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藝術文獻庫“未來的材料:記錄1980-1990 當代中國藝術”計劃(左)與紐約MoMA出版的《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
“未來的材料:記錄1980-1990當代中國藝術”及《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
亞洲藝術文獻庫 www.aaa.org.hk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www.moma.org
亞洲藝術文獻庫(“文獻庫”)與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剛完成兩個紀實項目,兩者對于更深入地了解當代中國藝術皆大有裨益,我們深以為慶。它們分別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未來的材料:記錄1980-1990當代中國藝術”計劃,以及MoMA出版的《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2010年秋,文獻庫將與MoMA在中國各大城市和紐約聯(lián)袂推出項目成果發(fā)布會。這兩個項目意義重大,它們通過記錄、收集和翻譯重要的論述、原始素材和文本,以集中探討當代中國藝術三十年來的迅速增長和發(fā)展。
“未來的材料:記錄1980-1990當代中國藝術”
在中國近代藝術史上,1980年代的影響極為深遠。在此期間,許多當前知名的藝術家正在藝術院校學習,首次展出其作品,并為其藝術實踐和今日的成就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了深入研究這個中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期,文獻庫展開了一個專題文獻項目,花了四年時間,收集、整理和保存這些彌足珍貴的紀實和原始素材。結果,文獻庫匯集了數(shù)百本八十年代的出版物,完成了75次錄像采訪及一部紀錄片的制作,并將一批著名藝術家和策展人 (如費大為、張曉剛、鄭勝天、呂澎、毛旭輝、吳山專等) 的個人珍藏進行數(shù)位掃描。文獻庫共擁有七萬多個數(shù)位檔,堪稱為當今世上最具規(guī)模和最有系統(tǒng)的八十年代紀實文獻庫。這批資料將于2010年9月免費對外開放,公眾人士可親臨文獻庫辦事處查詢,或瀏覽文獻庫為此而設的專屬中英雙語網(wǎng)站:www.china1980s.org。
《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
盡管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前衛(wèi)藝術生機盎然、創(chuàng)意洋溢,且在當代國際藝壇上備受重視,但任何一種西方語言中尚不存在對這個重要藝術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精心甄選了一批原始文本譯成英文。這些文檔涵蓋前衛(wèi)藝術團體的宣言、重要展覽的前言、代表性的藝術家之著作、重要的評析論文等。書內(nèi)收錄的文本按時間排列,循序漸進地引領讀者追溯中國前衛(wèi)藝術由1976年至2006年的演變發(fā)展。美國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東亞藝術中心主任及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巫鴻出任編輯一職,編務有王必慈從旁協(xié)助,出版和發(fā)行機構分別為MoMA及杜克大學出版社。如欲購買此書,可親臨MoMA專賣店,或登入www.momastore.org 或www.dukeupress.edu,直接于線上購買。
公開活動日程
是次聯(lián)合發(fā)佈會將邀請藝術家、策展人及學者參與一系列座談會:
香港,九月七日,下午六時三十分至八時三十分,香港藝術中心
講者包括:陳侗 (藝術家)、Doryun Chong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繪畫及凋塑部副策展人)、 杜柏貞 (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主席)、王愛和 (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巫鴻 (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及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及 徐坦(藝術家)
登記:enoch@aaa.org.hk
北京,九月九日,下午六時三十分至八時三十分,中央美術學院
講者包括: Doryun Chong、 杜柏貞、宋冬(藝術家) 、黃銳(藝術家)、巫鴻及徐冰(藝術家)
上海,九月十一日,下午四時至六時,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
講者包括: Doryun Chong、 杜柏貞、吳山專(藝術家)、施勇(藝術家)、巫鴻及余友涵(藝術家)
紐約,十月十五日,下午六時三十分,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講者包括:杜柏貞、黃銳、林天苗(藝術家)、Sarah Suzuki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印刷及插圖書部副策展人) 、巫鴻,活動完結后將設有售賣《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的攤位。
聯(lián)合發(fā)布會主辦機構: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及ArtHub Asia暨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上海)
主辦機構
亞洲藝術文獻庫 (香港)
亞洲藝術文獻庫成立于2000年,是一個年青、有活力的機構,旨在收藏及保存當代亞洲藝術的資訊,并致力將館藏開放,增加大眾認識,鼓勵對話及促進有關的研究及評論。亞洲藝術文獻庫是首個同類型的藝術中心及圖書館,擁有全球最全面的當代亞洲藝術第一手及第二手資料,目前超過26,000項之館藏,是為同類型最齊全的收藏之一,公眾可親臨圖書館瀏覽資料,或透過網(wǎng)上目錄搜查藏品紀錄。
由創(chuàng)辦以來,亞洲藝術文獻庫已不只定位為一個有待發(fā)現(xiàn)的靜態(tài)資料藏庫。透過定期籌辦的教育及公開活動,文獻庫致力引發(fā)討論與反思,并將豐富的館藏資源介紹給更廣闊的受眾群。
網(wǎng)址:www.aaa.org.hk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紐約)
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于 1929 年成立,作為一所教育機構,MoMA一直致力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現(xiàn)代美物館。MoMA的中心使命為促進及加強海內(nèi)外觀眾對現(xiàn)、當代藝術有更透徹的認識與欣賞。1952年,MoMA設置的國際項目部,成為本館與世界各地現(xiàn)、當代藝術社群建立并保持聯(lián)繫的橋樑。通過一系列的國際計劃和出版項目,促進了有關博物館學、策展和藝術實踐多個領域在國際之間的認識,批判論述及交流。
網(wǎng)址:www.moma.org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是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高等美術學校,于1950年4月由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與華北大學三部美術系合并成立。北平藝術??茖W校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積極倡導下成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也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開端。?,F(xiàn)任黨委書記為楊力同志,現(xiàn)任院長為著名畫家、美術史論家潘公凱教授,現(xiàn)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著名油畫家靳尚誼教授。
網(wǎng)址:www.cafa.edu.cn
ArtHub Asia 暨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 (上海)
成立于2007年的ArtHub亞洲是一個多領域藝術組織,致力于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qū)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它與很多博物館以及其他公立或私立的空間和機構都有合作關係,與視覺、行為藝術、新媒體等領域的藝術家不斷進行對話。ArtHub將致力于推動藝術實驗和知識生產(chǎn),促進藝術家、藝術工作者、學者以及藝術組織的多樣性發(fā)展。
ArtHub亞洲董事:Davide Quadrio、Defne Ayas、邱志杰。ArtHub 亞洲是 2008-2010 年克勞斯親王基金會聯(lián)絡伙伴。
上海發(fā)布布會由 ArtHub 亞洲及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合力籌劃。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成立于2008 年,是中國民生銀行基于承擔社會責任和文化理想而發(fā)起成立的公益性藝術機構。
網(wǎng)址:www.arthubasia.org
“未來的材料:記錄 1980-1990 當代中國藝術”得到以下單位的慷慨支持:
何鴻毅家族基金、The W.L.S. Spencer Foundation、Ilyas and Mara Khan 及 Foundation for Arts Initiatives。
《中國當代藝術:原始文獻》得到以下單位的慷慨支持:
何鴻毅家族基金、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Budi Tek, Byron A. Meyer, E. Rhodes & Leona B. Carpenter Foundation, Jerry I. Speyer and Katherine G. Farley, Blakemore Foundation, 尤倫斯伉儷、LLWW Foundation、OCT 當代藝術中心、Anne H. Bass, Jo Carole Lauder, Larry Warsh and AW Asia, Robert Rosenkranz Foundation, Vicki and Roger Sant, Agnes Gund, Robert E. Meyerhoff, The Fran and Ray Stark Foundation, H.R.H. Duke Franz of Bavaria, Jack Shear, Thierry Barbier-Mueller, Mr. Marc Besen AO and Mrs. Eva Besen AO, Lyn and Jerry Grinstein in honor of Jay evenson, Sophia Sheng, Eleanor Ford Sullivan, Migs Wright, Constance Caplan, Uli Sigg, 以及 Lenore and Bernard Greenberg。
聯(lián)合發(fā)布會得到以下單位的慷慨支持: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何鴻毅家族基金、香港藝術中心、以及JIA Boutique Hotels。
感謝亞洲藝術文獻庫、紐約MoMA供稿
【編輯: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