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1世紀,“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已廣為流傳。在羅馬城建城2674年后的今天,意大利人帶著他們永恒的城市主題——“羅馬的廣場”來到了上海當代藝術館。“我們想知道,這一次能不能通過藝術家的眼睛,從上海通往羅馬。”總策展人阿其列·伯尼托·奧利瓦在展覽開幕式上不無風趣地說。據(jù)了解,此次展覽通過40余件攝影、雕塑和現(xiàn)場裝置,展現(xiàn)了來自意大利的20位雕塑家和20位攝影師眼中的羅馬各個廣場。這些廣場有古代的、有現(xiàn)代的,有市中心的、也有郊區(qū)的,像一條時光隧道般連接起羅馬2000多年來的歷史變遷。
為了真實呈現(xiàn)羅馬的廣場,每一件作為背景的攝影作品前都放置了一件當代藝術家的雕塑作品,使其和廣場原有的建筑形成古今對比。如在攝影作品《花市廣場》前放置著《陶瓷彩色糖片》。據(jù)策展人介紹,節(jié)日期間,很多當?shù)厝藭诹_馬的廣場上相互拋擲彩色紙片以制造節(jié)日里歡快的氣氛。這些不同形狀的彩色陶瓷糖片想要表達的就是這種廣場上的歡愉;而《米涅瓦廣場》這件攝影作品則是用兩條彈力線將攝影中的城堡窗口與現(xiàn)實展廳地面相連接,從而使靜止的廣場產(chǎn)生一種“運動”的感覺;在《石頭廣場》的攝影前,放置著由塑料、蠟和鋁色噴漆做成的兩件雕塑作品,分別通過花生、大吊車等健康向上的物件和藥丸等陰暗墮落的物件展現(xiàn)出藝術家眼里退去政治意義之后生活氣息濃郁的廣場上的真實面貌。
“廣場中有噴池、有雕塑,也有十分豐富的日常生活。”奧利瓦把羅馬的廣場比作路間的博物館,認為廣場是公共藝術很好的展示空間。“每個人看城市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而從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城市是五彩繽紛的。1960年代起,我們就開始把廣場作為當代藝術向世人宣傳。通過藝術家把他們自己的靈感融入廣場的照片中,從而近距離展示出過去與今天巨大的反差。”奧利瓦將這種展示稱為“反烏托邦”。在他看來,“烏托邦”所代表的是一個理想中的城市,與日?,F(xiàn)實的悲劇性格格不入。但此次的展覽則是通過實體展現(xiàn)過去,既可以讓人看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看到的廣場活力,也保留了廣場中無法升華和美化的真實場景。
《圣彼得廣場》、《少女噴泉廣場》、《馬太廣場》……當我們透過放置于這些攝影作品前的當代雕塑再去審視這些廣場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jīng)越過廣場本身的巴洛克風格抑或是新理性主義風格,看到了一個當代藝術視野下的羅馬。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