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
85歲“高齡”的故宮博物院,近期新聞不斷:
與臺北故宮攜手辦展、同巴黎盧浮宮簽下“文化大單”、回應“故宮里的星巴克”、故宮文物家底大清理、首次在網上開賣紀念品……
一系列動作背后,是故宮一以貫之的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胸懷不唯我獨尊、不孤芳自賞,大氣自信地面向世界、面向大眾、面向未來。
不能懷著狹隘的想法去計較,而是要以開放的胸懷、長遠的思維來看待兩岸文化交流
新聞背景:
11月18日,兩岸故宮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透露,2011年將是兩岸故宮攜手合作的重要一年,除了《富春山居圖》將在臺北合璧展出,還將舉辦“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大型展覽、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
記者:去年,兩岸故宮進行了60年來首次互訪。一年多過去了,現(xiàn)在的兩岸故宮交流處于何種狀態(tài)?
鄭欣淼:交流非常頻繁。去年,我們和臺北故宮合作,在臺北搞了“雍正特展”。今年上半年,臺北故宮來我們這里交流志愿者工作(他們稱為義工),下半年,我們也派人過去學習。 11月2日,兩岸故宮視頻連線,召開工作會議??梢哉f,我們正通過一件件實實在在的事,將兩岸故宮的交流制度化、常態(tài)化。
記者:我們注意到,目前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和2011年將要推出的“蘭亭序展覽”,都無法見到來自臺北故宮的文物。在兩岸已經舉辦的合作展覽中,都是北京故宮單方面向臺北故宮借出文物。
鄭欣淼:限于法令與名稱問題,臺北故宮的藏品目前還無法到大陸參展。因此,對于我們目前借出文物到臺灣,有的人頗有意見,認為這是一種“不對等”,建議我們也不要出借文物。
記者:您認為呢?
鄭欣淼:我認為,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愫,這種緊密維系是客觀存在、不可抹殺的。我們能向臺灣同胞展示作為一個整體的故宮,展示兩岸人民共同擁有的文化記憶,就已經是一件非常好、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了。所以只要他們提出借,我們能支持的就支持。不能懷著狹隘的想法去計較,而是要以開放的胸懷、長遠的思維來看待兩岸文化交流。
記者:有著這樣大氣的文化胸懷,相信在兩岸故宮一年多的交流中,北京故宮一定也收獲良多。
鄭欣淼:的確,我們的交流是互相尊重、互相借鑒,在比較中細細觀察學習對方的長處,一點一滴地積累、提升。臺北故宮在文物展覽、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和國際博物館界開展交流比我們早,視野比較開闊,同樣是辦展覽,籌備經驗比我們豐富。去年辦“雍正展”,他們下了一番功夫,組織的論文質量很高,給我們以啟發(fā)、借鑒。我們今年辦“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從中汲取了不少養(yǎng)分。
視野影響思維方式,故宮不能只盯著自己這一塊田,埋頭耕種
新聞背景:
11月5日,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巴黎盧浮宮的代表簽下文化大單,將未來五年合作計劃落上紙面。明年9月到11月,北京故宮將首次在盧浮宮舉辦大型展覽,這也將是中國文物第一次在盧浮宮舉辦大型展覽。
記者:故宮不僅加強了兩岸交流,還進一步走出國門。此次故宮和盧浮宮簽訂的“文化大單”,包括哪些內容?
鄭欣淼:我們將在文物和藝術展覽、人員和經驗交流以及信息溝通等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故宮和盧浮宮可說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多的兩家博物館,故宮今年接待游客預計達1200萬人次,而盧浮宮去年接待游客800多萬人次。怎樣在滿足不斷增多的觀眾的服務要求的同時保護好文物,是我們兩家面臨的共同難題,也將是我們交流的重點。
其實,我可以透露,這不是故宮和盧浮宮首次簽訂合作協(xié)議。早在2005年,我們就簽署了第一份協(xié)議,并于2008年合作,在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盧浮宮·拿破侖一世”展覽。除了盧浮宮外,近年來我們還陸續(xù)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德國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簽訂了長期戰(zhàn)略合作意向書,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記者:古老的故宮逐漸有了面向國際的視野。
鄭欣淼:確實,我感覺最近幾年故宮最大的變化就是開放與交流。這種交流,不是看對方的名氣,誰的名氣大就和誰交流,也不局限在博物館界,而是從故宮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比如,我們和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聯(lián)合開展“中國古代宮廷與地方技術交流史”項目,馬普研究學會是非常著名的科學研究機構,我們的合作項目是用科技史的角度來研究故宮文化遺產,探求中國古代科技的發(fā)展與變化。像“皇宮與地方建筑內檐裝修技術的交流”、“12至18世紀官民瓷業(yè)技術的互動”這些課題,是過去專注于器物研究的我們提不出來的。
記者:令人耳目一新的課題,不僅意味著研究方法的轉變,也意味著思維方式的轉變。
鄭欣淼:視野影響思維方式,故宮不能只盯著自己這一塊田,埋頭耕種。人類歷史早就證明了,不交流是無法獲得更大發(fā)展的,漢唐盛世就是打開大門迎接世界后才出現(xiàn)的。我們故宮博物院現(xiàn)在設5個研究中心: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都邀請國內外一流的專家,用開放的心態(tài)來做研究,既能提升我們的科研實力,又有利于培養(yǎng)人才,使故宮的學術研究逐步走向學術界的前沿。
一小杯咖啡就能打倒故宮?民族自信心不是一種簡單的排外,應體現(xiàn)出文化上的大氣大度
新聞背景:
10月13日,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做客《人民日報》,開講“叩開故宮的神秘大門”。對人民網編輯關于“星巴克在故宮引起爭議”的提問,鄭欣淼首次作了回應。
記者:關于“故宮里的星巴克”的爭論已經過去多時。2007年,星巴克最終迫于壓力,退出了故宮。而故宮方面對此始終沒有表態(tài)。此次您為何愿意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鄭欣淼:爭論發(fā)生時,我們有一個基本態(tài)度,就是作為當事方,盡可能地不去參與討論,避免炒作、被斷章取義。在不久前的這次論壇活動中,人民網編輯提了這個問題。考慮到這一新聞事件已過去好多年了,我就作了回答。
記者:回答得很堅決。
鄭欣淼:是的,很堅決。其實,從當時到現(xiàn)在,我的態(tài)度一直都是一致的。我覺得,這件事首先說明了大家熱愛故宮,認為故宮是中華文化、民族尊嚴、民族歷史的象征,這點很讓人感動。
但同時我認為,星巴克作為一個為公眾服務的場所,也有存在的需要,我們不應對此“上綱上線”。法國盧浮宮里面的經營也是多種多樣。假如盧浮宮里有人賣中國茶,法國人就宣稱要把它剔除掉,我們會怎么看?
我們的國家正在發(fā)展,我們的民族也在復興,有著如此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難道一小杯咖啡就可以打倒?這個事件過去了,我相信大家可以更理性地來看待。畢竟,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我們也要有一種文化的自信。
記者:文化不自信,很可能導致偏激或極端。
鄭欣淼:自閉或自大,其本質都是缺乏自信。我們說中國的崛起,既是經濟實力的發(fā)展,也應該是文化上的崛起,應該體現(xiàn)出文化上的大氣、大度。尤其在全球化時代,民族自信心不是一種簡單的排外。
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說明它在世界文化中有獨特的價值。但我們更應尊重不同文明的貢獻。在世界文明的形成過程中,任何民族都有它獨特的貢獻。對于本國文化,我們確實應該有一種錢穆先生所說的“溫情與敬意”,但這種“溫情與敬意”不是說其他人都不如我,排斥其他文明,這種心態(tài)要不得。
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缺乏對我們自己的正確認識,缺乏自信?,F(xiàn)在,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崛起的背景下,人們開始重視文化建設、民族素養(yǎng)、公民心態(tài)的情況下,我們看問題的態(tài)度也應該更理性、更自信。
記者:過度保護與自我封閉,對我們的文化其實有害無利。不過現(xiàn)在還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把文化遺產當作工具,對這些遺產缺少“溫情”,更別提“敬意”。
鄭欣淼:這種情況是有,我們也碰到過。去年是共和國60大慶,有人提出,貴賓車隊要停放在內金水河橋北面,也就是太和門前,這樣車輛就要駛過內金水河橋,這對石橋保護是很不利的。經過研究,我們認為不宜在此停車,如果一定要,就要在橋上搭臺以作保護,方案要經專家鑒定通過。在我們的堅持下,車隊進入金水橋內側的方案最后被放棄。我認為,以文化的態(tài)度對待文物,這才是保護。我們對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的崇敬,應該體現(xiàn)在對它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弘揚、對它的物質形態(tài)的真正保護上。
打開思路,用“故宮學”的視野重新審視故宮,有不少令人欣喜的發(fā)現(xiàn)
新聞背景:
今年年底,歷時整整7年的故宮館藏文物清理核對工作將基本結束。一批曾經被忽略的老物件被定為文物,每件文物的名稱、數(shù)量、尺寸、方位等信息全部錄入電腦。約150萬件“家底”的故宮文物目錄,有望陸續(xù)向社會公布。
記者:故宮文物大清點是通過文物對話歷史,其實質也是對故宮的保護與弘揚。
鄭欣淼:是的,只有徹底弄清故宮藏品的種類和確切數(shù)量,才能有效地實施保護,才能對它的內涵、特點以及價值有更為全面、準確的認識,也才能對它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記者:早在1925年成立時,故宮博物院就開始邊開放,邊清點,同時整理出版藏品目錄。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先后進行了3次文物清理。這次大清理和過去的清理有什么不同?
鄭欣淼:這次清理是在“故宮學”的視野與理念指導下進行的。近年來,從“故宮學”的角度看待故宮,我們對文化遺產的理解逐步深化。我們意識到,不僅故宮古建筑、宮廷文物珍藏有重要價值,原來不被重視的宮廷遺物,是反映宮廷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此,這次清理,我們不僅將過去從未系統(tǒng)整理過,既不算文物,也不算資料的物品,如13萬件清代錢幣、2萬余件帝后書畫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而且對所有資料藏品進行了重新鑒定、研究,完成了共計180122件資料提升文物的工作。
記者:從原有的習慣思維跳出,用新視野審視故宮,有哪些令人欣喜的發(fā)現(xiàn)?
鄭欣淼:這次發(fā)現(xiàn),從順治到宣統(tǒng),乃至慈禧、隆裕的墨跡都有傳世,保存良好。尤其是一批比較完整的“乾隆御稿”,內容多樣,有乾隆的朱筆草稿、詩文和諸多隨手寫下的文句拈條,以及侍從翰林大臣謄清的楷書詩文稿,共約數(shù)萬張,是研究乾隆皇帝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過去,因為帝后不是書法家、藝術家,帝后書畫不受重視。但現(xiàn)在看來,它們是重要的歷史資料,對于宮廷文化、思想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
還比如,袁世凱要當皇帝時,準備把三大殿名字改了。我們此次就發(fā)現(xiàn)了當時特意做的一批門簾,上面的黃條寫著新殿名,還沒來得及掛起,非常有研究價值。還有過去隨便夾在包袱里的清宮衣鞋紙樣和衣盒等,這次找出了330多件。它們是清宮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
記者:可以想象,此次大清理后出版的《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總目》、《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將會引起海內外史學界極大反響,對未來的明清史研究、藝術學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
鄭欣淼:故宮博物院豐富的藏品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不是故宮所獨有的,而是故宮代表國家對其進行保管。對這些文物進行妥善的保護與研究,是故宮對國家、對民族應該承擔的責任。
在面向普通大眾的過程中,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體現(xiàn)時代性
新聞背景:
近日,故宮博物院在淘寶網開通了官方旗艦店。面相憨憨的皇帝皇后、肚子渾圓的八旗娃娃現(xiàn)身網絡,立刻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捧。
記者:故宮和淘寶網,很難想象這兩者會發(fā)生聯(lián)系。故宮一面在文物大清理,一面在網上開賣故宮紀念品,這是出于什么想法?
鄭欣淼: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文物大清理是對故宮豐富的歷史內涵進行深入、全面的發(fā)掘。另一方面,故宮也要更便捷地接近大眾,使故宮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變成“流動的故宮”、“可帶走的故宮”。
記者:面向普通大眾,其實也是故宮應有的胸懷。
鄭欣淼:是的。而且,在面向普通大眾的過程中,一定要和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xiàn)時代性,要讓古老的文物具有現(xiàn)代的文化體溫。比如,這次故宮淘寶主推的是適合年輕人的Q版產品。大家看到的宮廷娃娃、Q版大兵、大明潮人等等,都是故宮專家和設計團隊歷經幾年潛心研究的成果。這種故宮之前未曾使用過的“話語系統(tǒng)”,受到了好評,像宮廷娃娃系列形象獲得了2010年博物館文化產品一等獎,銷售額在所有產品中列首位。以后,我們還會針對不同人群推出有故宮特色、故宮風格、故宮氣派的產品,讓更多人了解故宮、親近故宮。
記者:故宮開網店,一方面是接近大眾,但另一方面也令人產生疑問:故宮怎么也開始想到賺錢了。到底該如何把握商業(yè)開發(fā)的尺度?
鄭欣淼:一方面,我們要開發(fā)具有故宮特色的文化產品,讓人們在買走它的時候也等同于帶走一座紫禁城,以后一看到,就立刻想到故宮、想到中華文化。另一方面,我認為,博物館的產品開發(fā)不是指產業(yè)化,博物館不是企業(yè),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它有它的底線。我們可以賺錢,但要符合博物館的運作規(guī)則和形象。請大家放心,我們絕對不會以任何不當行為影響故宮的聲譽。
【編輯: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