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象:老唱片成拍賣新寵
2012年秋拍,北京華辰拍賣首次推出“百年留聲——20世紀中國老唱片”專場拍賣,上拍的1000余張老唱片發(fā)行時間跨度由清末至上世紀80年代。
從拍賣結(jié)果來看,第一次試水國內(nèi)拍賣市場就獲得成交比率過半的好成績。其中,哥林比亞唱片公司出品的清末單面片(3張)以57500元成交。舊上海六大歌星包括周璇、白光、龔秋霞、姚莉、李香蘭、吳鶯音的唱片集,以無底價起拍,場上一路追捧終以46000元成交。此外,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也頗受關(guān)注,鄧麗君唱片集(20張)、中國流行歌曲(7張)分別以28750元、3450元成交。
純粹:非電子合成,聲音最真實
在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西安市民老陳心中,捧杯熱茶舒服地靠在沙發(fā)上聽老唱片的生活就是冬日里的極品享受。周末時,他一聽就是好幾個小時。而老唱片間斷發(fā)出的吱吱聲,在老陳看來,也有著獨特的趣味,“這是‘老’的象征,好像回首看人生百味雜陳”。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老唱片里的聲音聽了讓人安靜,不浮躁。”老陳和記者分享著收藏老唱片的心得,“演員本身的聲音是什么樣的,聽到的就是什么樣的。”他認為,現(xiàn)今電子合成的,再是高遠的“天籟”,再是輕靈的“海豚音”,都沒有老唱片中所特有的“純粹”。但他同時也覺得,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音樂,就不再適合用老唱片所具有的音質(zhì)特點表達了。“這是老唱片的歷史階段性特點,也是老唱片的魅力之一,這種聲音是不會再有的了。”老陳說。
老唱片自誕生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英商謀得利琴行開始在上海推銷留聲機及唱片。1908年,法國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了“東方百代唱片公司”,開始灌制唱片,標志著中國唱片業(yè)的正式誕生。后多經(jīng)變換,1949年,該公司退出上海,1952年改組為中國唱片廠,以后又先后改稱上海唱片廠、人民唱片廠,今為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
“因為老唱片的存在,才讓曾經(jīng)聞名的中外藝術(shù)家們的聲音得以真實保存。”老陳認為,“它的歷史價值與它的經(jīng)濟價值不能同日而語。”
品類:黑膠唱片為最
老唱片中,以黑膠唱片為最。黑膠唱片也稱密紋唱片或LP唱片,因材料和厚度的差別,在燈光下觀察,大多數(shù)為不透明的黑色,也有個別呈現(xiàn)半透明的茶褐色或彩色。
最早的黑膠唱片為每分鐘78轉(zhuǎn)的單聲道唱片,上世紀60年代后逐步發(fā)展為每分鐘33轉(zhuǎn)的雙聲道立體聲唱片。黑膠唱片作為一種聲音和音樂的載體幾乎占據(jù)了整個20世紀,直到1984年CD誕生,黑膠生產(chǎn)線才逐漸被淘汰。
所以,雖說一個“老”字,實際上,老唱片離我們的生活不過僅僅逝去了20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它仍是不少音樂愛好者的首選聽歌方式。
在老陳的老唱片收藏中,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迪斯科、四大天王、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曲……是老唱片家族最后的一支隊伍。老陳攤開自己收藏的幾百張老唱片一一給記者講解,其中時間最久的是1920年發(fā)行的余叔巖京劇唱片,從種類上看,也是五花八門,戲劇、歌劇、輕音樂、交響樂、樣板戲、流行歌曲,甚至相聲、廣播操、散文朗誦等等,可謂樣樣俱全。這些老唱片分屬中國唱片、人民唱片、太平洋唱片等公司。
除了自己欣賞,每每朋友來家里做客,老陳就拿出這些寶貝,放給大家聽,興致高處,一群人還和聲唱得情真意切。“像《軍港的夜》、《東方紅》這些歌,還有郭蘭 英、李谷一的歌,都是我們年輕時人人都會唱的,聽著老唱片的音質(zhì),唱起這些歌,就像又回到了當年。”說著老陳有些動情,“收藏老唱片也是收藏人生。”
市場:價格看漲或成黑馬
說到這些唱片的來歷,老陳有點不好意思。七八年前,老陳在西安經(jīng)二路一個收破爛的老漢處發(fā)現(xiàn)了這些唱片,便3塊、5塊的全部買了回來,用塑料做的便宜,5毛一張。“當時超過10塊的都沒人要”,而現(xiàn)在這些唱片價值幾何,老陳說他不知道,也“從不關(guān)心這些,就是喜歡。”
老唱片的年代、出品公司、材質(zhì)、內(nèi)容、存世量、版本等都是鑒別其價值高低的標準。而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目前老唱片收藏較其他藏品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一是老唱片沒有贗品,不用識別真假,可以放心購入。二是老唱片收藏尚未被市場重視,現(xiàn)在買入價格相對比較合理。
記者登錄一些收藏網(wǎng)站了解到,整套樣板戲的唱片,賣到剛過百元。即便是著名老藝術(shù)家灌制的唱片,比如京劇大師梅蘭芳錄制的唱片,一百元左右也能買到,甚至藏品市場上罕見的大中華戲曲唱片,最高也不會超過千元。除了這些老唱片外,即便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港臺歌星的流行歌曲唱片也有粉絲追捧,其價格也是一路看漲。
而從老唱片的首場拍賣過程來看,華辰拍賣分析認為,老唱片這個新的市場還需要培育。
除了老唱片,老照片、老書刊、老掛歷、老軍裝、老獎?wù)?hellip;…這些普通人家里都曾經(jīng)有過的物品,也都在逐漸成為收藏主角,被稱為“懷舊收藏”。用老陳的話說,“昔日破爛,今朝寶貝”??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知道了這些,以后家里的東西,你還會不加選擇地扔掉嗎?
連環(huán)畫
俗稱“小人書”。這個詞對現(xiàn)在的孩子而言太過陌生,而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人來說,它承載了無數(shù)的童年記憶。由于連環(huán)畫原屬通俗讀物,特意保存的情況不多,因此一些早期出版的連環(huán)畫已難覓影蹤,成了當代文物。有些經(jīng)典版連環(huán)畫更是升值迅速,成交價屢創(chuàng)新高。比如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首次出版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經(jīng)典版連環(huán)畫,現(xiàn)在單本售價大都在3000元左右。
單本尚且如此,成套的經(jīng)典就更不用說了。2011年7月初,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連環(huán)畫拍賣會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整套《三國演義》以10萬元成交。1929年出版24冊一套的《三國志》則從兩年前的6000元升到1.6萬元,江蘇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大鬧天宮》也以1.6萬元成交。
掛歷
宋朝出現(xiàn)了年畫,明朝出現(xiàn)了在年畫下邊印上年歷、月歷的形式,這就是掛歷的雛形。清朝,彩印套色年畫問世,年畫上的三分之二是畫面,三分之一是日期、節(jié)令。掛歷的形式就是這樣正式確定了下來,一直流傳至今。
掛歷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并未成為日常消費品,還是少數(shù)人所使用的“奢侈品”,因此發(fā)行量少、不普及、存量甚少,逐漸成為收藏品。如上世紀50年代出版的齊白石掛歷,12頁,價格至少2000元;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fā)行的年歷卡,如今的市場價格至少在300元左右。掛歷收藏的“要素”并不是年代,而是精美程度。比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身價不菲。有一種千禧年限量印刷的鑲嵌有金箔的名家書畫掛歷,當年售價就達數(shù)百元,作為精品掛歷,該品種至今價值仍不低。
【編輯:宋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