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怎樣的時代背景,便會衍生出怎樣的時代問題,折射在各領域的文化情境與那些鮮活的生命中。
周韶華先生便是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思想解放的時代,中國畫領域中時代前沿問題的敏銳感知者與勇于提出者。他用直觀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探索追問時代問題的解答。他秉著極強的文化方位感與時代責任感并始終保持著關照世界文化和全人類文化的視野,對中國畫所處歷史坐標的過去與未來 、其面臨文化困境的出路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艱難探索與革新。周韶華的藝術探索與革新遠超越了個人風格變化的范疇,而是具有整個藝術史背景的意義,其大大開拓了水墨畫發(fā)展的新方向,在東方繪畫美學史上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同時他提出的 “抱一論”“橫向移植論”隔代遺傳論”等百余萬字的理論思考,填補了中國現代國畫理論的空白,啟迪了一批又一批胸懷理想、肩負責任、勤于探索的中國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挑戰(zhàn)者。以上奠定了周韶華先生在中國繪畫史程中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吨苌厝A全集》便是周韶華先生數十年來追問時代與歷史,追問生命與藝術,追問人類文化與社會種種解答的大融合。這些是周老先生的“精神財富”(周韶華語)亦是對當代國畫界關于中國畫革新問題的巨大貢獻。
《全集》打破了以往以編年順序為線索的敘述順序,以文化專題為線索,分『兩河尋源』、『山河記行』、『江山神韻』、『夢溯仰韶』、『鄉(xiāng)土風采』、『神游星空』、『呼喚大美』及『百家評論』八個專題,全面、系統(tǒng)的呈現周韶華先生數十年來的繪畫藝術探索成果、藝術理論思考,以及學術界對其作品多視角的解讀與評論。
八卷《周韶華全集》的卷首語,皆由周韶華先生親筆所著,是與8卷專論并行的另一主線。以下為對卷首語的簡介:
第1卷 《兩河尋源》簡介
從中國畫的全球化與傳統(tǒng)的碰撞中引發(fā)出來“尋源追根”命題,既是不可回避的藝術問題,也是歷史性的機遇。作者尋源中華文化之根以追問答案,對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以古今中西形式語言的相似相通作為切入點,通過關照現實,構建當代藝術語言的歷史主體性;以堅守中國藝術本土性的價值觀為基礎,有效的吸收異質文化,以東方融匯西方,為中國畫的現代轉型這一文化使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本卷收錄的作品是根據作者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起,以黃河文化為坐標,對仰韶,青銅、先秦和漢唐文化進行考察;以荊楚文化為坐標,對長江文化進行考察;以海洋文化為切入點,對歐美文化、日本文化進行考察。其中“大河尋源”、“夢溯仰韶”、“漢唐雄風”、“荊楚狂歌”和“大海之子”等系列,融貫中外,打通古今,承載著大時代精神,中華文化的精神和大宇宙精神,是作者藝術探索的豐碩果實與其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第2卷 《山河記行》簡介
構成藝術作品的三大元素亦是藝術生命之根本,即:生活積累、文化內涵和形式語言。而每一方面經驗的獲得都離不開“走”進生活現場。藝術道路靠一步一步“走”出來;藝術氣質與風格亦須在“走”中體驗和生成;與前人拉開距離,更須避開已發(fā)現、被重復過的的老路,“走”向創(chuàng)新探險之途。
本卷是作者西部寫生與攝影的集成。收錄了作者近三十年來尋訪巴顏喀拉山、喜瑪拉雅山,三江源頭,可可西里,帕米爾高原,昆侖山脈由東至西的足跡與藝術感悟。作者常年以西部的莽原、極地天界為創(chuàng)作基地,傾聽大千世界,關懷宇宙萬物,領略物我超越,感受東方神韻。諸者之合力造就了作者的大氣度和大視野,也極大的影響了決定作者創(chuàng)作的藝術氣場。概括地說,就是博覽天地大觀,得天之道,人文之助,大道與天地同和。
第3卷 《江山神韻》簡介
崇高雄渾,是中華藝術的意象結晶,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神韻風貌。巍巍昆侖,神圣珠穆,浩然三江,雄奇岱宗,龍吟虎嘯……這些是作者筆下胸中的中華龍骨與大血脈。作者的藝術信仰與精神寄托皆源于自然造化-----走進自然、傾聽自然、道法自然,而非遁隱山林,沉溺于自然。作者親臨三江之源,思緒跨越中古、遠古。通過“黃河、長江、大海”三大戰(zhàn)役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山水畫的現代圖式,使其在既傳承又革新傳統(tǒng)的基礎上成功的完成了現代轉型,堅守華夏風神的前提下,走向國際。
正所謂“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 作者有極強的時代責任感與文化方位感,致力于中國畫的革新,其筆下山水一改明清纖弱文人之氣,以雄渾深厚、氣勢磅礴的大風格呼應時代,走向世界。
第4卷 《夢溯仰韶》簡介
作者鑒于遠古藝術元素在當代繪畫中的失落,對其欽嘆的仰韶彩陶中方圓結構與幾何形體的美學價值進行重新發(fā)現與開發(fā)利用,著力于把立體的仰韶彩陶進行平面圖示語言的轉型,創(chuàng)作了《夢溯仰韶》近50幅與后《夢溯仰韶》系列70余幅。作者視此系列中的視覺文化元素為中國繪畫的活水源頭,而從此源頭上的繼承才是最重要的繼承。作者探索了近三十年,將仰韶藝術中的線性方圓結構、幾何形體造型,與現代構成融為一體,轉換為具有現代藝術生命的畫作。
本卷主要從藝術造型和形式語言的角度去索取“人類童年的智慧”,開發(fā)利用古人的成果,以形式的解構與重構將原始符號納入當下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現代轉型,以啟示欲對傳統(tǒng)文化發(fā)掘利用的后來者:不但要守護繼承傳統(tǒng),更要挖掘與利用傳統(tǒng),使傳統(tǒng)在當代獲得新生。
相關鏈接
挖掘周韶華藝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過程——《周韶華全集》
第5卷 《鄉(xiāng)土風采》簡介
文化意義的自覺選擇,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前提。《詩經》中的“國風”所代表的的民間藝術,具有夸張獨特的造型,精美的裝飾紋樣與豐富的想象,情感的恣肆與精神的自由,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民俗風情,原生態(tài)與幽默智慧等藝術特點。這些常被正統(tǒng)主流文化所忽略與遺忘,卻恰好是沖撞趨于式微的文人畫進而獲得形式語言創(chuàng)新的處女地。以“大文化觀”的視角來觀照,一個立足于本土并具開放性的創(chuàng)新型中國畫創(chuàng)作體系,方為真正的新東方文化形態(tài)藝術。因此,將民間藝術納入文化傳統(tǒng)的主流,作為當今文化脈絡的根性鏈條,以催生現代性的形式語言,是一種文化使命,亦極具文化戰(zhàn)略意義。
作者在本卷中的作品力圖對民間藝術中原有的符號進行解構與重構、借鑒與挪用,創(chuàng)造出一種使民間藝術能與現代藝術相鏈接的圖示語言。既避免了傳統(tǒng)中國畫陳陳相因的同質化,又能應對外來異質文化的挑戰(zhàn),此為“國風歸來”結集之要義。
第6卷 《神游星空》簡介
繁星密布,云際彌漫,大方無隅,大象無形。時間無限空間無限,歷史生命無限。
常恒無限空寂之界,盡是法身,無非般若。
近幾十年,天文學的飛速進展,為科學研究拓展了極大的視野,亦增強了人類對宇宙的觀測與感知能力。
本卷收錄的是作者的宇宙精神之旅,以其廣闊的視野與包容的思維、跳出三界九天去體驗藝術上的“三千大千世界”。含元抱真的勃勃生機、天地人世的無盡滄桑、大氣盤旋的乾坤運轉,催動著觀念上的超越。宇宙與主體共生,自然宇宙與藝術創(chuàng)造共生,進而獲得妙悟、禪悟。
本卷以“遙望星空”為母題。作者藉天文學家的研究發(fā)現拓展了視野與延伸了藝術思路,以金聲玉振、石破驚天的構造來打破慣常的思維模式,以求藝術上的突破。所謂“胸中藏宇宙,筆下走風雷”,“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吞吐古今,吸納萬類”。
第7卷 《呼喚大美》簡介
本卷是作者的文論集。作者以弘揚中國畫中的時代精神,推動中國畫的現代轉型為己任,追求現代語境的營造與大美彰顯,追問真理,凸顯大我,呈現浩然的中華文化精神。圍繞這一主線,作者展現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論述。以下為須提及要點:
1、作者的“大美”觀念的理論支柱是《禮樂》中的“大樂與天地同和”,其核心本質為包容性、整合性、超越性與和諧性的中華文化精神。作者用文化連續(xù)性觀點,辯證地解讀轉換傳統(tǒng)與現代,探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進程中新生的切入點。其觀念包括“再論全方位觀照”、“追尋大美、與時俱進”、“走進中國畫美學思想的深處”等。
2、作者的“大美”觀念的文化底蘊是寫意性本土藝術大文脈,以及對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精神的高揚,這是正作者多年堅守的文化立場。
3、文化底蘊與藝術表現與“大美”觀念直接相關,且是一個多元復合結構,其不僅但包括文化精神的民族性,亦包括文化精神的國際性;不僅包括對傳統(tǒng)的守護,更包括對傳統(tǒng)的現代轉型,以促傳統(tǒng)的新生與拓展。
4、“大美”建立在人與自然合一,與天地共生的大境界基礎之上。投射到創(chuàng)作主體的自覺,應具三大要素:一為創(chuàng)作主體對五千年中華文化(包括民間文化)應有的觀照力;二為創(chuàng)作主體對外來文化應有融合力;三為對現代美術發(fā)展應有的使命感與文化方位感。集此三者合力,方能體現大美之完整文化內涵。
5、近百年來中國畫所形成的“淡雅素”與“筆墨為尚”誠為可貴,但于作者而言,漢唐先秦以前的雄渾博大,更讓人欽嘆振奮,至為推崇。中華文化的元典精神是開拓新境所需的深厚文化土壤。作者有感于唐宋古文運動的存亡續(xù)絕、開拓新野,提出了“隔代遺傳論”與“橫向移植論”。
6、由小我到大我,貫穿于作者的整個藝術實踐。唯有體驗、領悟天人合一的終極宇宙觀方能獲得無限的大美,方能將融合革命英雄主義與民族大靈魂。作者近百萬言的文論旨在為中國畫的發(fā)展提供一種新視野,新時空觀,以建構中國畫的新主體意識與新圖式語言,建立現代中國畫的文化坐標。
第8卷 附 《百家論評》簡介
文藝批評家不僅關心藝術的本質與種種探索的核心價值,亦關心古今藝術史的命運。20世紀初至今的百年間,中國社會在提倡科學民主憤起救亡的社會巨變中,從藝者的命運總與國家安危和現代化轉向緊密相連。此為作者藝術實踐與思考的時代大背景。由于作者的實踐緊扣現代化轉型這一時代核心問題,對其關注的理論批評家給予了切中時代的評定并進行了互動的探討。
理論的力量使人明目,清醒,催人奮進。近30年來,一些重要學者如王朝聞、邵大箴、水天中、何西來、劉國松、劉綱紀、馮天瑜、劉驍純、魯慕迅、李天祥、彭德、劉曦林、魯虹、錢紹武、殷雙喜、毛時安、賈方舟、潘魯生、程征、陳孝信、李凇、莫言、邵學海、丁遵新、徐勇民、林木、張延風、羅彬、漢風等先生對作者藝術實踐的關懷令其感激不盡。他們分別以現當代美術史的眼光,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作者的藝術進行分析。其中如劉國松、何西來、劉綱紀、劉驍純、魯虹、毛時安諸位先生對作者尤為關注。他們的論述極具時代性與學術性,從根本上對作者的探索予以理論支持。“百家評論”應為全集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亦為全集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鏈接
挖掘周韶華藝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過程——《周韶華全集》
【編輯: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