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蔡國強:用藝術家的特權為農(nóng)民說一句話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2010-06-22

 

<<<蔡國強個人主頁

 

  前段時間,對于美術批評家朱其對“蔡國強:農(nóng)民達·芬奇美術展”的尖利批評——“海歸派不應該總是在‘販賣中國’。這一代海歸派既沒有引進什么國際先進的文化和藝術思想,也沒有像徐悲鴻那一代為中國社會的藝術啟蒙做很多教育工作,”蔡國強回應說:“我從來不反駁我用中國資源,因為我是中國人啊。而且我也在使用外國資源。西方人搞國際化,人人都在使用民族資源。”他認為,使用中國資源也存在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問題。

 

  記者:《異想天開:蔡國強與農(nóng)民達·芬奇》這本書在講什么?

  蔡國強:去年我在臺灣做“泡美術館”展覽,是想讓“泡”成為一個社會議題。我感到:在東方尤其在亞洲,中國大陸或者臺灣,日本或者韓國,現(xiàn)代藝術通常代表國家文化形象,但同時也很小眾。

  我個人的藝術作品還算雅俗共賞,看的人多?;仡櫿?ldquo;我想要相信”在西方展覽時觀眾曾近百萬。當時我就想在臺灣辦展覽,讓從來沒進過美術館的人能去美術館看看,結果有35%沒進過美術館的人來看了展覽。當然,不能說看的人多,就了不起,只是從一開始我就想讓更多人看。

  我更希望有個人能說得清楚我的展覽,能夠作為一個顧問幫我挑選作品,跟我對話,由對話形成文化呈現(xiàn)??墒撬囆g家不可能四處跟人對話,只要跟一個人對話就行了,就像演員和導演對話、演戲一樣。《異想天開:蔡國強與農(nóng)民達·芬奇》這本藝術對談基本就是這么來的。

 

  記者:國內媒體把你和徐冰、谷文達、黃永石水稱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海外四大金剛”。你對于“販賣中國”的批評怎么看?

  蔡國強:對于中國資源的使用,要看其態(tài)度和目的。使用中國資源也存在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問題。另外,也不要總盯著藝術家作品里使用中國資源的那一部分。“9·11”之后,我的作品和中國資源的關系就少。“汽車爆炸”有關系嗎?“蘑菇云”有關系嗎——每天在大都會博物館上空炸出一朵黑云,堅持了半年。同時又在大都會屋頂做了一個巨大的玻璃讓鳥沖撞——這些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沒有太多聯(lián)系。

  我從來不反駁我使用中國資源,因為我是中國人啊。而且我也在使用外國資源。西方人搞國際化,人人都在使用民族資源。

 

  記者:“農(nóng)民達芬奇”及“農(nóng)民,讓城市更美好”是怎樣創(chuàng)意的?

  蔡國強:我不是一開始就想到研究農(nóng)民,我只是更關心自己感動的東西。我在農(nóng)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夢想,我對造型感興趣,我看到了在這片土地上自己和社會的關系?;蛘哒f,我從農(nóng)民身上看到我自己寂寞的心境。

  我不把自己放得太高,其實自己還是自己。

  上世紀80年代我出國時,其實中國人在外國人看來都不是城里人,都是農(nóng)民。一個落后國家出來的人,樣子看起來就是土,就是農(nóng)民。但我就是農(nóng)民,又怎么了?

  這次上海世博會上有一個美術館要開館,請我做開館展。我自然就想到要以“農(nóng)民的創(chuàng)造力”為主題,在展覽中呈現(xiàn)出個人的力量、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個人的自由、個人的聲音。

 

  記者:有人把上海世博會上你策展的三句口號“重要的不在飛起來”、“不知如何降下”和“農(nóng)民,讓城市更美好”,解釋為“對社會和時代的反思,重要的不是飛得越高越快就越好;表達對于中國社會高速發(fā)展之下的思考和擔憂;展示個體農(nóng)民的創(chuàng)造力,看到一個民族追求公平民主社會的希望”。有人說,你試圖提醒上海和世界,當下的城市繁榮,還有一個巨大的農(nóng)民背影。

  對于這一串“農(nóng)民藝術符號”,你是怎樣想的?

  蔡國強:我想用藝術家這個小小特權,為農(nóng)民說一句話。當我提出要辦“農(nóng)民,讓城市更美好”為主題的展覽時,很多人就提出質疑:為什么世博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卻要辦農(nóng)民的展覽?我面臨的第一個關,就是向所有人解釋為什么做“農(nóng)民”。很現(xiàn)實的,我就成了代言者。世博會的園區(qū)是農(nóng)民蓋的,高速公路是農(nóng)民修的,你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說“農(nóng)民,讓世博更美好”,這樣就形成了議題。

  爭議也不要緊,我也不在乎聲音的大小、受眾的多少,這樣的聲音應該釋放出來??赡艹鞘欣镤佁焐w地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是有一兩個地方寫著“農(nóng)民,讓城市更美好”,就可以了。在世博期間的上海,一個是拆掉一半的大樓,直接寫上“農(nóng)民,讓城市更美好”,它像是城市發(fā)展的剖面;另一個是黃浦江畔最大的LED的屏幕、震旦大樓大屏幕上,一個小時三次,一個字一個字地滾動。很多公眾來黃浦江,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流動書法“農(nóng)民,讓城市更美好”——它應該被大聲地說出來。

 

【編輯:小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