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跨媒體 跨境域 跨時代:國美籌建跨媒體藝術學院

來源:美術報 作者:潘欣信、黃俊嫻、葉芳芳 2010-09-04

  世博會城市生命館

 

跨媒體 跨境域 跨時代

——中國美術學院籌建跨媒體藝術學院9月12日正式成立

 

9月,學院金秋。又一批藝術學子即將跨入高等美術院校的時刻,向來領風氣之先的中國美術學院,將再次為美術界矚目。

 

8月24—26日,中國美術學院中層干部讀書會在浙江安吉召開。圍繞學院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未來五年的調整和規(guī)劃,進行了廣泛而充分的暢想和討論。期間,本報記者赴安吉采訪獲悉: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將于2010年9月12日宣告正式成立。

 

據(jù)學院領導介紹,這一新成立的學院,是中國美院在學科建制上進行全方位的優(yōu)化和整合,由現(xiàn)在學院的新媒體系、綜合藝術系、藝術策劃系整合而成。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稱:這是中國美術學院最新銳的學科集群,它將是中國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實驗藝術學院”,一個以媒體實驗為發(fā)動機,全面開展當代藝術教育的學院。

 

在全球范圍內,新興媒體藝術的發(fā)展水平,已成為衡量各國藝術教育水準和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活力的重要指標。學術傳統(tǒng)淵深的中國美院,在新的歷史境域中,為應對世界視覺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和創(chuàng)意文化日益增大的社會需求,為進一步推動當代藝術和創(chuàng)意媒體的發(fā)展,邁出了又一嶄新的學術腳步。

 

【相關資訊】

藝術院校的實驗教學:藝術界的名師高徒

引風氣之先的學院文脈

 

近代中國美術史上的多數(shù)“新潮”與“運動”,都與中國美術學院有關。

 

從1928年西子湖畔“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誕生之日起,為中國美術拓展和創(chuàng)新的歷史機遇,總是特別地眷顧“國美”這方藝術家園。而20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興起以來,中國美術學院更成為其先鋒陣地和重要堡壘。從1980年代開始,中國美術學院的媒體藝術探索即成為中國新興媒體藝術的先聲。世紀之交,新媒體藝術研究中心成立,標志著國內新興媒體藝術體制建設的開端;1994年,綜合繪畫系成立,2003年新媒體藝術系以及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7年,藝術策劃系成立……這一系列系科的創(chuàng)建,使得新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學院在新興媒體研究和實驗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在國內始終位居前沿,不斷地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開啟新的篇章。

 

歷史機遇再度降臨。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多媒體開幕式的驚艷,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示的種種驚奇,日新月異發(fā)展的科技和越來越融入世界的中國社會,給了美術院校一個巨大的歷史機遇去開辟新領域,拓展新視野。與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傳統(tǒng)的優(yōu)勢系科相比,中國美術學院最新銳的學科——新媒體藝術系、綜合藝術系以及藝術策劃系,在參與世博設計、城市改造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fā)揮新興媒體和創(chuàng)意優(yōu)勢,顯示出非同一般的銳力。許江院長敏銳地認識到,世博會開始把所有的技術奇觀、媒體奇觀,以當代藝術的百倍規(guī)模帶給大眾,中國視覺文化、中國觀眾的視覺品位、視覺期待,必將產(chǎn)生一個重要的提升和改變。在社會即將進入“后世博時代”的背景下,美術學院怎樣在自己的教育系統(tǒng)內,積極地、未雨綢繆地來應對這樣一種局面?

 

從“新媒體”、“多媒體”到“綜合媒體”,此時,許江“學院內部對當代藝術的系統(tǒng)性建設”這一構想悄然浮出水面。

 

正是在這個構想中,新的可能性開始被學院領導者納入視野:跨界、跨領域的多元合作,已成為美院未來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或者說是美術教育、美術實踐的一種新趨勢。

 

而中國當代藝術教育自身的發(fā)展,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中國當代的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發(fā)展狀況,早已從國、油、版、雕等經(jīng)典造型藝術和設計學科的兩端對立中解脫出來,新的藝術媒介和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主導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成為擺在中國高等藝術教育面前的迫切問題。跨媒體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高士明介紹說,經(jīng)過了十年的探索,中國美術學院的當代藝術教育,已走上一個新的階段。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綜合藝術、策劃系培養(yǎng)出來的年輕藝術家、策展人開始進入當代藝術界,學院的力量逐漸釋放出來。他們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他們所喚起的社會期待,使學院開始考慮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的必要。“如何能再上一個臺階?這不僅是資源整合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更加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學院對當代藝術意味著什么?當代藝術教育的學科本身應該如何重新架構?”

國際視野下的學術論證

 

2010年5月26日,應中國美術學院邀請,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館長Richard Armstrong、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館長Alfred Pacquement、德國慕尼黑美術館館長Chris Dercon、荷蘭Van Abbe博物館館長Charles Esche等23位國際著名藝術機構負責人集聚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學術論證會。

 

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從不同的經(jīng)驗出發(fā),探討了“跨媒體”學科未來的發(fā)展和規(guī)劃,為學科立意、教學模式與發(fā)展策略等問題出謀劃策。

 

經(jīng)眾位專家認定,跨媒體學院的宗旨在于:促進媒體技術開發(fā),推動當代藝術實驗,從媒體中發(fā)掘創(chuàng)意,從技術中發(fā)顯人文;以媒體實驗、藝術創(chuàng)作、文化研究、策展實踐四維互動的跨學科格局,全面優(yōu)化當代藝術教育的教學模式,推動當代藝術的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實踐。

 

“跨媒體”這一新事物,從構想開始邁出實質性的步伐。而這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完整可借鑒的經(jīng)驗。

 

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楊勁松告訴記者,20世紀60年代,德國的美術院校率先把油畫、版畫、雕塑等傳統(tǒng)藝術分類取消,成立自由藝術系,用實驗室來支撐所謂自由藝術理念或者文化思想。在跨媒體藝術學院成立之初,國外的唯一參照就是打破專業(yè)架構,實現(xiàn)“跨”的學科互動。

 

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管懷賓指出,中國美院開始啟動實驗藝術教育之后,國內各學院紛紛建立綜合藝術、新媒體藝術學科,這種跟風現(xiàn)象已在全國范圍蔓延,但這種蔓延并不能代表學術的深度。學院的深度就是學術的深度,而學術的推進不僅僅是建立新系科,跨媒體藝術學院把媒體實驗、藝術創(chuàng)作、文化研究和策展實踐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推進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和教育的思考。跟媒體搭邊的所謂“媒體學院”,在國內有兩類,一類是設計類,一類是傳媒類。以往的“跨”更多是學院教育內部的改革,而這次“跨”,我們的技術延伸和思想延伸已經(jīng)在學院以外。楊勁松說,許江院長很早就強調:必須要為長三角文化做點什么,必須要知道社會上想什么,不能與社會沒有關系。在這個要求下,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綜合藝術和策展系的教學課堂設在學校,但是課題內容設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所以,學院教學很順暢地介入到雙年展、世博會等項目中去,“帶著思想深入社會”。

 

高士明認為,藝術學院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古典意義上的,即通過“美育”引導心靈轉向;第二個意義則是推動社會更新。第二層意義在當代尤為重要,這需要從最基本的技術經(jīng)驗、媒體經(jīng)驗出發(fā),不斷更新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對藝術的理解。“今天在跨媒體藝術學院這塊實驗田里,我們希望能夠在新的研究平臺上、新的教育結構中,檢驗一下我們能夠做到什么程度。這是一塊實驗田,不僅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實驗田,也將是當代藝術的實驗田、當代藝術教育的實驗田。”

 

通過長時間的探討和論證,新的發(fā)展目標豁然開朗,而學科架構、師資配備、教學模式和研究方向也水到渠成地確立起來。

跨境域的視野和教學方式

 

影像、互動、網(wǎng)絡等新媒體形式,已然成為影響當今世界的主流媒介。以信息化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推動了藝術創(chuàng)作媒介的革新和對人們的感知經(jīng)驗,也為藝術學院的教學和思路的革新提供了歷史的契機。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中國美術學院通過充分論證,對現(xiàn)有新媒體、綜合藝術、策展系教學進行了有機重構,構筑起了一個全新的當代藝術教學和科研平臺。按照許江院長的話說,就是“把各種原先分離的系統(tǒng)聚在一起,讓它們彼此激發(fā),為當代藝術和創(chuàng)意文化打造一個全新的‘動力’系統(tǒng)”。

 

跨媒體學院副院長、書記李振鵬告訴記者,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由工作室、實驗室以及研究策劃部三個教學、研究平臺組成。工作室以創(chuàng)作推動教學,以研究深化基礎,在學院與社會的互動中,拓寬、加深學生的學術視野和融變能力;實驗室則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技術支撐,與教學配合,但又不與教學工作室一一對應,而是有自己的研發(fā)使命:致力于在美院成立一個高水平的媒體研發(fā)團隊;而跨媒體學院最大的特色是設立了一個獨立的研究策展部,這是一個集合文化研究、媒體批判與當代藝術策展實踐的跨學科機構,在社會思想的意義上思考當代藝術,然后試圖從當代藝術中發(fā)掘或更新社會思想的界面。

 

高士明強調,跨媒體學院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把藝術實踐和社會思想研究交織在一起,藝術家做研究,理論家做實踐,當代藝術和社會思想互動共生,水乳交融,共同推動社會更新。“我們的‘跨’,不僅僅是在藝術領域的‘跨’,還是在當代藝術和社會思想之間的‘跨’,是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跨’,既是跨媒體,又是跨領域,同時也是跨國際。學院正在上?;I建一個國際藝術中心——跨媒體藝術國際,計劃與國際名校如美國帕森斯設計藝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等機構進行聯(lián)動,將率先在美院實現(xiàn)研究-教學-展示的國際化。藝術創(chuàng)作、媒體實驗、文化研究、策展實踐,這樣一個四維互動的結構,包羅了當代藝術的種種可能??缑襟w學院既是一個教學平臺,又是一個研發(fā)平臺。我們看到了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對目前世界產(chǎn)生的影響,同時也看到了中國技術革命、媒體革命所產(chǎn)生的可能,跨媒體學院將以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研究為基礎,兼顧創(chuàng)意文化的生成與開發(fā)。”

 

這種著眼于未來、著眼于全球、著眼于實踐的眼光和策略,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眾多重磅藝術家的關注。學院最新引進了著名藝術家楊福東擔任實驗影像工作室主任,著名音樂人姚大鈞加盟開放媒體工作室,還有大量的客座教授,如范迪安、張頌仁、盧杰、陸興華、鄭慧華、吳文光、Sarat Maharaji、Raqs Media Collective等當代重要的策展人和學者,都成為學院非常積極的合作者。如許江所說的,跨媒體學院將是一所當代藝術“明星學院”。

 

楊勁松說,“跨媒體藝術學院的未來,是中國美術學院打造自己文化方式、思想方式、藝術方式的一個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一所“跨媒體”、“跨境域”、“跨時代”的學院,將在未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中擔當重要的角色。

相關鏈接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學組織結構

 

跨媒體藝術學院由工作室、實驗室以及研究策劃部三個教學-研究平臺組成,下設5個工作室、3個研究所、8個實驗室;同時,學院還將在上海設立國際跨媒體藝術中心,用于跨媒體藝術的國際交流與展示。

 

一、工作室

 

以創(chuàng)作推動教學,以研究深化基礎,在學院與社會的互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術視野和研發(fā)能力?!?/p>

 

具體媒介工作室(Embodied Media Studio),主持人:張培力。

 

學術目標:從技術和觀念角度,深入探索媒介的表現(xiàn)方法和感覺機制,強調新媒體手段與身體、行為之間的互動關系。代表課程包括:身體媒介、空間反應、數(shù)字的物理感知等?!?/p>

 

實驗影像工作室(Experimental Image Studio),主持人:楊福東。

 

學術目標:全面探索傳統(tǒng)攝影與數(shù)字圖像在當代藝術中的可能性,通過對攝影、聲音和運動影像的綜合性開發(fā),推進當代影像藝術的感性實驗。代表課程包括:古典攝影:技法與美學、影像敘事與詩學、數(shù)碼影像的媒體拓展等?!?/p>

 

空間多媒體工作室(Studio of Installation & Narrative Environment),主持人:管懷賓。

 

學術目標:從當代媒體-技術空間中構造空間美學,以裝置與影像等多種方式開發(fā)媒體空間的敘事潛能,同時,注重公共領域中的媒體與藝術實踐。代表課程包括:造景與造境、材料與現(xiàn)成品、錄像作為社會媒介等。

  

開放媒體工作室(Open Media Studio),主持人:沈立功。

 

學術目標:把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世界看作現(xiàn)實中不可或缺的景觀,用開闊的視野考察既有的媒體形式,對領先科技進行人文再造,思考個人化媒體終端在開放條件下的藝術生產(chǎn)與社會應用。代表課程包括:虛擬世界——在線實時三維擬境的現(xiàn)實應用、從虛擬樂器出發(fā)的聲音與影像介入、媒體素描——數(shù)字圖像技術等。

 

總體藝術工作室(Total Art Studio),主持人:邱志杰。

 

學術目標:以文化研究為知識基礎的當代藝術教學體系;以社會現(xiàn)場為平臺的跨媒體藝術實踐,以事件與現(xiàn)場為中心的綜合性藝術創(chuàng)作。代表課程包括:表演\劇場\事件與身體政治; 藝術制度批判與日常生活; 媒體經(jīng)驗與社群重構; 田野調查和介入性創(chuàng)作等?!?/p>

二、研究策劃部

 

研究策劃部是一個集合文化研究、媒體批判與當代藝術策展實踐的跨學科機構,一個藝術、媒體與政治的國際性思想空間,一個直面中國當代社會現(xiàn)實的思想-藝術實驗室。其宗旨是在文化研究、媒體研究與策展研究的基礎上推動當代藝術的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實踐。

 

機構

 

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Social Thoughts),主持人:高士明。

 

跨媒體藝術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Trans-media Arts),主持人:吳美純。

 

基本視覺研究所(Institute of Radical Visuality),主持人:耿建翌。

三、實驗室

 

作為跨媒體藝術學院的重要教學平臺,實驗室面對所有工作室開放,施行網(wǎng)絡預定與管理制度。

 

聲音藝術實驗室

 

數(shù)字圖形與互動藝術實驗室

 

數(shù)碼暗房實驗室

 

動力裝置實驗室

 

虛擬感官實驗室

 

錄像藝術與數(shù)字電影實驗室

 

跨媒體展示與表演實驗室

 

綜合材料實驗室

 

 


【編輯:李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