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當版畫變得巨大或立體

來源:外灘畫報 作者:韓見 2011-01-20

 

2010年12月28日-2011年1月23日,“美國當代版畫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舉行。展品集中了美國8家最具實力的版畫工坊、50位藝術家、90件不同風格的版畫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從1978年延續(xù)至2009年,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美國版畫創(chuàng)作30年來的整體面貌。

 

走進“美國當代版畫藝術展”的展廳,第一反應很可能以為誤入另一個當代綜合藝術展,這里的作品五彩斑斕、形態(tài)各異,有的像油畫、招貼畫,有的像照片、數(shù)碼設計,有的甚至可被視作小型裝置,與人們印象中以粗獷線條構成的色彩單調(diào)的版畫相去甚遠。這樣的反差令人很興奮,90件作品按照制作工坊的不同被排布在4個獨立展廳,直觀地呈現(xiàn)出各個版畫工坊技術上的特性,即便普通參觀者不了解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版畫復制技術,也能從畫作本身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和并不深奧的意蘊中獲得觀賞的樂趣。

 

“異想天開”的當代版畫制作

 

一天晚飯時,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美國波普藝術代表人物)看中了一位女士的圍巾,他說:“我可以用一下你的圍巾嗎?”接著他回到暗房,放上一張感光膠片,將圍巾扔上去,然后曝光、沖洗,就這樣完成了《Veils》系列版畫的第一張。

 

勞森伯格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遠算不上新奇,但它顯示出版畫制作的試驗性和開放性,代表了美國當代版畫的一種傾向——作品的意義更多來自做法和過程,如何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木刻畫的圓鑿、凹版藝術的刻痕、石版印刷的石頭——版畫的這三個基本要素已經(jīng)存在了幾個世紀,雖說它們的起源來自于書籍、宗教神像、紙牌等實用美術,藝術家們在很早以前便已將其視為創(chuàng)作。技術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之際,這些技術本質(zhì)仍然經(jīng)久不衰,然而正在發(fā)生變化或將要繼續(xù)更新的則是藝術家們使用傳統(tǒng)的工具來滿足自己藝術需求的方式。

 

1964年,超級寫實主義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在維也納研究了居斯塔夫-克里姆特和埃貢-席勒的作品之后返回美國,萌發(fā)了使用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照片創(chuàng)作巨幅肖像作品的靈感。他的版畫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壁畫方法,打上網(wǎng)格,再在方格里填滿許許多多不規(guī)則的圖形、線條以及色彩筆觸,混合的黑色、灰色和其他色彩構成人像的面部表情。安迪-沃霍采用平涂的顏色,通過絲網(wǎng)印刷手法,創(chuàng)作了獨具代表性的波普藝術人物肖像??寺逅箘t采用19世紀點彩畫法,大膽嘗試木刻、麻膠板、美柔汀和石版畫等多種技術??寺逅勾舜螀⒄沟淖髌酚?7色套版的《木刻自畫像》、在絹上疊印指紋而成的婦女頭像《萊斯利》以及他朋友的肖像《杰姆斯》。其中,《杰姆斯》尺幅達158×122厘米,畫面中每一個小格都有3-5個高飽和度的色圈,為了畫面表現(xiàn)的完整性和逼真的視覺效果,他共印制了178個專色,將絲網(wǎng)版畫套色技術運用到了令人咋舌的復雜程度。據(jù)展覽負責人劉穎介紹,一般國內(nèi)版畫制作,只用3-4層套色,而且畫幅也很少能超過1平方米。

 

另一位參展藝術家約瑟夫-希爾是阿爾弗雷德大學電子藝術研究所版畫工坊的負責人。作為電子新媒體技術發(fā)展的見證人和實踐者,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至今,他始終在探索計算機技術和藝術結合的可能性。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用木刻印版制作數(shù)碼版畫,《蛾》系列創(chuàng)作于2007年,“與攝影術截然不同,蛾子被掃描了將近30次,每次掃描的信息經(jīng)過處理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圖像,這些圖像將蛾子的不同部位精細化”。通過掃描、放大、疊印,一只平常的不起眼的小蟲,以一種令人驚艷的莊重而典雅的視覺效果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

 

在佩斯版畫工作室工作的泰諾-丹農(nóng)文,發(fā)明了看似簡單但異常復雜的版畫復制技術。她和多名印刷工匠將許多大頭針形狀的釘子釘入木版,印制出《無題2》。這種罕見的模板,滾上油墨的銀色浮雕,印制出了圓點組成的精美的花邊棉紗。丹農(nóng)文的大膽嘗試還包括將腐蝕酸和肥皂混合,腐蝕銅板后形成可印制的灰色泡沫圖像;用許多橡皮圈組成變化的形狀,并將邊緣粘貼而制版……

 

伊麗莎白-默蕊更是跳脫了平面的局限,充分利用紙張的柔軟性和延展性,將《鞋帶》表現(xiàn)為一幅21色三維混合紙雕塑。這雙解了鞋帶的鞋子,被默蕊塑造成了一個張牙舞爪嚎叫著的怪獸。在這幅作品中,版畫制作僅僅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而非創(chuàng)作目的,立體的結構提示人們,可以用欣賞油畫的透視方法去觀賞一幅版畫,而不是遵循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

 

此次展出的許多作品均非專業(yè)版畫家所作,不同繪畫領域乃至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們將各自的風格和想法融入到版畫當中,喚醒了古老藝術新的可能性和表現(xiàn)欲。正如策展人、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數(shù)碼媒體藝術系主任陳小文教授所說,當代版畫這一藝術形式已經(jīng)脫離了它原有的具有工業(yè)色彩的復制藝術品的使命,它是充滿探索性的、表現(xiàn)力無窮的藝術。

 

【相關新聞】

美國當代版畫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

版畫工坊:技藝與靈感的完美合作

 

美國的非專業(yè)藝術家為何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精良的版畫作品?中國的職業(yè)版畫家為何沒有在題材、材料和技術等方面探索出更多可能性?本次展覽展示出的美國當代版畫制作的合作機制,是背后最主要的原因。

 

要求藝術評論界和策展人永不休止地推出新觀念,是當代藝術的一大風氣,藝術家、評論家和收藏家都拼命推測和編造一件作品表達了什么,在這樣的大氣候下,“制作”更多地被看作是“觀念”的反義詞,而美國當代版畫在版畫工坊的“制作”本身就表明了一種觀念,它將藝術評論拉回一個最核心的問題:藝術品是在什么條件下產(chǎn)生的。

 

美國有近百家版畫工坊,它們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庭作坊”和“學術機構”,更類似于小型企業(yè),其背后連著一個由藝術家、版畫工坊、發(fā)行商、評論家、博物館構成的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協(xié)調(diào)的機制。版畫工坊每年挑選和物色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而不是版畫家來工坊創(chuàng)作作品,藝術家可以免費使用工坊內(nèi)的版畫材料和工具、器械,通過與專職技師的溝通和協(xié)作,將自己的藝術構思以版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與職業(yè)版畫家制作版畫時固有的慣性不同,在版畫工坊里,藝術家與技師的合作更具靈活性:要么運用已有的,或者發(fā)明新的版畫技術,去展現(xiàn)藝術家的作品風格;要么藝術家向技術妥協(xié),技術的局限反倒為藝術家暗示了新的可能性。因此,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就常常在技師和藝術家充滿試驗性和偶發(fā)性的合作中誕生。比如此次展出的Lesley Dill的《循環(huán)詩裙》,就是由藝術家完成一幅印有詩篇的石版畫后,經(jīng)專業(yè)裁縫以畫為布縫制出來的。滿意的作品打樣件完成后,經(jīng)藝術家確認,由技師對作品進行一絲不茍的限量復制,待全部作品印制完成,藝術家將完成最后一步——對作品的親筆簽署。隨后,藝術家?guī)ё邔儆谧约悍蓊~的版畫,工坊則將留存的部分用作銷售和展覽,以維持其運作。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藝術家中不少人期望通過印刷技術和混合畫法的融合而創(chuàng)作出巨幅如壁畫的油畫。各個版畫工坊的專職技師很快就找到了材料、印刷機和技術,將藝術家的想象變?yōu)楝F(xiàn)實。后來,電子和照相制版工具在版畫工坊的使用,更是無限拓展了各種版畫的可能性,同時滿足了藝術家想要制作巨幅版畫的野心。

 

劉穎告訴記者,在中國,版畫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畫種,版畫家既要提出想法,又要充當技師和操作工人的角色,無論對精力還是體力都是極大的損耗,限制了他們在藝術上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在版畫工坊,制作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技師們迎接來自藝術家的挑戰(zhàn),為他們提供力所不能及的可能性。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版畫制作合作關系中,觀念在制作中產(chǎn)生,技藝與靈感互為因果、完美合作。

 

 


【編輯:李云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