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赳赳著“赳赳體”隨筆《北京的腔調(diào)》
現(xiàn)在,圖書市場上很難有一本書能像《北京的腔調(diào)》這樣,給大家?guī)砑兇忾喿x的享受,字里行間充滿智慧、趣味和純真,既老辣世故、又溫情傷感。對,這正是我們對胡赳赳文字魅力的理解。
在告別2010年的時候,我們迎來了胡赳赳的新書《北京的腔調(diào)》,這位現(xiàn)任新周刊雜志主筆,出過三本詩集的70后詩人終于將自己6年來的文字結(jié)集成書,向我們款款走來。
6年前,當(dāng)胡赳赳第一本隨筆集《布爾喬亞之癢》出版的時候,作家馮唐寫道:
“胡赳赳就是北漂文青的代表。我常常想像胡赳赳剛殺到北京時的情景,覺得心馳神蕩,血管里胡人的基因“滋滋”沸騰:留江東爹娘在身后,留奪去自己童貞的姑娘在身后,來到北京,沒有關(guān)系,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提一個箱子,里面三條內(nèi)褲,三雙襪子,一本稿紙,一腔性情,半打避孕套欲望,就來了。”
6年之后,陳丹青在《北京的腔調(diào)》序言里寫道:
“他太不像記者了:如今各報(bào)記者多么有見識啊,能對一部電影輕描淡寫說兩句,不譏笑,已屬稀罕。我不想說挑剔、挑刺、職業(yè)性冷漠等等是記者的通病,但赳赳即便不做這一行,也會是個例外:他無可掩飾地善良、易感,從七零后開始,性情單純的個例,而且過了而立之年依舊單純,概率增多了,赳赳正是其中一位。”
6年時間里,胡赳赳正在自動剝?nèi)ド砩弦蛞u職業(yè)記者的外衣,他如今的文體更加多變,從追求新聞影響力到影響人的內(nèi)心,作者身上鏡子般映照出來的文字更加溫暖人心。與此同時,他并沒有削弱自己話語的力量、優(yōu)雅的趣味和犀利的批判。有人說,馮小剛、余秋雨等到一干人物都被他“揭掉了底褲”。也許,只有80后的領(lǐng)軍人物韓寒才擁有如此才華畢露的語言天賦。僅僅只有一個韓寒是不夠的,胡赳赳的新書意味著知道分子背后的知道分子原聲出場。
在微博還沒有興起的時候,胡赳赳就開始在自己的博客上發(fā)表一種“句讀”文體,大量精道的短句像一幅時代的拼貼畫,它們也是詩人的內(nèi)心獨(dú)白,一年之后,新浪微博來勢洶洶,“句讀”體變成了140個字的微博體。
在《北京的腔調(diào)》里,讀者可以讀到偵探小說、先鋒小說、詩歌、句讀體箴言、藝術(shù)評論、文化觀察、傳媒生態(tài)、名人趣聞、辦公室生存、創(chuàng)意之道,甚至心靈雞湯式的小品文,《寫給剩女的五十條忠告》、《寫給情人的三十六個忠告》、《女人節(jié)致我的女人(們)》等文章都曾在坊間廣為流傳,《與最討厭的人相處的二十條法則》、《如何做減法?》、《個人如何應(yīng)對經(jīng)濟(jì)衰退?》等絕不是那種拼湊式的小報(bào)文章,而是作者興致所至的抒情體例,自認(rèn)不懂詩的朋友可以當(dāng)作梨花體詩歌來讀,好看又受用。《有上流,無社會》、《中國朝酒晚舞》這樣充滿禪機(jī)的標(biāo)題在書中隨處可見。
總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意一頁開始閱讀的手邊書,在人擠人的地鐵車廂,讀它能讓你旁若無人笑出聲來,在辦公室,它是一本話題之書,讀胡赳赳的書,更像是讀一種說話方式,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處世方式,一種看世界的眼光。從某種程度來講,它是王小波雜文集《思維的樂趣》的當(dāng)代版本,它向你展示了一個多情而多姿的北京,生活在朝九晚五之外還有許多種可能性,新思維原來可以創(chuàng)造新生活。
“我喜歡赳赳。他不像個記者、編輯、撰稿人。要不是年齡差異,他活像我的哪位中小學(xué)同學(xué),站在弄堂口或者隨便什么地點(diǎn),煽動他的厚嘴唇,隨口和我談起毫不相干的各種話題,彼此不必介意通常需要介意的世故。”陳丹青在序言里寫道。
【相關(guān)新聞】
胡赳赳
更早些時候,京城傳媒江湖流傳著一篇名為《有酒須醉胡赳赳》的文章,有這樣的句子描述他:
“胡赳赳有很多朋友。一些平生第一次來京城的人,也都知道有他這樣一個人。江湖上甚至還流行這樣一句話:為人不識胡赳赳,到過京城也枉然! ”
《北京的腔調(diào)》讓更多的人認(rèn)識了胡赳赳,一個有情有義的雙魚座。
在懷念好友瘦谷的文章里,胡赳赳寫到:
“我對江湖隱隱有拒意,不想讓身上的江湖味太濃,過多占用讀書與寫作的時間。但可怕的時間之?dāng)晨偸鞘鼓愕呐笥褌兦那牡瓜?,你會發(fā)現(xiàn)讀書與寫作,實(shí)在不比那些充滿情懷與才思的肉身更具意義。我決定用這篇文章終結(jié)我對瘦谷離去的悲傷,他溫和的笑臉一定在閃著光,在天堂里的大排檔占好座,準(zhǔn)備好美酒、美食與美女,等我去痛飲。”胡赳赳的文字是一面湖水,一個摯友的形象躍然紙上。
“赳赳文體”是什么?有人說他是刺穿生活泡沫的堂吉訶德,他的文字很輕,輕到像一陣風(fēng),風(fēng)過無痕,他的文字又很重,因?yàn)槊總€字都寫到人心里去了。
一日,胡赳赳在微博上敲下四句話:“北島無從多看,董橋尚可一讀;最喜陳氏丹青,不輸胡家蘭成。”而在書中,還有一篇文章《跟陳丹青學(xué)語文》,稱陳丹青是自己的“老師”。這位被陳丹青評價甚高的年輕人究竟有什么魅力呢?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胡赳赳的腔調(diào)?他半頹廢半激進(jìn)的才情為何如此讓人著迷?答案也許在您翻開書之后才揭曉。
【編輯: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