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首屆“草場地攝影季”的開幕,引起了公眾對于當代攝影的關注。據了解,本屆“草場地攝影季”首次聯手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而這也是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舉辦41年來,首次將展覽項目安排在法國以外展出。談及中外當代攝影作品差異時,攝影季總策劃之一、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負責人榮榮坦言,中國攝影師的作品水平很高,但是對于很多攝影師來說,還需要補充很多知識,以修補中國當代攝影的“斷層”現象。
商報:在中國,近幾年架上繪畫、裝置藝術一直占據藝術展覽的主導地位,而作為當代藝術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的獨立攝影,卻很少舉辦大型展覽,舉辦本次“草場地攝影季”的初衷是什么?
榮榮:2007年,我受邀參加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被參展的優(yōu)秀作品所吸引。去年,在第二次受邀參加攝影節(jié)論壇時,通過與阿爾勒攝影節(jié)藝術總監(jiān)弗朗索瓦·艾貝的交流,擬定出“草場地攝影季”的方案,并被選為今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動項目之一。
本次攝影季,只是將阿爾勒攝影節(jié)的部分展覽引入中國,通過與草場地和798藝術區(qū)各個藝術機構接觸后,他們都表示非常愿意參加本次攝影季。其實,參與本次攝影季的藝術機構都非常獨立,平時每家藝術機構都在各自發(fā)展,但是通過本次攝影季可以使藝術機構資源共享。
商報:本次攝影季,引入了阿爾勒攝影節(jié)部分作品,其中包括哪些藝術家?
榮榮:例如阿爾勒攝影節(jié)創(chuàng)辦人之一呂西安·克萊格,以及藝術家皮埃爾·貢諾。實際上,很多藝術家并不是出生于阿爾勒,但是其藝術作品在當地非常受歡迎,因此阿爾勒攝影節(jié)將其中的精華部分帶到了中國。
商報:參展藝術家是如何挑選的?
榮榮:我們與法國方面共同挑選參展藝術家,還是比較看重獨立攝影師創(chuàng)作的作品,因此一些時尚類藝術家本次并沒有入選。
商報:參展作品以怎樣的標準分配到各個藝術機構進行展覽?
榮榮:首先,弗朗索瓦·艾貝考察了各個畫廊的展覽空間,并與畫廊負責人進行溝通。其次,畫廊也根據自身展覽需求,選擇不同風格的參展作品。
商報:在參與“草場地攝影季”的藝術機構中,有一些是798藝術區(qū)的畫廊,對此您出于怎樣的考慮?
榮榮:作為“草場地攝影季”,應該以草場地藝術區(qū)內的藝術機構作為主要展覽空間。但是我認為,中國的獨立攝影處在起步階段,需要藝術領域各方面共同參與,更好地進行發(fā)展,互相參與又互相獨立。
同時,對于公眾來說,對獨立攝影的認識,此前只是停留在“點”上,通過本次攝影季可以全面了解當代攝影的發(fā)展現狀。
商報:此前,798藝術區(qū)和草場地的藝術機構都在關注架上繪畫或裝置藝術作品,很少舉辦當代攝影展,他們?yōu)楹螘憫敬螖z影季?
榮榮:當代攝影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發(fā)展中,最活躍的藝術表現方式之一,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展覽中,當代攝影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對于中國攝影師來說,目前沒有良好的當代攝影“土壤”,只有零零散散的畫廊涉足該領域。本次攝影季得到諸多藝術機構的響應,因為大家認為當代攝影潛力巨大,同時公眾、收藏家對當代攝影仍存疑問:當代攝影到底是什么?我們現在做的,是讓公眾體會到當代攝影的精神和內涵,以及當代攝影與公眾之間的關系。
商報:您認為中國攝影師與國外攝影師的差距在哪里?
榮榮:目前,中國攝影師非常活躍,作品水平很高。但是,由于中國當代攝影的跳躍性發(fā)展,因此出現了藝術“斷層”,對于攝影史缺乏了解,因此攝影師們亟待“補課”。攝影師不可能永遠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創(chuàng)作,如果需要表達更深層次的思想,就需要更全面的知識進行學術支撐。
同時,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攝影手段沒有任何認識。攝影師在創(chuàng)作時,可以不選擇傳統攝影方式,但是要了解傳統。
商報:對于當代攝影來說,“觀念”是否比“技術”更重要?
榮榮:所有攝影技術的運用,都是為了更好地呈現藝術作品,很多攝影師不是對技術沒有要求,而是不知道該如何運用。例如,在今年的三影堂攝影獎評選過程中,一家攝影空間為參展作品提供照片打印服務,他們?yōu)閿z影師提供了30種不同的相紙,很多攝影師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商報:在攝影觀念上,中國與外國攝影師有哪些不同?
榮榮:目前,中國攝影師的作品中有很多“符號”化元素,這需要通過時間進行沉淀,找出攝影師自己的獨立藝術語言。同時,當代攝影批評家和討論平臺缺乏,不益于攝影師的成長。
【編輯:張瑜】