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品也有價值?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近乎奇談怪論,但對于另一些人,既然贗品有市場,它就有“價值”。
本文所述贗品的買賣行為,是買賣雙方都明白是贗品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因此,其買賣行為尤其是買方的行為邏輯,就耐人尋味了。
有人去畫廊買贗品,老板問:您是要高仿還是低仿的?贗品也有質(zhì)量高下,仿得像的叫高仿,仿得一般的叫低仿,高仿、低仿價格有差異,但同真品價相比,仍相去甚遠。老板有此一問的潛臺詞,買者大概都聽得懂。買贗品的,大多是用來送禮的,買高仿還是低仿,取決于受禮者的鑒賞能力。
贗品市場上,向來是名頭越大,贗品越多,原因也在于受禮者往往只知道大名頭,認為名頭越大,價值越高,而送禮者買贗品,看中的是花小錢得大收益,但前提是受禮者對真?zhèn)稳狈镜蔫b賞力,否則,送禮者的風(fēng)險就大了。
對于贗品有研究的人,往往還有一個理論,認為古代許多書畫名跡,都是靠摹本傳世的,比如王羲之等。但這是發(fā)生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現(xiàn)代應(yīng)該不需要靠摹本來定格經(jīng)典了。
但又有一個理論認為,現(xiàn)代如張大千、顧景舟等藝術(shù)大師,早年也是靠大量仿造古代名作才磨煉出一副好身手的。但問題在于,張大千、顧景舟等假若一直靠贗品謀生的話,恐怕是成不了今天的大師威名的。
有位拍賣公司老總談及贗品,論調(diào)坦率而可怕。他說,古代公認的真跡就這么點,拍賣公司如果都要拍真品的話,早就餓死了。他認為,看拍賣公司的水平不在于看你真品拍得如何,而是要看你有本事把贗品高價拍出去。
這條歪理的背后,其實隱含著怎樣復(fù)雜的社會性啊!
【編輯: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