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央美的大海報
“和而不同”展示教學成果
中國當代藝術的30年,也是藝術院校內(nèi)外體制博弈和相互借鑒的30年。學院如何培養(yǎng)出優(yōu)秀藝術家、實驗藝術教育的界定與實踐等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近日,中國學院實驗藝術教育大會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行。它從多角度梳理了學院藝術和當代藝術的淵源,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當代藝術發(fā)展與藝術教育的新思路。
本次教育大會由中央美術學院發(fā)起,聯(lián)合了近20所有代表性的美術院校,以“和而不同:第二屆學院藝術文獻展”為開端,對中國實驗藝術教育成果給予了一次集中展示。
展覽由7部分構成:常態(tài)眼睛與異樣視覺、物質(zhì)化生與技術新知、傳統(tǒng)語言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大眾立場與社會延伸、身體體驗與自我表達、文化標本的學術采集、學院風尚的實驗課堂。其中前6部分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展品為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近6年來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囊括了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行為表演、文本采集等藝術形式;第7部分(學院風尚的實驗課堂)在中央美術學院多功能廳及地下展廳展出,選擇了全國各高校實驗藝術專業(yè)中12個優(yōu)秀課程與教學項目的案例,以主題的方式進行了群展。
展覽呈現(xiàn)了中國實驗藝術通過學院教育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盛況,在中國當代藝術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副院長譚平、徐冰,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MFA藝術實踐部主席大衛(wèi)-羅斯,英國泰特美術館策展人馬克-丹尼爾等,與中央美術學院師生進行了交流、研討。
【相關文章】
實驗藝術教學逐漸發(fā)展
追溯實驗藝術的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上世紀的“85新潮美術運動”被看做中國當代藝術初期的重要事件,其間一些重要的藝術群體如“西南藝術群體”“池社”“北方藝術群體”等,都是以美院青年師生和畢業(yè)生為主組建而成的。這期間,藝術家徐冰、呂勝中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與當代藝術的表達形式相結(jié)合,已帶有明顯的學院實驗藝術的特點,既有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理解,又對傳統(tǒng)的藝術表達方式進行了實驗性的改革。這一階段是學院實驗藝術的濫觴。經(jīng)過這場上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90年代美術學院教學系統(tǒng)的、程式化和技術性的美術訓練基礎已經(jīng)被動搖,學院實驗藝術開始正式興起。
從中國美術學院來看,1993年,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術學院(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率先在傳統(tǒng)藝術的學科中開始了實驗性的部門,開設了綜合繪畫工作室,2000年成立了綜合繪畫系,2003年改名為綜合藝術系,2010年9月成立跨媒體藝術學院??缑襟w藝術學院是由原綜合藝術系中的綜合造型工作室、總體藝術工作室、新媒體藝術系和藝術策劃系集合而成,邱志杰為總體工作室負責人??缑襟w藝術學院將原來中國美術學院中涉及當代藝術的教學部門進行了整合。至此,中國美術學院的實驗藝術教育完成了一個整合跨越的過程,教學體系不斷完善壯大。
而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yè)則是從2004年春天開始醞釀的,2005年7月13日正式成立“實驗藝術工作室”,并接受碩士學位研究生和本科生。2007年8月2日,實驗藝術工作室改制為實驗藝術系?,F(xiàn)有教師11人,藝術家呂勝中、胡明哲、韓寧、張國龍、賈樟柯、宋冬等分別在該系擔任教授、副教授職務,現(xiàn)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留學生等共計100余人。
隨著實驗藝術逐漸在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主流中顯現(xiàn)出不可或缺的地位,當代中國實驗藝術逐步邁向國際舞臺,被世界矚目,此次實驗藝術教育大會也受到了國際性的關注與肯定。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教育專家、策展人等也專程參會,與中國學者們一起坐而論道,共談實驗藝術的發(fā)展。正如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的評價,此次大會不僅讓西方藝術界掌握話語權的“大腕”們可以了解到不一樣的中國當代藝術,同時也讓中國學院的實驗藝術在一個更為宏大的國際視野中尋找到自己的價值。
構建實驗藝術專業(yè)教學體系
在教育大會上,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實驗藝術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問題”“和而不同:第二屆學院實驗藝術文獻展”研討、“一線報告、科班的可行性”“當代藝術視點與學院藝術教育之關系”“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化處境”“實驗藝術專業(yè)教學的學術定位”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潘公凱談到了由中國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特點所造成的中國美術教育不同于歐美、日本之處,中央美術學院在學科建設和教學中,體現(xiàn)出了一種學科建構差異與融通的辯證關系。他認為:“納入學院教學系統(tǒng)內(nèi)的實驗藝術,應該比院外的自由藝術創(chuàng)作更有系統(tǒng)性,更全面、更有學理性。因此,實驗藝術進入學院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學術化、學院化、理性化的過程。中國美術院校內(nèi)實驗藝術專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代表了藝術教育走向更多元、更開放的學術方向。”
徐冰認為,在中國之外基本不用“實驗藝術”的說法,因為藝術本來就是在實驗的邏輯中延展的。今天,中國被“提前”放到全球時空關系的焦點上,這關系前所未有且錯綜復雜、敏感多樣。中國正處在對焦的過程中,這使中國成為最具實驗性的地方,就必然需要和出現(xiàn)最具實驗性的藝術,從而,在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yè)教學框架中,普遍性地自然生成了一處“實驗藝術”的風景。中國人謙虛,甚至一度的理想是與西方“接軌”,但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始終是在西方的邏輯之外,這應該說是一種幸運。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呂勝中則認為,“實驗”與“試驗”的有所不同,就在于試驗有可能是在沒有任何經(jīng)驗前提下的一種試探行為,而實驗則更傾向于通過其行為對某種理性結(jié)論做出驗證。實驗過程的冒險性與其結(jié)果的未知性,并不能影響到實驗者的信念和意志,因為他們已經(jīng)看到了必然的前程。
在會議期間,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北京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的近20余位學術領軍人物和知名學者,圍繞著大會不同的議題,各自表達了對于當今實驗藝術教育的看法。這其中,既有參展院校把相關教學思路進行自我解釋、互相解剖所提供的研討報告,也有策展人、寫作者、批評家對于展覽中學生作品、教學教案的犀利評價,對中國實驗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