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盧征遠——84天我想把生活搞明白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作者:王威斯 2011-01-04

 

84天能做什么?儒勒-凡爾納可以讓斐利亞-福克用80天環(huán)游地球;海明威可以讓桑提亞哥獨自一人打漁84天后釣到巨大的馬林魚……雖然成績不俗,但這都是虛構。而中國藝術家隋建國則讓他的得意門生盧征遠停休12周,實實在在地創(chuàng)造出了84件藝術品。

 

藝術家本應盡是灑脫和飄逸,也許是因為精妙的思緒并不總能持久,因此,堅持每天創(chuàng)作在藝術家看來并不容易。

 

84天,折算下來正好12周??赡苣愀緹o法想象因為工作而導致沒有周末的一周將是何等的噩夢,作為一名藝術家,盧征遠卻要在這12周84天里停休,并堅持每天創(chuàng)作出一件藝術品。

 

聽來很不可思議?也難怪,藝術本來就和懶惰與隨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青年藝術家是個怎樣的頭銜,名不副實的浮華還是名過其實的沉重?都說藝術源于生活,而一個并沒有過多生活積淀的年輕人是否成得了“家”?難道信息大爆炸所產生的熱浪已經足以使得人們的認知領域無限膨脹,再無須費力填充已足夠支撐起生命的頓悟?而事實是,正由于青年人純粹而真實的眼、年輕且敏銳的心,才能流淌出無牽無掛的天馬行空。

 

但不管怎樣,在這84天中,盧征遠每天創(chuàng)造出一件不可預料的、獨特的作品。這些作品沒有任何形式、內容、媒介材質上的限制,唯一的標準就是藝術家本人要認可它是一件藝術作品,當然,在觀眾看來也不能太過離譜,而每件作品必須每天單獨構思、制作完成并交付到UCCA。

 

其實,早在美術學院學習時,雕塑專業(yè)的盧征遠就曾在100天的時間里每天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當這種習作性質的實驗轉化為自發(fā)的行為時,何時結束便取決于某種意義上的忍耐力。

 

在已經過去的78天里,展現在UCCA的78件作品大多取材水、水果、拖把這樣的日常之物與皮膚、聲音這樣的身體部分以及簡單的行為記錄……

 

你也許會不以為然,甚至驚呼荒誕,但卻又禁不住思考:在什么都能是藝術的時候,藝術還能是什么?當然,還有更重要的——如果堅持84天,我能做什么出來?我能不能堅持工作84天?

 

這便是此次展覽最奇妙的地方。所有人——包括藝術家、策展人或者我們,都無法確切地知道展覽每天會帶來什么樣的驚喜,最后呈現出什么樣子。就像每個人都不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子一樣。

 

雖然這寬泛的范圍給了藝術家極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但挑戰(zhàn)是更加艱巨的。當談到這種高強度的壓力每天都會產生、每時每刻都會不自覺地縈繞在腦間時,盧征遠說:“在這種高速高壓的狀態(tài)下,就需要我快速地進入狀態(tài),并且在某種情況下能達到一種失控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有更多新的東西出現。”似乎,盧征遠很享受這一挑戰(zhàn)所帶來的刺激。

 

已故的美國藝術家杰米-利文斯頓曾在自己去世前近18年的時間里,每天用寶麗來攝影記錄。杰米的故事詮釋出了簡單的道理,普通的小人物也能創(chuàng)制屬于自己的傳奇,因為所有的傳奇故事都擁有相同的元素,那就是堅持、持之以恒,時間終會驗證這些傳奇,以及傳奇背后的愛和夢想。不過,與他相比,盧征遠的創(chuàng)作更加個人化,形式更多樣,與觀者的互動更多地需要以一種隱晦的方式進行:藝術家本人與他的生活狀態(tài)反而成為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且更值得關注的部分,而他人或許會更多地關注藝術家的狀態(tài),而非僅僅是他所能完成的作品。

 

每個時代都會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年齡不限,但是身上都有一種很樸素的氣質:他們不相信成功學,不相信盲目勵志,不相信簡單的神話和奇跡;始終珍視理想,開放、坦率、自嘲、專注,相信用自己的行動實現對世界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變。

 

1.“勾引” 裝置 材料:燃氣罐,孔雀毛

 

日常生活中的煤氣罐與孔雀羽毛,寓意人與自然、野生與自然的關系。

 

2.“勞作” 材料:泡沫

 

賜予我們聲音的是誰?是耳朵??扇绻腋嬖V你,在耳朵中,隱藏著一塊人體最小的骨頭,如果缺了它,你的耳朵就形同虛設。藝術家則用抽象的方式再現了人體內最小的骨頭——鐙骨。

 

3.“噴泉” 裝置 材料:座便器、水等

 

被改造過的馬桶雖然沒了實用價值,但能否帶來反常識的變向思考?

 

4.“尾巴” 材料:鋼絲球

 

在每個人的心目中,平日所見到的不銹鋼材料,都是硬邦邦的建筑材料或各種機器及電器材料,幾乎完全呈現塊狀、冰冷、亮亮的感覺。除非你親眼看到、摸到、用到,你才會發(fā)現不銹鋼亦可像動物的皮毛般柔軟。
 

 

5.“柱子” 材料:石膏

 

左中指與右中指……你可以給每件作品取一個名字,但不要妄圖給每件作品賦予意義,存在就是它的生命力。

 

6.“孤獨” 材料:半截水泥管,LED

 

數字新解

 

84天=2.3億公里

 

我在康奈爾收到盧征遠的短信時,他正身處北京2010 年10月17日中午,陽光照耀在高空的云層以外,地面上顯示為陰天;而我卻處于地球另一面的午夜,天上群星閃爍,時間仍然在10 月16 日。常識告訴我,隨著地球的轉動,康奈爾馬上就要進入10 月17 日。我突然意識到,如果將時間轉換為空間來計算的話,實際上盧征遠是地球每自轉一圈就要完成一件作品。最終,盧征遠全部84 件作品完成的時候,地球在自轉84 圈的同時還要在環(huán)繞太陽公轉的橢圓形軌道上運行將近2.3 億公里。到時候北京已經進入寒冬。表面上看起來每天持續(xù)不變的日出日落,實際上卻處于宇宙太空中極高速的空間位移狀態(tài)。這是事物存在的另一個面相。

 

TIPS 誰在影響他

 

隋建國

 

當代中國最具活力的著名藝術家之一,盧征遠的研究生導師。在盧征遠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隋建國的啟發(fā)、引導,在創(chuàng)造出“中山裝”“中國制造”等作品后,進一步對雕塑本質發(fā)問,并創(chuàng)造“時間的形狀”“運動的張力”等作品,隋建國的不斷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作為學生的盧征遠不敢有一絲怠慢。
 

 

安東尼-高姆利

 

英國著名藝術家。2003年他在中國做個展的時候,盧征遠參與布展工作,并與他接觸,在工作方法和藝術思想上都對盧征遠有很大影響。

 

達-芬奇

 

舉世聞名的天才,不僅是偉大的藝術家也是科學巨匠,有無盡的想象力、才華和智慧,超越時間。盧征遠將達-芬奇視為終極理想,要像他一樣,成為太陽,具有永恒的光輝。

 

 


【編輯:李云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