫作、照片,還是生活用品,他都興趣十足。只要是在北京,不拍戲或者不參加其它活動,六小齡童就在周四去報國寺,周六去潘家園,雷打不動。即便是去外地做講演或者拍戲,他也總要找時間,去當?shù)氐墓磐媸袌隹匆豢础?/p>

很快,一個多小時過去了,記者已經(jīng)與六小齡童逛了一百多家攤店。由于早年拍戲時腰部受傷,六小齡童便帶著記者到一家小店里歇息。

小店老板四十歲出頭,是湖北黃石人,名叫王金山,主要經(jīng)營古籍善本,很多年前就和六小齡童認識,后來漸漸的成了朋友。六小齡童因為在購買藏品時,許多老板都認為他是明星,有很多錢,所以價格要得比一般人要高,因此六小齡童就經(jīng)常請王金山代他去買。王金山每次看到有什么與《西游記》有關(guān)的珍品,總會先買下來,再交給六小齡童。六小齡童有的時候買多了,拿不動,就先放一部分在王金山這里,等下次來的時候再取。

略微休息片刻,六小齡童就又抖擻精神,去逛其它的攤店了。

名副其實的藏“家”

由于六小齡童對收藏的狂熱,家里漸漸地堆成了“猴山”,六小齡童本人也笑著對記者說:“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藏‘家’,家里到處都是。”

記者隨后來到六小齡童的家里,發(fā)現(xiàn)果然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猴子雕像以及與《西游記》有關(guān)的字畫,因為藏品太多,六小齡童獲獎的獎牌反而被堆在了角落里。

他的妻子于虹是一個地道的北京人,簡單樸實,心平氣和。她早些年曾竭力反對六小齡童把各種藏品擺得家里到處都是,但后來漸漸開始理解丈夫的良苦用心,轉(zhuǎn)而支持他,并主動幫他留意相關(guān)藏品。后來,記者來到位于上海的六小齡童文化有限公司,看到這里的布置也全是猴子雕像、《西游記》小人書、猴戲臉譜等物品。六小齡童年過70歲的大哥,同時也是六小齡童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章金彥告訴記者,全家都很支持六小齡童進行與《西游記》有關(guān)的收藏,花費再大也值!

捐到藝術(shù)館去

要知道,六小齡童是個很節(jié)儉的人,他身上的穿戴沒有名牌,出門沒有豪車,住房沒有別墅,對吃也不是很在意。記者與他一起進餐時,他專門為記者點了一份牛肉,自己卻只吃青菜。最后買單時,他拿出厚厚一沓整整齊齊的面值一毛錢的人民幣,交給服務(wù)員后,解釋說:“這些正好50元錢,平時很多一毛錢零錢花不出去,只好把它們攢起來。”

然而,六小齡童卻舍得花大錢買這么多藏品,他會拿這些藏品來做什么用呢?

“捐到藝術(shù)館去!”這就是六小齡童給出的答案。

早在2004年,他就捐給江蘇淮安楚州區(qū)的美猴王世家藝術(shù)館1300多件文物,價值高達1000多萬元人民幣。在六小齡童的關(guān)照下,記者來到位于江蘇淮安區(qū)的美猴王世家藝術(shù)館,館長徐朝紅熱情地接待了記者。

記者在參觀后了解到,美猴王世家藝術(shù)館建于2004年,占地面積2789.5平方米,館內(nèi)分為世家廳、藝術(shù)廳、演映廳、猴戲廳等,共有“猴王世家”幾代人近百年來為猴戲藝術(shù)所作出的特殊貢獻及輝煌的藝術(shù)歷程、珍貴文物及戲劇用品400多件。比如中央電視臺及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贈送的電視劇《西游記》中使用過的化裝、服裝、道具及劇照和生活圖片,中國南北猴戲的歷史及眾多猴戲藝術(shù)家生平的介紹,各種“西游”藝術(shù)品陳列,趙樸初、關(guān)山月、萬籟鳴、曹禺、姚雪垠、侯寶林等藝術(shù)大師的墨寶,各年代及各國《西游記》的小說和“西游”研究書籍、畫冊的展示,元代道觀遺物大型石雕“三王石”、“猴王世家”歷代猴王的臉譜和金箍棒,等等。

2012年6月份,記者曾赴當時還沒有開館、位于上海市奉賢海濱度假區(qū)“上海灣”的六小齡童藝術(shù)館,并對其進行了題為《帶你看看六小齡童的藏品》的獨家報道。2013年1月14日,記者再次來到這里,并對六小齡童進行了專訪。

此刻,六小齡童正在上海拍攝電視連續(xù)劇《新燕子李三》,他在劇中飾演燕子門的掌門李顯。記者在片場看到,六小齡童依然身手矯健,而且頗有武林宗師的風(fēng)范。不過,他還是專門抽出時間,帶記者到六小齡童藝術(shù)館再次深入了解。

六小齡童藝術(shù)館共有3層,館內(nèi)藏品全部來自六小齡童的個人捐贈。一層銅器館,內(nèi)有銅器近百件,僅雕塑類就有活靈活現(xiàn)的師徒四人取經(jīng)像、越南黃花梨制作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雕塑、工筆畫大師劉金友先生制作的鐵質(zhì)猴頭等數(shù)百座,處處體現(xiàn)著對我國民族文化的推廣。

二層書畫瓷器館,藏品約300余件。令記者深深震撼的是,所有的匾額、字畫,均出自國內(nèi)頂尖書畫大師之手。齊白石、徐悲鴻和韓美林先生畫的猴,范曾的題詞“深山神猿”,啟功的“美猴王世家藝術(shù)館”,趙樸初的“學(xué)無止境,業(yè)精于勤”,國畫大師李可染畫的《社戲圖》……再加上各種臉譜、形形色色的獎杯、民國時期的《西游記》煙標、與六小齡童相關(guān)的紀念郵票、各個朝代各個地方收集來的瓷器、明清時期《西游記》的各種版本,實在令人目不暇接。

藝術(shù)館的三層,則有“三圣堂”、“吳承恩紀念堂”、“玄奘大師紀念堂”以及“六小齡童舊時住宅”,展品兩百余件。

收藏是一種修行

“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這是第一次見面時,六小齡童贈給記者的題詞,也是他人生的座右銘。

在不少觀眾的心里,沒有六小齡童,所有的孫悟空都像“山寨”。而他本人對此則一笑置之,專心致力于西游文化與猴王精神的傳承,并為把電影版《西游記》拍攝成功而四處奔波。在他看來,西游文化主題的收藏既是一項個人愛好,同時也與自己畢生所致力的事業(yè)融合在一起。平常一有時間,他就將自己置身在無數(shù)藏品的深處,尋找西游文化所孕育的那個孤獨卻不孤單的靈魂,然后與之傾心交談,而且經(jīng)常一待就是一個下午。六小齡童身上的衣著、帽飾等生活用品,也都包含著世界各國美猴王及猴的元素。

許多人都還不知道,六小齡童是佛、道兩教的居士,并分別拜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法師和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黃信陽道長為師??梢哉f,他演孫悟空,是因緣而生,而他演活了孫悟空,并致力于西游文化的傳播與發(fā)揚光大,卻是因念所致。他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執(zhí)著于西游文化與猴王精神,卻并不為此患得患失。

六小齡童說,收藏是人生的一種呈現(xiàn),包括藏家自己的品味和收藏歷程、藏品本身所記錄的時代、文化內(nèi)涵。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有過這樣的時刻,原本十分清楚、簡單的事情,往往在經(jīng)歷一番之后,反而變得模糊起來,但收藏會給你一條回家的路。

的確,收藏是無數(shù)種能夠觸及命運和心靈的方式,你可以去欣賞,可以去想象,可以冷靜,可以癡狂,可以逍遙自在,可以感慨滄桑,甚至可以選擇去遺忘。六小齡童告訴記者,西游文化主題收藏對他本人來說,還是一種對話,跟自己、跟歷史、跟另一個世界的對話。久了,就會覺得這是一種純粹的修行,如同西天取經(jīng),注定了九九八十一難,就不能再有其他雜念。在這個過程中,有災(zāi)難、有和平、有歡樂、有痛苦,而自己所擁有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次對信仰和遠方虔誠的祭拜。

而這一切,只為了那些逝去但尚未失去的存在。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