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珍藏歷代書畫經(jīng)典藝術大展”昨起在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館展出3個月。這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品種最全、涵蓋博物館館藏歷代書畫文物最多的高仿真藝術展,呈現(xiàn)的作品仿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館、吉林博物館以及美國納爾遜博物館等珍藏,年代從三國到晚清(公元256年—公元1911年),跨度達1700余年。展出的近800幅畫是運用數(shù)碼技術依照原尺寸復制而成的。
據(jù)悉,由于古畫在常溫下難以保存色澤,往往“出自地下,又回歸地下”——越是珍貴的畫作,越是收藏在博物館的地庫中,使得普通百姓幾乎欣賞不到它們的精妙之處。而運用數(shù)碼特種技術復原的高仿品,與原作幾乎一模一樣,被稱為“下真跡一等”。觀眾可以穿越時空,了解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發(fā)展脈絡。該展覽正是依循這一脈絡,從有“正楷第一”之尊的法書——東晉佚名《曹娥誄辭》、中國第一張成熟的山水畫——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始,向公眾展示晉、隋、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中國書畫精品,較為全面、完善地展示了中國書畫美術史的各種代表性藝術流派及其作品。在展覽中,觀眾既可以看到列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唐代宮廷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代仕女畫孤本《簪花仕女圖》,還能見識到宋徽宗、明憲宗等帝王的墨寶。
【編輯: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