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高仿書畫攪亂藝術品市場 藏暴利館長看花眼

來源:青年報 2010-11-17

仿佛是一夜之間,畫家和印刷商們都發(fā)現(xiàn)了一個賺外快的新方式——印刷商們和畫家談版權,將他們的畫制成限量的高仿印刷品,這些精度極高、難辨真?zhèn)蔚母叻缕方?jīng)畫家簽名后進行銷售,一幅售價可達幾千到數(shù)萬元之巨。然而最近,有高仿印刷品進入了秋拍市場,堂而皇之地以真品身份參拍,這已經(jīng)造成了很大恐慌。本報記者經(jīng)過探訪,試圖揭示高仿印刷品市場的一些內幕。

 

【驚】高仿印刷背后藏有暴利

 

9月末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的一位李姓著名畫家曾對本報記者抱怨,他最近常被一些藝術品印刷商包圍,議題只有一個,想購買其畫作的版權,進行有限高仿印刷。李姓畫家一開始并不明白印刷商所欲何為。在他想來,印刷品畢竟是印刷品,會有人不買真跡而買印刷品?這里面能產(chǎn)生什么利益呢?后來他才知道,事情遠非那么簡單。

 

不可否認的是,已故名家吳冠中和一家藝術機構合作推出“絲網(wǎng)版畫”之舉,讓很多畫家第一次驚訝地了解到,高仿書畫印刷品也能賺大錢。吳冠中所謂的“絲網(wǎng)版畫”就是用尖端印刷技術對真跡進行一比一有限的復制,然后由畫家本人在這些限量品上簽上名字,進行高價銷售。隨著吳老的去世,這些印刷品身價也節(jié)節(jié)攀高。今年5月,一張吳老名作《交河故城》的高仿,售價已高達15萬元,遠遠超過了普通畫家的真跡。

 

印刷商們追著那位李姓名家談高仿印刷品版權,說到底就是想走一條“吳冠中道路”。據(jù)本報記者觀察,現(xiàn)在印刷商正在對名家的名作展開一場版權爭奪戰(zhàn)。他們對名家采取“盯人策略”,一幅畫一幅畫地談,而一張真跡的復制版權費一般是給畫家兩張高仿印刷品。

 

據(jù)透露,再高端的印刷技術,一張畫的高仿印刷成本也只有幾千元,但簽了名轉手出售就可賣數(shù)萬元,幾乎是十幾倍的利潤,所以畫家和印刷商都很樂于做此事。

 

【怪】美術館長也看花了眼

 

書畫高仿自古有之,比如榮寶齋的“木板水印”和日本二玄社的攝影制版技術都很有名。但是到了現(xiàn)在,高仿儼然已完全可用高科技印刷噴墨技術完成。那位李姓畫家告訴本報,為了追求極高精度,他的一幅不大的畫作,經(jīng)掃描入電腦制成的文件大小就有12G。真跡幾乎所有的細節(jié)都會被一網(wǎng)打盡。

 

高仿書畫印刷品究竟有多真假難辨?對此,業(yè)內一直流傳著一件趣事:一位德高望重的美術館長也參加了“高仿事業(yè)”,一次,有人將他的一幅真跡和相應的高仿拿給他辨認,他竟也難辨真?zhèn)?,認定那幅高仿為真跡。

 

據(jù)了解,高仿品多仿中國水墨畫,因為是噴墨到宣紙上,而且所有細節(jié)均被兼顧到,所以才會有真假難辨的效果。有一位正直的業(yè)內人士曾和本報記者開玩笑說,他看到吳冠中的那些“絲版印刷”,就真想把吳老的簽名擦掉,因為擦掉后,那畫起碼在一般人看來就和真跡沒什么兩樣了——也就是說,騙騙收藏界新手是綽綽有余的。

 

【憂】魚龍混雜攪亂拍賣市場

 

那位要擦掉簽名的業(yè)內人士只是開開玩笑,他不可能這樣做,但有人真的這樣做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高仿印刷品也不例外,當這些復制品給畫家?guī)斫疱X,也滿足了買不起真跡的愛好者的欣賞欲求時,已有別有用心的人將高仿注入藝術品市場,以假當真,把這趟渾水攪得更渾。

 

從事收藏20多年,見多了世面的北京資深藏家郝驚雷不久前就意外“打眼”。在嘉德春拍中,他以價款加傭金20余萬拍得王文治行書書卷、方士庶滄海秋波圖、顧文淵和蔡遠等合作的10開山水畫冊。后來卻發(fā)現(xiàn)竟是僅值幾千元的高仿印刷品。郝驚雷最近將嘉德告上法庭,但仍然為此氣憤難平。

 

既然幾千元的高仿,可以當幾十萬上百萬的真跡賣,已有越來越多的業(yè)內人士感覺到書畫高仿印刷業(yè)暗含的巨大危險。“雖然協(xié)議上都寫明有限印刷的張數(shù),但是如果等畫家去世,印刷商偷偷加印幾張,當真跡賣,也很難有人發(fā)現(xiàn)。”一位資深藝術市場評論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這位先生告訴記者,問題是技術先進了,法律卻沒有跟上。為了防止高仿印刷品攪亂藝術市場,應該立法規(guī)定,所有高仿品都必須有專門的標記,而且每一張復制品都應該向有關部門報備,必須嚴厲打擊私印的行為。
 

 


【編輯:李云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