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獨立匱乏之國的獨立電影

來源:紐約時報 作者:Larry Rother 譯:晝伏夜行 2011-03-13

徐童《算命》中的一幕

作為一個群體他們賦予了“獨立電影”一詞嶄新和更為真實的內涵。在一個所有電影在商業(yè)發(fā)行之前都必須通過官方批準的國家,五位中國導演不得不耕耘在一片異常的灰色地帶。他們的作品將從本周五起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紀錄片雙周影展"上放映.

沒有資金來源,除地下放映外在自己的國家與無緣與公眾見面,在這種狀況下拍攝電影需要及其旺盛的精力與熱情”,影展策展人莎莉·伯格說,她曾于去年秋天訪問過中國。“這是一些相當成熟,具備強烈美學意識的實驗電影導演,他們的影片充滿了緊迫感與變化感,雖然他們清楚這些作品在國外放映的機會遠遠大于國內。”

在中國獨立電影浮出水面的過去十年里,很少作品具備明顯的政治傾向或敢于直接挑戰(zhàn)中共的權威。但是對貧窮,污染,不公正,急速城市化和追求個人自主等主題的關注,賦予了其中許多作品一種顛覆與質疑的特質,從而引發(fā)了當權者的關注,并斷絕了官方的支持與資助。

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將要放映的影片中,徐辛的 “克拉瑪依”可能是最野心勃勃的,這部長達6小時的作品記錄了中國西部邊疆一場吞噬了323人的大火。死者大多數都是學生,他們在當地的友誼劇院為來訪的高級官員進行表演,官方報道省略了一個關鍵細節(jié),即這些官員通過劇院唯一未鎖的門安全逃離了火災。

“一句話成為我對這個事故關注的焦點,那就是命令學生們 ‘留下,別動,讓領導先走,'"徐導演曾是一名美術教師,他在離開北京赴紐約參加影展之前接受了電話采訪。“那令我銘刻于心。”

另一部電影,徐童的《算命》深切關注了一個正在消亡的民間傳統(tǒng),而身為先鋒舞蹈團領銜主演的李凝在《膠帶》中記錄了他自己的藝術掙扎。穿梭于官方電影(如《三峽好人》)和獨立電影之間的賈樟柯將呈獻《上海傳奇》,一部記錄與虛構交混,以懷舊眼光審視上海近年滄桑巨變的影片。

“你能看出這些獨立電影導演有著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關注,他們需要通過電影來完成某種社會使命,為弱勢或邊緣人群吶喊或挺身而出,并揭露腐敗。”《轉向銀幕:現代中國小說和電影的文化政治》作者,歐柏林文理學院教授蔡秀粧說。“那種社會使命給予了他們動力和熱情,使他們大膽,無畏,充滿了實驗性。”

盡管大多數來自中國的獨立電影都被描述為紀錄片,有些影片,例如賈樟柯的作品,并不遵循西方電影的傳統(tǒng)形式。它們夾雜著實驗性技巧,有時甚至完全避免敘事。“對于我來說紀錄片,故事片和實驗電影之間的界限是很模糊的,”38歲的黃偉凱說,他在轉向電影之前是一位山水畫家。

黃偉凱的作品《無序》將于周五放映,這部影片從一千多個小時的錄像中抽取拼接而成,大多數都由在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工作的非專業(yè)人士拍攝而成。他們把錄像交給黃偉凱,黃將它們刪選,剪輯和拼接成了一部一小時的作品。

“那就象一個廚師到市場上去采購原料,” 在被問到電影制作過程的問題時,他解釋說。“怎么處理那些原料那就看廚師的了。” 這部影片展現了城市生活的混亂場景:闖入擁堵高速公路的豬,爆裂的水管,淹沒的街道,警察毆打小販,遺棄在垃圾場的嬰兒。

為了在美國發(fā)行他們的影片,許多中國獨立電影導演都尋求dGenerate Films 的幫助,這家公司由華裔美國制片人錢盈于2008年創(chuàng)立。錢盈制作的美國獨立電影包括“暴烈女孩”,她是在紐約大學兩年一次的Reel China 影展上觀看了《三元里》的放映后,才決定拓展到中國電影中去的。《三元里》描述了一群包括黃偉凱在內的畫家和視覺藝術家,合作創(chuàng)造出一幅城市擴張淹沒傳統(tǒng)農村生活的鮮活圖景。

“它融合了影像與音樂,沒有任何對話或敘事,這讓我想起了《機械世界》,” 她指的是1982年Godfrey Reggio 和 Philip Glass 合作拍攝的實驗電影。“你很難想象還有什么與美國人熟悉的中國古裝片更加不同的了。”

陳女士的公司目前在境外發(fā)行了38部中國獨立電影,大多數都面向電影社團,大學和電影節(jié)。為了把電影運出中國,她說“我們發(fā)明了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傳輸渠道”,包括利用遞送網絡來躲避出口許可和其他控制。

44歲的徐辛說他希望有一天他的電影能在中國的影院和電視上放映。但是,他說,制作這些電影比放映這些電影更為重要。“我想我的工作是補充歷史,官方歷史,” 他說。“沒有很多人知道真相,知道真正發(fā)生了什么,因此為未來留下記錄是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基本職責。”

 

 


【編輯:流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