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嘉德春拍推出“凝望百年”書畫專場

來源:雅昌藝術網 2011-04-22

于右任六屏《致斌卿草書正氣歌》

 

經籌備數(shù)年,日前,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宣布,將在中國嘉德2011春拍中重磅推出“凝望百年——政壇、文壇、藝壇名人翰墨留韻”專場拍賣。本場搜羅了125件清末民初,時代風云人物之書法、信札、繪畫。拍品分為三大主軸,政壇、文壇、藝壇三個版塊共治一爐,以翰墨丹青側寫這一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其中,不乏傳世甚少如蔡鍔、陳獨秀、白崇禧等珍稀之作,以及胡適、于右任等之精彩作品??涤袨椤吨轮僦苋市謱β?lián)》、孫中山《致祉英先生“博愛”》橫幅、黎元洪《致韜甫君行書七言聯(lián)》、陳獨秀《致黃娜先生行書》、蔣中正《楷書》、馮玉祥《致伯端先生隸書七言聯(lián)》、蔡鄂《行書五言聯(lián)》、黃興《行書“對酒當歌”》、閻錫山《致贊良先生行書龍門對》、汪兆銘《致潤章行書七言聯(lián)》、于右任六屏《致斌卿草書正氣歌》、張群和白崇禧為何遂先生六十歲壽慶所作《行書中堂》、《楷書龍門對》,陳立夫書法手卷,袁克文《隸書四言聯(lián)》、胡適《行書四條屏》、蔡元培《致志鵬先生行書七言詩》、錢穆《行書》條幅、李叔同《楷書五言聯(lián)》、齊白石《篆書五言聯(lián)》、張大千《致林語堂信札》二通等,均非常值得期待。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兩岸三地都高規(guī)格舉辦不少紀念活動,“辛亥百年”不僅僅對于全球華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對于全世界而言,這也牽動、改變了整個二十世紀的歷史,都是意義重大。清中期后的鎖國政策,讓中國與改變西方近代史的工業(yè)革命脫勾,仍舊停留在千年如一日的農業(yè)社會,喪失了國家競爭力,鴉片戰(zhàn)爭后成為西方列強的俎上之肉,“喪權辱國”的200年,是最不堪回首的一頁,也摧毀了中國傳統(tǒng)價值和國人自信心。百年前革命先烈用理想與鮮血,喚醒了飽受列強鯨吞蠶食的中國,從廣州起義到1911年的武昌起義,推翻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君主帝國,從此走向共和,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帝國結束,動蕩紛亂未平,各種政治勢力的擴張消長,戰(zhàn)禍不斷,西方思想撞擊著傳統(tǒng)儒學,孕育開花。“辛亥百年”在中國的近代史是極重要的歷史關鍵,百年雖然滄桑,但這是最充滿希望的年代,誠如萬青力先生曾說,這段期間“并非是衰落的百年”,而是東西文化交融碰撞、國家存亡浴血重生,在崩裂中,新的力量悄然成長,新的觀念同時也在萌發(fā)壯大,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梢哉f,中國如今的崛起,就奠基在這驚濤駭浪的百年。

 

政治上,千年帝制終結,民國成立,到軍閥割據(jù)、北伐、抗日,一頁頁歷史,多少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文化層面上,西風東漸,西方文明科學帶給中國更多的沖擊與進步,多少菁英帶領中國前進走向昌明;藝術上,更是人文薈萃,新的觀念讓二十世紀的中國藝壇加入了中西交融的色彩,更有著別于傳統(tǒng)的新風貌。在如此一個巨大時代里,個人的理想與熱望,歡喜與悲傷,愛與憎,苦與樂,都變的何其渺小,但這渺小卻又凝聚成多大的力量,足以驚天撼地,動搖山岳。我們仰望這個沸騰的時代,由衷的景仰,由衷的敬佩,也由衷的贊嘆,因為這個時代的人物有著我們所欠缺的,那么的才華洋溢、那么的文韜武略、那么的熱情勇氣,更有一份崇高的理想與熱望,對國家民族的大愛。時代賦予他們舞臺,他們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律動,如此的淋漓盡致,各領風騷。正因如此,這百年風云人物我們難以定位在歷史舞臺上的角色,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而這正是我們遙望這時代,最富戲劇般魅力吸引人的其中一點。在文獻紀錄上,我們能了解歷史與評判;與從前人墨跡中、藝術創(chuàng)作里,又能管窺其思想、性情、感性的一面,除了藝術價值外,也是珍貴的真實史料。

 

清末民初的書家大抵可分為三類,一是政治人物,以康有為、沈曾植等人為代表的前清遺老;與新中國孫文、陳獨秀、黃興、于右任、章士釗等;二是學者文人,職業(yè)書家,如李瑞清、鄭孝胥、羅振玉、鄧散木等人,以及雖無書家之名,書法卻獨標一格,面貌萬千,如蔡元培、魯迅、王國維、梁啟超、沈尹默、臺靜農、郭沫若等人;三是藝術家,如張大千、齊白石、溥心畬、吳昌碩、吳湖帆等。這三個版塊相互輝映,燦若繁星,成為二十世紀書壇最特殊的時代風貌。

 

 

本場專拍中,政壇人物作品如孫文、黃興、蔡鍔、蔣中正、閻錫山、白崇禧、陳獨秀等,雖然不是書家,但所受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對于筆墨的掌握仍具水平,在字里行間中,英氣勃發(fā)。

 

康有為(1858-1927年),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戊戌變法運動的倡導者和發(fā)動者,同時也是位藝術革新家。從政治變法到藝術變法,不僅使康有為個人聲名大振,給民國書法、篆刻、繪畫的創(chuàng)作、研究,都帶來了新的生機??凳蠈ǖ淖畲筘暙I是首倡北碑運動,對“二王”傳統(tǒng)帖學構成強有力的沖擊,形成近現(xiàn)代書壇碑派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流形態(tài),并創(chuàng)造了獨具風格的“康體”。“康體”的特點是魏碑隸書風格??凳显缒陮Α妒T銘》和《爨龍顏》用功極深,同時參以《經石峪》和《云峰山刻石》,創(chuàng)作時起筆無尖鋒,收處無缺筆。其撇捺舒展大度,特別是捺筆,一筆直下,勢不可擋。本次專場包含康氏法書作品共十件,此幅《致仲周仁兄對聯(lián)》:“天人一切大歡喜,花木四時皆吉祥”,筆劃平長,轉折多圓,運鋒自然,結構舒張,卻有縱肆奇逸之氣派。

 

沒有孫文,中國近代史將完全改寫。孫中山(1866-1925年)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tǒng)治,成立了興中會及同盟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為誓言。“天下為公”、“博愛”是他重要的政治理念。為宣傳“博愛”思想,孫中山曾多次把“博愛”題詞分贈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雖然孫氏并不以書法知名,但從其傳世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顏真卿、蘇東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頗具造詣的。此幅《致祉英先生“博愛”》橫幅,結體緊密,氣象雍容,顏字的寬博與厚重依稀可見。孫氏書法不是練出來的,純粹流露自心靈。“字如其人”在他的身上得到完美體現(xiàn)。

 

黎元洪(1864-1928年),人稱“黎黃陂”,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我國歷史上惟一做過兩任大總統(tǒng)和三任副總統(tǒng)的人。時論稱他忠厚穩(wěn)健、和藹謙虛,政壇素有“黎菩薩”之譽。雖然出身行伍,由于家學淵源和個性使然,黎元洪也算得上半個文人。從目前各種研究黎氏的成果看,黎一生有三大愛好:寫字書法、購置房產、投資實業(yè);下野及隱退后有三大愛好:書法、聽戲、交友,這是對其一生的精辟概括。由此看來,黎氏一生鐘愛書法,確實于其中下了一番功夫。黎元洪的書法師從顏柳,與歷代政顯一樣,以宏大堂正為上。此幅《致韜甫君行書七言聯(lián)》,墨色濃厚,大氣磅礴,顯示其深厚的顏字功底和國學學養(yǎng)。

 

陳獨秀書法作品市場甚為追捧,此件《致黃娜先生行書》為本場拍賣一大亮點。陳獨秀(1879-1942年),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及首任總書記。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創(chuàng)辦了著名白話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命運波瀾洶涌、經歷非常豐富的傳奇人物。許多人也許不知,陳獨秀在詩學、文字音韻學以及書法上的造詣都是相當精深的。陳獨秀的書法碑帖結合,寫得汪洋閎肆、兼?zhèn)浔婓w。此件行書條幅,通篇氣格高古蒼莽,線條厚拙凝勁,體勢雄健,韻味無窮。

 

蔣中正(1887-1975),政治家、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中華民國總統(tǒng)等職務。以當年蔣中正中華民國總統(tǒng)的政治地位,此件《楷書》作品尺幅與內容均十分難得。

 

蔣中正的書法,字如其人,中中正正,如一介方正的石頭。他很少寫行書,以楷書為主,宗法柳公權、歐陽詢,頓挫分明、結體有度,骨力雄強、章法嚴謹。蔣夫人宋美齡熱愛藝術,但早年留學美國,于中國傳統(tǒng)書畫并不擅長,相較于習畫師承黃君璧,宋美齡的書法則由蔣介石親自調教。蔣介石曾在日記提到夫人“書法大有進步,甚感欣慰”,顯示夫婦二人感情深厚。但蔣介石不懂國畫,在夫人不懈習畫之時,只得佇立一旁“觀摩一二”,卻“未能辨其得失”。從此篇行文看,蔣介石對夫人的作畫天賦與成績滿是溢美之詞,這既是鼓勵另一半繼續(xù)努力學好繪畫,亦是夫妻生活情趣的顯現(xiàn)。

 

馮玉祥《致伯端先生隸書七言聯(lián)》

 

本次專拍收羅尚有蔡鍔、黃興、閻錫山、馮玉祥等民國名將作品,其中尤以馮玉祥的《致伯端先生隸書七言聯(lián)》最為特殊。

 

馮玉祥(1882-1948年),軍事家、愛國將領、民國軍閥、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總裁蔣介石之結拜兄弟。“九一八”事變后,積極主張抗日,后因反對蔣介石個人獨裁遭受排擠離職,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馮玉祥少時家貧,只讀過一年零三個月書即入伍參軍,但其清醒地意識到“知識武裝頭腦”的道理,對讀書和習字愈發(fā)用功,是以書法水平不斷提高,由略知一二 的“門外漢”逐漸成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行家里手。馮玉祥一生諸體皆攻,但傳世最多、最令人稱道的是其隸書。

 

此幅《致伯端先生隸書七言聯(lián)》創(chuàng)作于1939年7月7日,即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兩年之后,馮玉祥以滿腔熱忱寫下“還我河山”的豪情壯志。相較于馮氏早期隸書追求秀美婀娜、蠶頭燕尾的裝飾風格,其后期隸書明顯受清代名家伊秉綬、桂馥影響,行筆沉實樸厚,極富篆意、古意。此幅《隸書七言聯(lián)》,字勢謹嚴、筆法沉穆醇厚,線條富有張力,不僅是馮玉祥晚期隸書的代表之作,更與其特殊歷史背景下特殊的書寫內容融合一體,實屬難得一見。


蔡鄂的《行書五言聯(lián)》

 

同樣市場稀見之作,還有松坡將軍蔡鄂的《行書五言聯(lián)》。蔡鄂(1882-1916),民初的杰出軍事領袖,曾響應辛亥革命,發(fā)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zhàn)爭,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可謂一生傳奇。而36歲英才早逝,流傳下來的墨寶相當稀少。從傳世的《蔡松坡軍中遺墨》看,幾乎全是行草書擬就的電報、文稿。這些墨跡于行軍戰(zhàn)事中擬就,迅筆疾書,未計功拙。此件對聯(lián)“鳴笳軍出塞,揮扇將談兵”,字里行間揮灑出一代名將颯爽的英氣與大度。

 

 

黃興《行書“對酒當歌”》

 

黃興(1874-1916),政治家、軍事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不止于此,黃興實際上有著深厚的舊學功底和文學修養(yǎng)其書法、詩詞具有很高藝術意境,連同他的人品,學識和功績令人仰為觀止。黃興的書法有儒將風度,字里行間大有蘇東坡、顏真卿筆意,信筆揮灑,隨意自然之極。在近代書法史研究中,黃興是可以列入書家行列的。此幅《行書“對酒當歌”》,氣厚力沉,豪氣干云,流露出波瀾壯闊的時代里一代革命家的浪漫情懷。

 

閻錫山(1883-1960年),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辛亥武昌革命軍起義,閻錫山首舉義旗響應,被推舉為山西都督。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等。此幅《致贊良先生行書龍門對》:“中為治事之極,則得中則成,失中則毀;仁乃施政之根本,安仁固善,利仁亦佳。” “中的哲學”,是閻錫山的得意之論。這是他在風云動蕩、機遇難測的矛盾漩渦里,以最小代價尋求最大利益的策略思想的總結,他的所謂“中”,取義于儒家的“中庸”,運用于政治,就意味著“中”是政治最公平的地方,掌握大權的人要用“中”的辦法做到“政平治理”,從而天下太平。此幅龍門對,墨色濃厚,筆法流暢。上款人邱贊良(1897-1973),歷任中國國民黨湖南江華縣黨部常務委員、書記長、江華縣立中學校長、江華縣參議會議長。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湖南省代表,后去臺灣,續(xù)任國大代表。

 

汪兆銘(1883- 1944年),筆名精衛(wèi),青年時代加入孫文的革命組織,成為孫文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前一年,因謀刺攝政王載灃失敗而下獄問死,其慷慨從容的氣節(jié)得到革命志士的敬仰。但抗日時期的投日行為,使其淪為漢奸。汪兆銘出身書香門第,從存世書法來看,受過唐人影響,楷、行、草體俱能,筆端透著文人書卷氣。此幅《致潤章行書七言聯(lián)》 “春風碧水雙鷗靜,落日青山萬馬來” ,上款人為陳琪(1878-1925),號潤章,曾多次考察國外博覽會,研究和介紹世界各國博覽會的狀況,積極宣傳舉辦博覽會的作用,策劃和主辦了中國第一次全國性博覽會——南洋勸業(yè)會。1915年籌備參與了中國近代最成功的出洋賽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堪稱中國近代博覽會事業(yè)之第一人。

 

1938年,時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的于右任,以蒼勁雄偉的筆勢寫就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這不僅被視為是右老草書創(chuàng)作的飄逸神品,而且當年因曾委請關中名工郭希安摹刻了六石,如今也被永久典藏于陜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回首那個年代的動蕩時局,右老借《正氣歌》以明自己的愛國情操可說意于言表。此六屏《致斌卿草書正氣歌》,運筆自如,飄逸灑脫, 淋漓盡致,其后附有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鐘明善題寫《行書七言詩“讀于髯翁書正氣歌”》。上款人“斌卿”即王憲章(1877~1951),字斌卿,黑龍江泰來人。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7年南下參加護法運動??箲?zhàn)期間結友好同志組織義勇軍,配合馬占山抗戰(zhàn),并獲抗戰(zhàn)勝利勛章。此次“凝望百年”專場的六件于右任草書作品,以及兩件沈尹默和一件謝無量行書作品,均為“斌卿”上款。

 

 

此次“凝望百年”專拍亦收錄了張群和白崇禧為何遂先生(1888-1968年)六十歲壽慶所作《行書中堂》和《楷書龍門對》。張群(1889-1968年),政治家、外交家,蔣介石的終生幕僚。白崇禧(1893-1966年),民國時期軍事家、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上款人何遂先生,字敘甫,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一生待人耿直,熱誠,酷愛書畫、文物,他唯一的財產就是大量的古文物和圖書,曾先后全部分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和天津圖書館。從此兩件書法作品看,張群的字跡清雅樸拙,白崇禧的用筆力透紙背、造詣頗深,字里行間亦流露出二人對何遂先生的尊敬與欽佩之意。

 

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黨政治家,大半生縱橫政海,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各項要職。作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在戰(zhàn)亂期間對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國民政府遷臺后移居美國,潛心研究中華文化,推動中醫(yī)藥的發(fā)展和國際認可,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陳立夫的夫人孫祿卿女士畢業(yè)于上海藝專,為國畫大師劉海栗弟子。陳立夫先生也自幼愛好書法,遠走美國后,與夫人書畫唱和,從此臨池不輟。特殊的歷史地位和拙樸的書風,使其晚年的書法受到華人熱捧,求著盈門。其書法筆力勁健,法度嚴謹,古拙質樸,格調高古,非一般書家。本次專場中有一件陳立夫書法手卷,長約7米,是陳氏1977年受宋美齡之邀,在婦聯(lián)會作“上帝與誠”演講之講稿。特別的書寫內容,加之書者的特殊身份,相信會受到市場格外關注。

 

民國文壇實是閃閃生輝,在新舊時代的交替下,不僅人才輩出,這時代知識分子承載歷史使命何其壯麗,可說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袁克文(1889-1931年),別署寒云,民國總統(tǒng)袁世凱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朝鮮人)生于朝鮮漢城(首爾)。生平參與政治活動不多,而長于詩文,工書法,能演唱昆曲,還極喜收藏書畫、古玩等。與張學良、張伯駒、溥侗,并稱民國四公子。后因反對袁世凱稱帝,生活放浪不羈,妻妾成群,觸怒其父,逃往上海,加入青幫,并在上海、天津等地開香堂廣收門徒。

 

袁克文為碩儒嚴修的入室弟子,得其真?zhèn)?,真、草、隸、篆全都精妙,信手揮灑,盡至臻境。而生活在從皇權政治到民權政治過渡的政治劇烈變動時期,袁克文的思想觀念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很不協(xié)調,不僅造就了他個性鮮明的處世風格,也直接影響了他的書法藝術風格。誠如此幅《隸書四言聯(lián)》,用筆恣肆,揮灑淋漓。隸書之柔性美,在其筆下變成了“折金釵”型的剛性美,如石如鐵之筆劃,仿佛發(fā)泄其如怒如吼的壓抑心情。

 

胡適《行書四條屏》

 

胡適的書法作品市場甚為追捧,此《行書四條屏》為胡適以自作詩《陶淵明同他的五柳》書贈中國著名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1904-1998)。1928年胡適游廬山,一日探訪陶淵明故里,途中讀《廬山志》,見宋人周必大《廬山后錄》中有前人題詩云:“五字高吟酒一瓢,廬山千古想風標。至今門外青青柳,不為東風肯折腰。”胡適感喟油生,在《廬山游記》中寫道:“我讀此詩。忽起一感想:陶淵明不肯折腰,為什么卻愛那最會折腰的柳樹?今日從溫泉回來,戲用此意作一首詩:《陶淵明同他的五柳》。”

 

胡適(1891-1962年)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開一代風氣者。他的字和他的為人為文也十分相像,即深入淺出、明白如話。他的文筆清清爽爽,再深的學問也能表達的干凈利落、曉暢通俗,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而他的為人待友,也是可親和藹、平易近人。觀其書法,舉重若輕,條理分明,不拘不泥,字里行間絲毫不見孤傲、藐視一切的大師做派,章法自然樸素,落筆干凈明了,有一種平實、親近的自然之風。若以書家的眼光來看,他的字在結體上似乎有些“過”,但這種“長手長腳”的特征反倒形成了其書法的明顯標志性風格,使人一望便知的“胡適體”。此四屏書法,線條舒緩,筆墨厚重,結字隨性開張,具有濃郁的書卷氣,書法與書寫內容相得益彰,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胡適、徐志摩、王震、張善孖等人合作的《宜書宜畫冊頁》:“民國十八年七月十八日,我們在范園吃飯,土屋先生要我們題名作為紀念。”上海是個十里洋場,各式最新最洋的事都在這里,有如中國的巴黎般,充滿多元的藝文活動。本件拍品饒富趣味,記錄著民初上海藝術圈的文人雅聚,包括鄧芬、胡適、徐志摩等名士,令人莞爾。

 

蔡元培與錢穆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本場收錄蔡元培《致志鵬先生行書七言詩》與錢穆《行書》條幅。

 

蔡元培對中國教育文化的貢獻,是中國近代史上無人可比的。甚至有言: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古代是孔仲尼,近現(xiàn)代就是蔡元培了。雖然蔡元培是一位從傳統(tǒng)科舉道路上走出來的學人,但思想在當時則完全屬于新新一族,其書法亦是如此。蔡元培早年習書以楷書為主,對顏真卿、虞世南、褚遂良等法帖均下過不少功夫,然今天我們看到他的行草書卻有一種自然挺秀、蘊藉清新的氣息,亦舊亦新,自有法度于其中。此幅行書對聯(lián),行氣連貫,以線條粗細自然變化,用筆提按頓挫、徐疾有致來體現(xiàn)作品的節(jié)奏感。這質樸氣清、疏朗寬薄的書風亦可令人體會其溫厚寬容之性情。

 

錢穆(1895-1990),中國學術界的“一代宗師”,要論其書法得自哪家影響,尚未見明確記載。但生于那時的舊式文人家庭,要說從不臨帖習字那是不可能的,何況錢穆的祖父與父親都擅書法。錢穆的書法是典型的學者書法,學者書法的特征是文雅、含蓄、雋永、無雕琢氣、造作氣,更為重視內在的氣韻和整體的表現(xiàn)力。此行書條幅章法疏朗,用筆規(guī)矩,線條凝澀,有文人書法的清麗秀逸風致。

 

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上,李叔同(弘一)是無法繞過的一位大師。他是中國新文藝的先驅者,在繪畫、戲劇、音樂、書法等諸項藝術領域中,均有極高造詣。市場上多見李叔同出家后摘《華嚴經》句之書作,然每有早年作品,必成為關注焦點,又今年適逢弘一法師130周年誕辰,書法頗受追捧。此幅《楷書五言聯(lián)》(圖19)乃寫于弘一法師出家前一年(1917年),集金剛經句“真是菩薩,希有世尊”,題款“李嬰丁巳”,為深受魏碑影響之書法典型。1916年,李叔同斷食時間自覺其筆意心思有脫胎換骨之意,便取老子“能嬰兒乎”之意取名作“李嬰”,出家后則不復見此俗家款名。另創(chuàng)作本幅之1917年,乃是法師出家前以居士身份居于虎跑寺習靜,時已研讀佛經,焚香誦經念佛,兼以書作內容、書法風格、落款年代觀之,該作意義非凡。

 

民國藝壇也是清末以降的另一高峰,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從傳統(tǒng)中走來,融匯東西,開一代新風。本場收錄有張大千、齊白石、溥心畬、吳昌碩、吳湖帆等。

 

齊白石《篆書五言聯(lián)》1936年,聯(lián)文為:“太和保元氣,景行在高山。”白石篆書吸取周、秦、兩漢精華,得力于《三公山碑》及《天發(fā)神讖碑》。是幅下筆穩(wěn)健蒼勁,筆畫縱橫,簡潔老辣,力能扛鼎,是為白石老人晚年篆書精品。

 

張大千《致林語堂信札》二通(。林語堂 (1895-1976年),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著述頗豐,有《語絲》、《京華煙云》等家喻戶曉名作。張大千,無需贅言,著名的美術家、國畫大師。兩人各自在不同的藝術領域耕耘,但都有一個共同愛好:喜歡美食,都是出了名的美食家。兩位大師私交甚篤,尤其是在國外生活期間,偶有相見,必然共享佳肴同飲美酒。此二通信札應是寫于1956年。是年,張大千受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薩爾邀請,前往法國舉辦個人畫展。展覽籌備之際,大千邀請老友林語堂為展覽撰寫序言。因此,這第一通為“敬懇賜大文以為光寵”;第二通則是“承惠大文”后,大千的致謝信函。張大千的書法市場并不少見,此二通信札也只是“片紙只言”,但其內容頗有意味,展現(xiàn)出文壇、藝壇兩位大師的交往情誼,留存至今,殊為難得。

 

據(jù)悉,中國嘉德2011春季拍賣會郵品錢幣銅鏡部分將于5月10日至11日預展,12日至17日拍賣,展拍地點均為北京國際飯店;中國嘉德2011春季拍賣會中國書畫、瓷器家具工藝品、中國油畫及雕塑、古籍善本、珠寶翡翠腕表部分,將于5月17至20日預展,21日至25日拍賣,地點均為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編輯:顏媛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