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書畫名師佳構閃耀香港佳士得2010金秋拍場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0-10-22

香港佳士得(Christie’s)將于2010年11月30日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中國古代書畫】及【中國近現(xiàn)代畫】秋季拍賣,繼續(xù)為廣大藏家呈獻優(yōu)秀的中國書畫作品。本季中國書畫拍賣將呈獻逾350幅古代、近現(xiàn)代名師佳作,總估價超過2.6億港元(3,400萬美元)。【中國古代書畫】專場拍品包括明朝書法家和畫家如王鐸、倪元璐、黃道周、藍瑛的精彩作品,重要的清代藝術家如八大山人、華喦、袁江的佳構?!局袊F(xiàn)代畫】專場將以清末及民國以后活躍在畫壇的藝術家作品為主,呈獻一批十九和二十世紀重要大師如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張大千、林風眠等大師的杰作;此專場拍品也涵蓋了來自中國各地區(qū)與畫派畫家的精美作品,精彩紛呈,不容錯過,相信定能滿足不同收藏家的喜好。

“靜穆明潤,真思卓然”--「中國古代書畫」專場

今年11月的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將呈獻多幅15至19世紀重要的明清水墨書畫,包括明朝書法家和畫家如王鐸、倪元璐、黃道周、藍瑛的精彩作品;重要的清代藝術家如八大山人、華喦、袁江的書畫,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書畫獨特的意境與韻致以及中國文化、哲學的博大精深。

八大山人(1626-1705)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原為明朝王孫,明滅亡后,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fā)為僧。八大山人的繪畫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曠。他的形式和技法是其真情實感的最好的一種表現(xiàn),筆情恣縱,不構成法。他著眼于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其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今年的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秋拍拍場將推出清朝著名畫家八大山人的一幅重要水墨紙本作品《松芝圖》(估價:港元4,000,000–5,000,000/美元516,100–645,200)。在該幅《松芝圖》中,八大山人以闊筆大寫意的畫法,通過象征寓意的手法,對所畫的造型進行夸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該幅畫作構圖疏簡,風格樸茂,以放任恣縱,蒼勁圓秀的筆觸刻畫了代表長壽和智慧的松樹與靈芝。整幅畫作清逸橫生,洋溢著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用墨方面,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潤明潔,寥寥數(shù)筆,神情畢具,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樸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

整幅畫作逸筆草草,看似漫不經心,隨手拾掇,而干濕濃淡、疏密虛實、遠近高低,筆筆無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這種無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與技巧的高度結合,使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到一個自由王國,八大山人獨特的繪畫風格對后世影響極大,該幅《松芝圖》實為藏家們不容錯過的一幅佳作。

 

 

 

王鐸(1592-1652);倪元璐(1593-1644);黃道周(1585-1646)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fā)展起來的,可以追溯到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伊始。中國書法作為文人主要的表達工具,體現(xiàn)了學者的視野,技能和知識,也代表了他們的品德和自律;中國書法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今季的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拍場上將為藏家們呈獻多幅明朝著名書法家的精彩作品,包括王鐸的水墨花綾本《行書臨王筠帖》(估價:港元1,200,000–1,500,000/美元154,800–193,500);著名學者倪元璐的水墨絹本《草書 》(估價:港元800,000–1,000,000/美元103,200–129,000)以及黃道周的水墨絹本《草書》(估價:港元600,000–800,000/美元77,400–103,200)。

 

王鐸,字覺斯,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其書法筆力雄健,長于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xiàn)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學古且能自出胸臆。

 

在我國書法史上,王鐸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一代書風。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超邁雄奇的行草書。在此幅水墨花綾本《行書臨王筠帖》中,其行草書恣肆狂野,揮灑自如,用筆沉著痛快,縱橫跌宕,自然出奇,表現(xiàn)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極富感染力。同時,王鐸在筆墨上的創(chuàng)新也可在該作中略見一斑,其筆下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于不經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xiàn)出特殊個性,形成一種強烈的節(jié)奏。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后來的發(fā)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相信此幅行書佳作定將吸引眾藏家們的熱切追捧。

 

“明末清初”是一個紛亂雜言而又曲折萬端的時代,由于受到改朝換代的天崩地解所帶來劇烈的心理震撼,以及當時學術文化的變遷,激發(fā)了一些人的文化關懷與藝術潛能。此季的中國古代書畫拍場上將為藏家?guī)砻髂┑淖詈蠖积R名書法大家黃道周和倪元璐的作品。在晚明書壇,倪元璐和黃道周都是剛直節(jié)義之士,書法亦奇倔俊爽,個性極其鮮明。首先,結構安排上欹斜交錯,險峻恣肆,多姿而奇?zhèn)?。其次,在運鋒的流轉、頓挫中融入了更多的沉郁和澀拙之筆。點畫亦支離而詭異,頗具風骨凌厲之氣勢,風格獨標。從倪元璐和黃道周的這兩件《草書》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超逸不凡,書風險仄奇絕、奇郁蒼渾,點畫行跡透視了其氣節(jié)。如此珍罕重要的草書真跡,想必定能得到識者的珍愛。

 

 

藍瑛(1584–1664后)

 

藍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畫家之一,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師畫家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致力。韓昴在《圖繪寶鑒續(xù)纂》中說他:“畫從黃子久(黃公望),入門而醒悟。”中年自立門庭,上窺晉、唐、兩宋,遍摹元代諸家筆法,集取優(yōu)長,由此入門,始能各極變化。晚年筆力蓊蒼勁,氣象峻 ,有人許其與文征明、沈周并重。

 

藍瑛的繪畫用筆有頓挫,以疏秀蒼勁取勝,尤善寫秋景。今年的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書畫】秋拍拍場將推出藍瑛的設色絹本《云壑清聲》(估價:港元800,000–1,000,000/美元103,200–129,000)。該畫作設色清雅,水墨小青綠淡著色山水,點染別致,整幅畫面氣力深厚,筆墨含蓄雋雅,構圖奇?zhèn)?、落筆縱橫。畫面中飛瀑響泉、老樹蒼山;勁松常青,高士觀瀑聽泉,一派怡然自樂之態(tài)。此畫雖于題款上稱“則趙榮祿畫法”,實則所畫均充滿自己的面目與風格;雖力追古法,但能融會貫通,自成風范,實屬不容錯過的一幅藍瑛佳構。

 

 

華喦(1682-1756)

 

華喦,字秋岳,清代著名畫家,是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工詩善畫,山水、花鳥、人物皆精;作畫認真嚴謹,不愿墨守陳法,能推陳出新,追求自然、真實和個人表達。他的畫筆墨不多,空靈而不松散;筆意縱逸超脫,設色清麗。其山水畫落實于自然,以繁復的用筆表現(xiàn)出江南的繁山茂林,清雅脫俗。

 

此場秋拍的另一亮點為華嵒(1682-1756) 的水墨紙本《重陽秋光圖》(估價:港元800,000–1,000,000/美元103,200–129,000)。該作構圖疏朗空靈,筆墨松靈秀逸,設色淡雅清麗,藝術格調清新明快、雋逸妍美。畫中的山石筆力清勁,剛中見柔;將寫景與抒情融合一氣,描繪了文人游冶山林泉石的悠閑生活。整幅畫氣暈沉厚、不襲陳套,充滿了新的意涵和情境,具有較強的藝術觀賞性和情感感染力,實屬藏家們不可多得的逸品。

 

 

 

袁江(約1690-1730)

 

界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畫種,是用界尺來描寫宮室,亭臺閣樓的繪畫,用線挺而直,具有造型嚴謹?shù)娘L格特征。

 

袁江是“有清一代推為第一”的界畫家,在清代繪畫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季拍場上將為眾藏家呈獻袁江的一幅小品《江天雪霽圖》(估價:港元400,000–500,000/美元51,600–64,500)。該畫作絹本設色,描寫了一派湖光山色,顯示了畫家巧妙的構思和高超的技藝。近景蒼松翠柏環(huán)繞,叢林中亭臺樓閣,宛若仙境;遠處湖闊云天,極目群山聳峙,云漫霧嶂。袁江以非凡的寫實手法賦予了畫面厚重的立體感,亭臺樓閣融于煙波浩渺的山水之間,畫中人物的點綴更平添了畫面的人氣和生機,增加了畫面的韻律和節(jié)奏。該佳構在構圖章法、寫實功力、創(chuàng)作意境上集眾家之長,廣泛吸收傳統(tǒng)山水畫的技法,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袁江的繪畫藝術風格影響了數(shù)代人,包括袁耀,張廷彥等知名畫家,形成了清代界畫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述古暢懷,但求真趣”--「中國近現(xiàn)代畫」專場

 

【中國近現(xiàn)代畫】專場將以清末及民國以后活躍在畫壇的藝術家作品為主,呈獻一批十九和二十世紀重要大師如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張大千、林風眠等大師的杰作,不論題材、年代和作者都堪稱珍罕精彩,相信定能滿足不同收藏家的購藏喜好。

 

 

傅抱石(1904-1965)

 

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作為現(xiàn)代中國繪畫的領軍人物,經常把傳統(tǒng)詩歌和傳說作為其繪畫的主題。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學中尤鐘情于詩,歷代佳作無不熟稔,體現(xiàn)在他的畫中,隨手拈來即成佳品。 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還是唐詩。根據(jù)古人的詩立意,或從中汲取靈感,抓住其精神實質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無須題詩而詩意盎然。我們從引領此季中國近現(xiàn)代畫專場拍賣的抱石先生設色紙本力作《琵琶行》(估價: 港元20,000,000 –40,000,000/美元2,580,600–5,161,3000)中可以略窺端倪。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因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在唐朝藩鎮(zhèn)勢力刺殺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的事件中蒙冤,繼而被唐憲宗貶為江州司馬。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杜眯小纷饔谒H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演奏的哀婉之音和她的凄涼身世,聯(lián)想到自己在仕途的迷茫和絕望,繼而抒發(fā)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琵琶女的音樂和遭遇與自己的生活相互映襯,而瑟瑟秋日更增添了一絲凄涼。在這里,詩人把一個琵琶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傅抱石對此作的構圖極之縝密――對角呼應,人物哀愁的情緒呼之欲出,周圍黯淡的月光更顯悲愴。人物黯淡的造型和暗沉的色調完美融合,樹木則凸顯出藝術家高超的筆法和對光的運用。

 

傅抱石認為“畫面首先要感動畫家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在成功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自然而然運用到書法的筆法。在此作品問世之前,傅抱石曾創(chuàng)作過同一題材的繪畫——當時的社會正經歷一系列的劇變,和白居易一樣,人們對未知的將來感到迷茫。

 

《琵琶行》突破了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概念,在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下保持了文化重要性的同時也做到了創(chuàng)新。傅抱石以樸素沉著、平實無華的技巧表達了畫家對筆下人物的理解與共鳴,深入生動地表現(xiàn)了對象的豐富、復雜與微妙,實為藏家們不容錯過的一幅抱石先生精典佳作。

 

林風眠(1900–1991)

 

 

林風眠的繪畫創(chuàng)作有他自己獨特的風格,擅長古為今用,融會中西,使之和諧地融化在濃厚的傳統(tǒng)筆墨和傳統(tǒng)的造型意象之中。在他的畫中,中國書畫的精神與意境表現(xiàn)得到了更豐富且活力的新生命。林風眠的設色紙本作品《小微》(估價:港元5,000,000–6,000,000/美元645,200–774,200)亦將閃亮今秋拍場。

 

在《小微》中,林風眠將西方的寫實主義與中國的水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畫面中的小女孩面容柔美,端莊靜穆,微微上翹的丹鳳眼,迷人而略帶羞澀的笑容,將小姑娘含蓄溫柔的特性表露得完美無缺。畫作構圖飽滿充實,創(chuàng)造著令人神往的意境;畫作同時以層次豐富、沉穩(wěn)和諧的濃厚色調深深地抓住了人們的視覺,形成了獨特柔美的東方抒情現(xiàn)代主義風格。

 

 

京劇也是林風眠藝術創(chuàng)作的來源,京劇中的人物及舞臺效果,在他筆下更化為生動活潑的創(chuàng)作題材。林風眠的設色紙本力作《京劇人物》(估價:港元3,000,000–4,000,000/美元387,100–516,100)也將在中國近現(xiàn)代畫拍賣專場中呈獻給廣大藏家。這幅《京劇人物》造型簡潔生動傳神,構圖上追求平面化,極富幾何造型的意味,線條爽利、質樸洗練,頗富中國民間剪紙的特色;畫作的色彩大膽熱烈,筆意沉穩(wěn)流暢,更有珠聯(lián)璧合之妙,顯示了畫家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是藝術家在探討京劇題材上結合中國傳統(tǒng)仕女之美的精彩佳構。

 

張大千(1899-1983)

 

張大千的畫作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對于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 、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大千先生在敦煌洞窟寺廟藝術的研究和記錄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長達兩年多的時期內,張大千近距離臨摹了各朝代壁畫。

 

 

此季拍場上的另一亮點為張大千的設色紙本《飛仙》(估價:港元3,000,000–4,000,000/美元387,100–516,100)?!讹w仙》作于辛巳年(1941年)冬,以張大千在敦煌臨摹的276幅壁畫為原型。從1941年5月至1943年末,他一直在那里工作,而此段經歷對他日后的繪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并代表了藝術家運用明亮朱砂及表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畫家精湛技巧的這一特殊時期。

 

《飛仙》是融合了莊嚴肅穆和奪人光彩的藝術作品,超越了令人崇拜的宗教繪畫。張大千對美學的理解如他自己所說:“繪畫最重要的是表現(xiàn)美”――這也體現(xiàn)在他對佛肖像準確的描繪上。他最終的目標是表達情感,并在人物繪畫中呈現(xiàn)出“非凡的構圖”。

 

張大千注意到敦煌的壁畫由厚重或多層的礦物顏料完成,能夠保存幾個世紀。張大千也由此采納運用生動明亮的顏色,在保持佛像人物安詳端莊的同時,令他們更加光彩奪目?!讹w仙》圖中的仙女面部豐滿,眉目清秀,身材勻稱豐腴,線條圓渾流轉,畫面散發(fā)著濃麗與清雅并俱的藝術風格;流暢有力的人物輪廓令面部更顯從容,珠寶點綴的頭飾亦是錦上添花。此外,飄逸的飾帶亦帶來了生氣和動感,雍容華貴的衣飾,襯托出在云中飛行的婀娜身姿。作品題詞顯示該作原型是敦煌第12窟壁畫,實為畫家以敦煌造像為題材的一幅精品。

 

張大千一向重視“以古為新”,借古開今的理念,往往融合兩家或更多古名家的風格來源。今季的秋拍拍場上還將呈獻張大千于一九四九年作的《仿王蒙青卞隱居圖》(估價:港元3,000,000–4,000,000/美元387,100–516,100),屬于他仿古寫生后期、抗戰(zhàn)后成都時期(1944–1949)的作品。

 

大千先生從1927年初游黃山以來,不斷游歷名山勝境,擷取自然靈氣來描寫所見的實景。在敦煌的兩、三年時間,他用臨摹功夫來認識、熟悉以至掌握古人之繪畫語言, 達成心手相合的訓練。張大千曾說:“畫山水一定要實際,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巒平坡,煙嵐云靄,飛瀑奔流,宇宙大觀,千變萬化,不是親眼看過是上不了筆尖的。”在臨摹王蒙的同時,大千沒有一筆筆地去模仿,在構圖的章法安排,筆墨的疏密濃淡,光影之明暗對比,布局之走向,設色之濃艷亮麗等,無不細心致力,絕不是依樣照抄,反而再創(chuàng)造了另一種的王蒙風韻。大千以清勁的筆觸將群峰飛瀑,秋樹遙山悠然疏朗地躍然紙上,漸成清遠之境,不僅生動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山水,同時還刻畫了大千心中的風景。

 

齊白石(1863-1957)

 

 

齊白石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將中國畫的精神與時代精神統(tǒng)一得完美無瑕,為現(xiàn)代中國繪畫史創(chuàng)造了一個質樸清新的藝術世界。齊白石的藝術風格源出于民間的鄉(xiāng)土工藝,畫題更深入普通大眾的生活,他的作品洋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成功地以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了中國畫的現(xiàn)代藝術精神,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

 

此場專拍中齊白石的設色紙本《山水花卉冊》(估價:港元2,500,000 –3,500,000/美元322,600–451,600)是一件非常值得藏家們期待和追捧的力作。此幅《山水花卉冊》在白石老人的經營下,呈現(xiàn)出山水、花卉最動人的姿態(tài)。其中的花果冊頁中所呈現(xiàn)的生命感在其寫意和沈煉的筆觸下,由形似而提升為神妙,呼應了白石老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理念。而山水冊頁的色墨渾然一體,濃、淡、明、暗筆墨交錯,精準拿捏色彩、光與影的變化,將屋舍、樹林、山巒、江水巧妙地組織在一起,意境開闊,筆墨渾厚;氣韻生動,格調質樸,在尺幅之內蘊藏了無限的內涵,形成了祥和、靜謐的氛圍,令人回味悠遠。

 

整幅畫作筆筆自然,意境奇特;賦色清雅,生趣盎然,呈現(xiàn)出生活的單純意趣,白石老人通過他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以筆墨抒發(fā)真實山水之造化,盡顯齊氏山水花卉作品的獨特風格,實乃難求之佳作也。

 

徐悲鴻(1895-1953)

 

 

徐悲鴻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奠基者,其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yǎng),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范。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其中國畫中,創(chuàng)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筆下的花鳥走獸、山水人物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

 

此季拍賣將為藏家?guī)硇毂櫟乃埍玖ψ鳌痘仨罚ü纼r:港元1,500,000–2,000,000/美元194,200–258,100),畫作中的造型精確生動,融中西繪畫之長于一爐,筆墨酣暢,形神俱足。在此幅畫作中,徐悲鴻以他特有的捕捉動態(tài)和神情的敏感,將小貓的可親神態(tài),盎然生趣刻畫得栩栩如生;以簡練而富變化的筆墨、明快而典雅的色彩突出它的從容自在,機敏動人之態(tài)。徐悲鴻畫貓也如畫其他動物一樣,常寄意抒懷,寫心中之抑郁,寄愛國之情思。徐悲鴻籍畫貓抒發(fā)他對安寧平靜生活的渴望,但他所處的那個動亂時代和他所倡導的振興中國美術的事業(yè)不容許他有這種享受,于是這種美好的愿望便凝聚在他的畫面之中。該幅《回眸》實為不可多得的一幅徐悲鴻佳作。

 

此季的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秋拍拍場上的精彩力作還包括謝稚柳的《松瀑鳴琴圖》(估價:港元4,500,000–5,500,000),傅抱石的《溪間觀泉圖》(估價:港元1,500,000–1,800,000),趙少昂的《草澤雄風》(估價:港元1,800,000–2,800,000)等等。佳士得還將于本年十月底在北京、上海與廈門舉辦中國書畫香港秋拍的精品巡回展覽。
 

 


【編輯:小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